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民族出版社《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西北地区卷》第123页(1621字)

我国少数民族之一。据1990年人口普查统计,哈萨克族有1111718人,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和昌吉回族自治州。此外,有少数居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石河子市、克拉玛依市和甘肃省阿克塞哈萨克自治县、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自治州等地。“哈萨克”这一名称最早出现于中世纪,在汉文、阿拉伯文、波斯文、希腊文、俄文、蒙古文和突厥文史籍中均有记载。此称具有多种释义。在哈萨克族历史传说中,它与“天鹅”相关。据说,哈萨克人搬迁时,载负行李的驼队似天空列队飞翔的天鹅群,故把哈萨克比喻为天鹅。哈萨克族内部分大玉兹、中玉兹、小玉兹3大部,其中每个玉兹又分若干部落。在清代汉文、满文文献中,把哈萨克族的3个玉兹分别称为“右部”、“左部”和“西部”。哈萨克部落的最小单位称为“阿吾勒”,由若干家庭组成。哈萨克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克普恰克语组。我国哈萨克族多在阿尔泰山区,额尔齐斯河畔、准噶尔盆地边缘、塔尔巴哈台草原、伊犁和特克斯河谷、巴里坤和奇台草原以及天山山麓从事畜牧业。哈萨克族源和公元前7世纪闻名遐迩的塞种部落联盟有关。塞种部落是至公元前4世纪居住在中亚的强盛部落。塞种部落联盟崩溃后,公元前3至公元5世纪的乌孙部落联盟和康居部落联盟是古代哈萨克民族的基础。他们世代居住在伊犁河流域和伊塞克湖西部地区。乌孙当时和汉朝关系密切,昆莫猎骄靡与细君公主联姻,有力地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此外,阿兰人和大月氏人的联盟,也与哈萨克族源有着密切关系。15世纪中叶,哈萨克族中玉兹的克烈汗王和贾尼别克汗王以从前的白帐汗国领土为基础联合哈萨克各部落,建立起一个新的汗国。这个新的汗国除从前的白帐汗国之外,将蒙兀尔斯坦所属的七河流域及哈萨克族大玉兹也归并在内,这样便形成一个统一的哈萨克汗国。随着哈萨克汗国的强盛,其他汗国的哈萨克部也迁入哈萨克汗国,“哈萨克”开始成为哈萨克民族的名称。哈萨克汗国几经变迁,至19世纪初才解体消亡。18世纪初叶,在准噶尔封建主的压迫下,哈萨克人民陷入离乡背井,四处流亡的困境。1755-1757年,清朝政府出兵平定准噶尔叛乱,哈萨克汗王阿布赉积极配合清朝政府,率部众表示归附,向北京派遣使者呈献表文及礼品。清朝政府册封阿布赉为大汗。18世纪60年代,经清朝政府同意,哈萨克部众重返阿勒泰、塔尔巴哈台(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塔城地区)、伊犁故地。哈萨克历来是逐水草游牧的民族。他们一年四季饲养、骆驼、,作为生活的依赖。俗语说:“哈萨克人的一只翅膀是骏马,另一只翅膀是歌。”这一俗语反映了哈萨克人民的生活与诗歌密不可分。在哈萨克族民间文学中,诗歌占据首位,仅目前已发现的长诗就有200多部,其他形式的诗歌更是浩如烟海。在哈萨克族民间诗歌活动中,自古相传的一项诗歌活动是阿肯(民间游唱诗人)弹唱和阿肯对唱。对唱更是哈萨克族人民喜闻乐见的诗歌活动。喜庆节日,一般群众尤其是青年男女,也常聚集一地互相对唱。对唱中常搀杂一些反映原始宗教信仰的各种习俗歌。从前,巫师、阿肯、歌手、乐师在群众中很受尊重,对部落民族的社会生活有很大的影响,以至许多英雄、部落头人都争当阿肯。哈萨克族的宗教信仰,远古时期曾崇拜过自然、图腾、祖先,信仰过拜物教、萨满教。中世纪,佛教、景教也对哈萨克人民的宗教信仰产生过相当的影响。哈萨克族最后信奉的是伊斯兰教。由于哈萨克族从事游牧业,居住分散,伊斯兰教未能迅速巩固,其影响较之定居城市和农耕民族相对淡薄。在哈萨克草原清真寺寥寥无几。最初,信奉伊斯兰教的几乎都是上层人物,因而哈萨克族在皈依伊斯兰教以后的时期,广大牧民中较原始的萨满教仍占优势。他们一方面接受伊斯兰教,一方面保留着与伊斯兰教教规没有特殊矛盾的原始宗教信仰。许多原始宗教礼俗、仪式与伊斯兰教仪礼混杂,难以分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