出处:按学科分类—综合性图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国学词典国学基础文库》第490页(670字)

【生卒】:27—104

【介绍】:

东汉哲学家。字仲任,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据王充自述,其祖籍原在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高祖因有战功,被封为侯爵,封地在会稽阳亭,但很快便被削去爵位,沦为平民。至于是什么原因,史籍不载,王充未说,遂成千古之谜。他的祖父迁家上虞,“以农桑为业”,“以贾贩为事”,故王充自谓出身“孤门细族”。青年王充曾到洛阳太学就读,并拜班彪(班固之父)为师。王充记忆力惊人,据《后汉书·王充传》,他“家贫无书,常游洛阳书肆,阅所读书,一见则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太学是东汉的最高学府,班彪是当时的着名学者,这对才气横溢的王充来说,自然有了飞黄腾达的机会。但王充却未能飞黄腾达起来,只在郡上做过功曹一类的副官,大多时间是家居教书。原因非常简单:他的思想不合时宜。当时正流行谶纬神学,连皇帝颁布的诏书,都要引用谶纬,作为根据。谶纬的特点就是以“天人感应”为基本信仰,将儒家经学与宗教神学糅合起来,造出许多儒教新神话,如孔子是其母颜徵梦中与“黑帝”交感而生,孔子是“前知千岁,后知万世”的通天教主,孔子定“六经”是为汉制法,等等。经学家好谈灾异祸福,上至朝廷,下至民间,整个社会都弥漫着妖妄的气氛。关键问题在于,人们并不以为妖妄,而是信以为真。王充并没有随波逐流,他在家居时将自己的独立思考着成《论衡》一书,对谶纬神学及种种流行的虚妄不实之言进行了系统的驳斥,其言论之尖锐大胆,批判精神之强烈,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是极为罕见的。故现代哲学史家多将其誉为东汉思想界的“斗士”。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