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民族出版社《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中南东南地区卷》第304页(428字)

又名壮师剧,即壮族师公剧。流传于广西河池、宜山、来宾、贵港和武鸣等地。师公戏脱胎于巫教,在师公调和师公舞的基础上形成的。起初,为师公(巫师)穿红长袍戴木面具用壮语边唱边舞,以表现请神驱鬼、祈福消灾或丰收酬神的宗教活动。后来逐步形成师公调和师公舞,便从宗教活动中摆脱出来,在业余或节日,于广场聚众演出有关壮族民间神话和传说的内容,师公不再穿红长袍戴木面具,仍边唱边舞,以锣鼓伴奏。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发展为分行当与角色演唱民间传说故事的师公戏。建国后,师公戏不再是由师公唱主角,而是由爱好演戏的男女当演员。据统计,建立业余师公戏团达280个。师公戏剧目多采用壮族民间故事和歌颂壮族民族英雄的题材。如《布伯》、《莫一大王》;也有壮化了的汉族故事或小说,汉族剧目的移植。如《文与肖尼》、《鲁班》等。演唱形式原来一唱到底,后来间插道白。师公戏经整理提高,比较完善,不仅在民间演出,也已登上大雅之堂。

上一篇:师公 下一篇:师公戏表演艺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