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药辞海第一卷

丹参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药辞海第一卷》第1204页(31781字)

【概况】:

异名 木乳(《吴普本草》),赤参(《别录》),山参(《日华子本草》),奔草(《纲目》),红根(江苏、浙江、四川),紫丹参(江苏、浙江、河北)。

基源 为唇形科尾草属植物部分种类的根。鼠尾草属全世界约700种;中国约79种,药用的近30种。

原植物 正品丹参一般指丹参。

南丹参和甘西鼠尾草也广泛应用。云南鼠尾草(滇丹参)、三叶鼠尾草、长冠鼠尾草、毛地黄鼠尾草在部分地区也作丹参使用。

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S.pogonocalyx Hance),又名血生根(辽宁),大红袍(河北),红丹参(湖北),赤参(四川),血参(河南)。

南丹参S.bowleyana Dunn(S.miltiorrhiza var.australis Stib.),又名丹参、赤参、紫丹参(江西、福建、湖南),红根、奔马草(湖南),七里麻(福建)。甘西鼠尾草S.przewalskii Maxim.(S.tatsiensis Franch.),又名甘肃丹参(甘肃),红秦艽(四川),紫丹参(云南)也广泛应用。

此外,尚有云南鼠尾草(滇丹参)S.yunnanensis C.H.Wright(S.bodinieri Vaniot;S.esmiirolii Lévl.),又名小丹参(《植物名实图考》),丹参(《滇南本草》),紫丹参、山槟榔(云南)。三叶鼠尾草S.trijuga Diels,又名紫丹参、小红参、小红丹参(云南)。

长冠鼠尾草S.plectranthoides Griff.(S.japonica Thunb.var.parvifoliola Hemsl.;S.japonica Thunb.var.gracillima Diels;S.pinnata Pavol.,又名紫参(《滇南本草》),劲枝丹参(《植物名实图考》),丹参(云南大理)。毛地黄鼠尾草S.digitaloides Diels,又名银紫丹参、白元参(云南丽江),玉名喇叭(云南丽江纳西语),也作丹参使用。

历史 本品为常用中药,《本经》列为上品。《吴普本草》载:茎叶小房如荏有毛,根赤色,四月开紫花,二月、五用采根阴干。《纲目》载:处处山中有之,一枝五叶,叶如野苏而尖,青色皱皮,小花成穗成蛾形,中有细子,其根皮丹而肉紫。即系本种。药材产于安徽、山西、河北、江苏、四川:此外,辽宁、陕西、山东、浙江、福建、河南、湖北等省也产,销全国各地。四川栽培的丹参,认为质量最好。

由于菲醌类仅出现于鼠尾草属,其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效果显着,目前广泛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对丹参研究的重视。

形态 丹参为多年生草本,高30~80cm,全株密被长柔毛。根圆柱形,砖红色。茎直立,多分枝。

叶片为单数羽状复叶,叶柄长l~7cm,小叶3~7,长1.5~8cm,宽1~4cm,卵圆形,或椭圆状卵圆形,基部圆形或偏斜,边缘具圆锯齿,两面被柔毛。轮伞花序6花或多花,下部者疏离,上部者密集,组成长4.5~17cm具长梗的顶生或腋生总状花序;花萼钟形,长约1.1cm,花后稍增大,外面被疏长柔毛及具腺长柔毛,具缘毛。

内面中部被白色长硬毛,二唇形,上唇全缘,三角形,顶端具3个小尖头,下唇与上唇近等长,深裂成二齿,三角形;花冠蓝紫色,内面离冠筒基部约2~3mm处有柔毛环,冠檐二唇形,上唇镰刀状,向上竖立,下唇短于上唇,3裂,中裂片顶端2裂,裂片顶端具不整齐的尖齿,侧裂片短,圆形;能育雄蕊2,花丝中部关节处略被小疏柔毛;退化雄蕊线形,长约4mm,花盘前方稍膨大。小坚果椭圆形,黑色,长约3.2cm,直径约1.5mm。花期5~8月,果期8~9月。(图见《中药志》,第1册,第2版,15页,彩图15)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120~1300m的山坡林下草丛或溪谷旁。分布于中国西南及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宁夏、山东、江苏、安徽、江西、四川、贵州。

南丹参与丹参不同之处为根较小,灰红色。

小叶卵圆状披针形,两面除脉上略被小疏柔毛外,全部均无毛。花萼筒状;花冠筒内藏或微伸出花萼,平伸,上唇长约1.2cm。花期3~7月。(图见《中药志》,第1册,第2版,340页,图267)生于海拔30~960m的山地、山谷、路旁、林下或水边。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广东、广西。药材主产于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常与丹参混用,多为自产自销。

甘西鼠尾草与上述两种不同之处为根粗壮,圆锥形,红褐色。单叶,叶有基生叶和茎生叶两种,均具柄;叶片三角状或椭圆状戟形,长6~12cm,宽3~7cm,顶端急尖,基部戟或近心形,边缘具粗锯齿,叶面被短硬毛,背面密被灰白色绒毛。花序顶生或腋生,小轮伞花2~4朵,组成总状花序;花萼钟状,长约1cm,外被腺毛;花冠紫红色,筒部较宽短,平伸,长2~3.5cm,筒内具毛环,花丝扁平,比药隔长,药隔上下臂近等长,2下臂的药室联合。

小坚果倒卵圆形,灰褐色。

花期6~8月,果期8~9月。(图见《中药志》,第2版,第1册,图268)生于海拔2100~4050m的林缘、路旁、沟边、灌丛下。

分布于甘肃西部、四川西部、云南西北部、西藏。药材主产于甘肃、云南,销北京、上海、宁夏、甘肃、青海、云南。

其它尚有云南鼠尾草,根呈纺锤形,朱红色。

基生叶为单叶或三裂或为羽状复叶,柄长2.5~10cm,被长柔毛;花萼内无毛环;花冠筒内藏或稍出萼外,冠檐比冠筒伸出部分长,上唇镰刀状或盔状,向上伸,几与下唇成直角,下唇的中裂片近全缘或浅波状。花期4~8月。(图见《中药志》,第2版,第1册,247页)生于海拔1800~2100m的山坡草地、林边路旁或疏林干燥地上。

分布于四川西南部,贵州西部,云南东部、中部至西部。在云南部分地区作丹参入药。

民间多用之。

三叶鼠尾草根茎短,下生数条细长的根,圆柱形,砖红色,长10~15cm,直径2~3cm。

叶通常具3小叶,稀5小叶,小叶具柄;花冠筒比萼长约3倍,由基部向上增大,冠檐比冠筒部分短,上唇直伸。花期7~9月。

(图见《中国植物志》,第66卷,143页,图版30∶5-9)生于海拔1800~2900m的山坡草地、林边路旁或疏林干燥地上。分布于四川西南部,贵州西部及云南东部、中部至西部。

云南部分地区作丹参入药。

长冠鼠尾草和毛地黄鼠尾草的根在云南部部分地区也作丹参入药。

参见“红骨参”、“白云参”条。

【生药】:

栽培 适于温暖湿润气候,以土层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和冲积土为宜,怕涝。

多用分根和种子繁殖。分根可在冬初或早春进行。结合收获,选取直径0.7~1.0cm健壮新根,截成5~7cm长的根段作种。

按行距27cm开沟条栽,株距20cm,深4~5cm,种根平放或直放,不能倒栽,每亩用种量约100kg,栽后覆土。种子育苗可在4月上、中旬或8月上、中旬,撒播或条播,每亩用种量0.5kg,播后覆土盖草,保持苗床湿润,出苗时揭去盖草,施人畜粪水1次,适当间苗。苗高13cm左右时移栽,行株距各27cm,每穴栽1~2株。栽后,注意中耕除草,用人畜粪水、尿素或过磷酸钙追施2~3次。虫害蛴螬、地老,用90%晶体敌百虫1000~1500倍液灌穴。

采集 自11月上旬至第2年3月上旬均可采收。以秋季采收质量较好。

挖取根部,除去茎、叶、根须,去净泥土,晒干。丹参生产于四川、山西、河北、江苏、安徽;甘肃丹参主产于甘肃、云南;褐色丹参产于甘肃、云南;云南丹参产于云南。

鉴别

性状 丹参根茎短粗,顶端有时残留茎基。根数条,长圆柱形,稍弯曲,有的分枝,并具须状细根,长10~20cm,直径3~10mm;表面棕红色或暗棕红色,粗糙,具不规则的纵皱纹,外皮有时呈鳞片状剥落。质硬而脆,断面疏松,有裂隙或略平整而致密,皮部棕红色,木部灰黄色或紫褐色,可见黄白色点状维管束。

气微,味微苦涩。

甘西鼠尾草根圆锥形,长10~20cm,直径1~4cm;表面暗棕红色,根头部常由1至数个根茎合着,根部扭曲或呈辫子状,外皮常有部分脱落而显红褐色。云南鼠尾草根茎短,根纺锤形,红色,长3~5cm。

三叶鼠尾草根茎短,下生数条细长圆柱形的根,表面砖红色。质较硬,易折断,断面不平坦。

气微,味微苦。以条粗壮、色紫红为佳。

显微 丹参根(直径约1cm)横切面:木栓层为4~6列细胞,有时可见落皮层。皮层宽广。

韧皮部呈半月形。束间形成层不甚明显。木质部8至10数束呈放射状,导管在近形成层处较多呈切向排列,渐至中央呈单列,木纤维常成束存在于初生木质部旁。(图见《中药志》.第1册.第2版.图269)粉末:红棕色,气微,味淡。

①石细胞呈类圆形、类三角形、类梭形、类长方形或不规则形,也有延长呈纤维状,边缘不平整,直径20~65μm,长约至257μm,壁厚5~16μm,有的胞腔内含棕色物。 ②网纹导管及具缘纹孔导管直径11~50μm;网纹导管分子长梭形,边缘不平整,壁增厚不均匀,网孔狭细,穿孔多位于侧壁,具缘纹孔类圆形,排列紧密,有的具网状三生增厚。 ③木纤维多成束,呈长梭形,末端长尖或稍倾斜,长18~25μm,壁厚2~4μm(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图15)

理化 ①丹参的薄层色谱 取样品粉末适量,加60ml甲醇回流提取7小时,提取液回收甲醇至干,残渣用30ml氯仿溶解,滤过,滤液置分液漏斗中,加蒸馏水10ml,振摇,静置,分取氯仿层和水层。将水层浓缩至4ml,点于硅胶G板上,以苯-乙酸乙酯-甲酸(80∶50∶8)为展开剂,以丹参素、原儿茶醛为对照。

展开后,用2%三氯化铁与1%铁氰化钾(1∶1)显色(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114-1A)。另取氯仿层浓缩至干,残渣加氯仿2ml溶解,点于硅胶G板上,以石油醚-四氢呋喃-甲醇(50∶5∶2)为展开剂,以隐丹参酮、丹参酮Ⅰ、丹参酮Ⅱ为对照,展开后,置可见光下检视。

(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114-1B) ②丹参加Ⅰ炮制品的薄层色谱 1)取样品粉末适量,加水煎煮2次,每次1小时,水提液浓缩至约20ml,用盐酸调至pH2,再用乙醚萃取2次,醚提液挥去乙醚,用乙醇2ml溶解,点于硅胶G-CMC板上,以苯-乙酸乙酯-甲酸(80∶50∶8)为展开剂,以原儿茶醛为对照;展开后,用三氯化铁-铁氰化钾(1∶1)试剂显色(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114-2) 2)取样品粉末适量,用乙醚提取,挥去乙醚,用无水乙醇1ml溶解,点于硅胶HCMC板上,以苯-乙酸乙酯-甲酸(80∶50∶8)为展开剂,以原儿茶醛为对照,展开后,用三氯化铁-铁氰化钾(1∶1)显色,斑点显深绿色。(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114-3) ③丹参及其地上部分的薄层色谱 取样品适量,冲洗干净,煎煮2次,每次1.5小时,合并煎出液,浓缩至每1ml相当生药2g,冷却后加乙醇至75%,冷藏40小时,滤过,滤液减压回收乙醇,加蒸馏水稀释至每lml相当生药l,5g,用10%NaOH调pH至6.8,点于硅胶G-CMC板上,以苯-乙酸乙酯-甲酸(80∶50∶8)为展开剂,以原儿茶醛为对照,展开后,置紫外光灯下检视,原儿茶醛斑点呈红棕色荧光。

(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114-4) ④丹参与同属植物根及根茎的薄层色谱 1)取样品粉末10g,加水100ml,沸后续煎半小时,重复上述操作一次,合并滤液,浓缩至20ml,用1∶1盐酸酸化至pH2,然后用乙醚萃取2次(40、30ml),合并醚提液,水浴挥去乙醚,再用乙醇2ml溶解,点于硅胶CMC板上,以苯-乙酸乙酯-甲酸(80∶50∶8)为展开剂,以原儿茶醛为对照用三氯化铁试液显色,置紫外光灯(2537A。)下检视。

(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114-5A)另取乙醚提取液,点于硅胶CMC板上,以氯仿或氯仿-乙酸乙酯(9∶1)为展开剂,以隐丹参酮、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为对照。

展开,后置可见光下检视。

(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114-5B)。 2)取样品粉末2g,用乙醚提取4小时,回收大部分乙醚,用0.5%碳酸钾水溶液洗2次后,点干硅胶G板上,以苯-甲醇(9∶1)为展开剂,以隐丹参酮、丹参酮ⅡA为对照。展距19cm,置可见光下检视。(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114-6) 3)取样品粉末适量,按“②、1)”项下方法制备点液,点于硅胶H-CMC板上,以(Ⅰ)苯-乙酸乙酯甲酸(80∶70:∶8)或(Ⅱ)氯仿-丙酮-甲醇-甲酸(70∶20∶15∶5)为展开剂,以原儿茶醛为对照,展距10cm,先置紫外光灯下检视,再喷以三氯化铁-铁氰化钾试剂,然后,将薄板置0.1mol/L盐酸中浸泡数分钟,以流水冲去酸液显色。(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114-7)4)取样品粉末适量,用乙醇提取,提取液点于硅胶H板上,以(1)苯-氯仿(1∶1)或(Ⅱ)二氯甲烷为展开剂,(Ⅰ)、(Ⅱ)以丹参酮ⅡA,次甲丹参醌、丹参酮、丹参酸甲酯、二氢丹参酮Ⅰ、隐丹参酮、丹参酮ⅡB为对照,展开后,置紫外光灯下检视。

(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114-8)

加工炮制 常用炮制品有丹参片和酒丹参。 ①丹参片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残茎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②酒丹参 取丹参片,加黄酒拌匀,闷润至透,置锅内,用文火炒干,取出放凉。

每丹参片100kg,用黄酒10kg。此外,尚有炒制、制炭、醋制、米制、血制、鳖血制等炮制方法。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

酒丹参,密闭,置于阴凉干燥处。

。【化学】:

主要成分为酚酸类和二萜类,目前已阐明结构的成分50余种,二萜类占一半以上[1]

酚性芳香酸类主要有丹参素即D(+)-β-(3,4一二羟基苯基)乳酸(丹参酸甲)、丹参酸丙、迷迭香酸(Rosemarinic acid)、迷迭香酸甲酯、丹参酚稀酸(Salviianolic acid)A,B,C,G[13]、丹参酸乙(紫草酸,Lithospermic acid)(1)和紫草酸二甲酯[2~4]。其中丹参素对冠心病有效,丹参酚烯酸有抗凝活性,丹参酸乙有增加尿量、降低血压、消肿作用,是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的主要活性成分。

二萜化合物中大部分为丹参酮型的二萜醌类。

有丹参酮Ⅰ(Tanshinone Ⅰ)、丹参酮ⅡA(Tanshinone ⅡA)、丹参酮ⅡB、隐丹参酮(Cryptotanshinone)、丹参酸甲酯(Methyltanshinonate)、羟基丹参酮ⅡA、异丹参酮、异丹参酮ⅡA、异隐丹参酮、丹参新酮(Miltirone)、鼠尾草酚(Salvio1)、左旋二氢丹参酮Ⅰ、丹参新醌(Tanshinxinkun)甲、乙、丙。

还分出次甲丹参醌、1,2-二氢丹参醌,有强的抗血小板聚集活性的丹参邻醌、铁锈酚(Ferrugino1)、丹参新醌丁、丹参二醇A、B、C、去甲丹参酮、3α-羟基丹参酮ⅡA、丹参内酯、二氢异丹参酮Ⅰ、丹参螺旋缩酮内酯(Danshensproketallactone)、表丹参螺旋缩酮内酯、鼠尾酮(Salvilenone)、异鼠尾酮Ⅰ、丹参醌新酮Ⅱ(Miltionone Ⅱ)、丹参醌新酮Ⅰ(Miltionone Ⅰ)[4~5]。其它成分尚有黄芩甙、β-谷甾醇、豆甾醇、乌苏酸、胡萝卜甙、5,3’-二羟基-7,4″二甲基黄烷酮、原儿茶醛、异阿魏酸、琥珀酸、3,4-二羟基苯甲醛、维生素E和鞣质[1~2,6]

三叶鼠尾草(S.trijuga Diels)根含丹参新醌A,B、丹参内酯、丹参螺内酯、铁锈酚、柳杉酚(Sugiol)、三十烷酸、三十四烷酸、β-谷甾醇、胡萝卜甙、小红参醌甲,乙,丙(Trijuganone A,B,C)等32个化合物[8~10]

(1)

参考文献 [1]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1989;20(6)∶279 [2]中国药学杂志 1989;24(1)∶6 [3]Chem PharmBull 1989;37(5)∶1287 [4]Phytochemistry 1988;27(1)∶299 [5]Phytochemistry 1989;28(11)∶3139 [6]丹参-生物学及其应用,科学出版社,1990∶10 [7]新华本草纲要,第1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8∶465 [8]药学学报 1982;17∶517 [9]Planta Med 1990;56(1)∶87 [10]药学学报 1991;26(3)∶193 [11]王宁、鲁学照,研究生论文,中国药科大学,1987∶3,1989∶7 [12]药学通报1981;16(9)∶536 [13]Planta Med 1984;50(3)∶227 [14]ChineseChemical Letters 1991;2(1)∶17 [15]Planta Med,199258(2)∶l97

【药理】:

①对冠脉流量与电生理的影响丹参在中医中为重要的“活血散瘀”药,能通心包络,70年代后期国内对其化学成分、药理功效,进行了大量研究[1~3],对离体心脏,丹参能增加冠脉流量,但并非直接扩张冠脉所致,对心肌血流量(86Rb法)亦无明显影响[4,5]

在电刺激离体心标本上,丹参能降低心肌兴奋性和传导性,并能延长有效不应期。这对冠心病患者伴有心律失常者可能是有益的,麻醉兔iv丹参,除股动脉血压下降外,肺动脉的收缩压和舒张压也有明显降低,表明丹参对肺小动脉平滑肌有舒张作用,或开放肺毛细血管网,加速微血管的流速[5],丹参的水溶性成分,β-(3,4-二羟基苯基)乳酸(DHPLA)iv于动物,能改善急性心肌缺血所致的左心功能的损害:减轻垂体后叶素引起的大鼠心电图S-T段的改变及结扎麻醉犬冠脉前降支引起左心功能下降,缩小心肌梗塞面积,DHPLA还能扩张离体猪冠状动脉,并对抗吗啡与普萘洛尔的缩冠脉作用,但不能对抗高K+去极化引起的冠脉收缩。

丹参酮ⅡA磺酸钠则抑制离体心脏收缩幅度,收缩离体冠脉[6,7]

心肌细胞电生理的研究结果表明[8-11],丹参酮Ⅱ A磺酸钠7.5×10-6g/L,对豚鼠左心室乳头状肌的动作电位无影响,但可产生剂量依赖性负性肌力作用,抑制50%(1D50)的剂量为0.01mmol。

若增加细胞外Ca2+浓度,可逆转该药产生的负性肌力作用。高K+(20mmo1)诱发出慢反应电位后,加入丹参酮Ⅱ-A磺酸钠1~5×10-5mmol,则可抑制慢反应动作电位。

增加Ca2+的浓度,同样能逆转慢反应动作电位,提示丹参酮Ⅱ-A磺酸钠有Ca2+通道阻滞作用。也有报道,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心肌钙反常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抑制钙内流,减轻钙反常过程中心肌组织钙沉积和心肌损伤所致的蛋白释放,此作用优于异搏定。

最近报道,丹参酮Ⅱ-A磺酸钠(4×10-5~10-4)可缩短猪心室肉柱肌细胞APD50和APD90,O相上升速率稍降低,坪台期时程变短和电位下降,4×10-4时静息电位下降,O相上升速率明显下降。亦可降低高K+引起慢电位的O相速率,缩短APD50和APD90以及传导时间。该药4×10-6时,兔窦房结主导起搏细胞自律动作电位发放频率降低,伴有阈电位提高。4×10-5时,窦房结细胞自律动作电位消失。

该药亦可对抗肾上腺素诱发兔心房肌产生快速自动去极化,提示该药可能影响Ca2+的内流,但从另一些实验结果,如开胸大鼠记录在位心肌收缩力和心率,iv该药40mg/kg,不减慢心率反稍有增强心收缩力。又在麻醉犬,一次iv20mg/kg,对血压、心率和外周血管阻力无明显改变,心输出量和左心室作功稍有增加,似乎丹参酮Ⅱ A磺酸钠的心血管作用与Ca2+通道阻滞剂有所区别,是否具有Ca2+通道阻滞剂的药理特性,还需要继续研究予以判定。 ②对心肌缺血缺氧的保护作用 小鼠iv丹参10-20g/kg,显着提高小鼠在常压或低压缺氧条件下的存活时间和存活率[3],其延长常压缺氧小鼠的存活时间是由于氧耗速度减慢,在低氧状态下提高机体利用氧的能力。

还能提高胍乙啶所降低的机体耐缺氧能力。

丹参同样能提高大鼠低压缺氧的耐受力[8]。另一报道,小鼠置于密闭容器的水中游泳31~36min,然后从容器中取出立即摘出心脏,进行超微结构观察。

缺氧对照组的变化特征符合急性缺氧的心肌超微结构变化,而丹参能减轻缺氧引起的心肌损伤。丹参对急性心肌缺血引起心肌损伤[12~14]也有保护作用。麻醉开胸兔,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后48h内反复iv丹参3g/kg,然后在心脏的不同部位取心肌作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丹参组与对照组的心肌线粒体损伤程度无明显差别,可是在丹参组的心肌切片中常见到成堆的线粒体,而对照组中较少见。在缺血心肌组织中的线粒体明显受损的情况下,对照组的间盘受损严重,有的呈湖泊状;而丹参组的间盘受损较轻,呈小河状,还有相当多的间盘基本正常。已证实间盘中有一些特殊的区域如粘连膜、桥粒和连络膜,分别和心肌细胞收缩张力的外传,细胞轮廓的维持和细胞间兴奋的传递有关,丹参能减轻间盘受损,维持细胞膜的完整性,可能是其发挥疗效的一个作用机制。上海市心血管研究所等单位也证实在麻醉犬造成缺血模型,经丹参治疗后,梗塞区内及周围组织,光学显微镜下见到较为成熟的肉芽组织,而未给丹参的犬,则以早期肉芽为主,表明丹参能促进梗塞区心肌的修复。

取梗塞中心区的坏死组织进行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在变性心肌和肉芽组织间有较多幼稚细胞,这种细胞核大,核仁明显,染色质多,胞浆内高尔基复合体较发达,并有大量肌糖元和核糖体,反映这些细胞正处于发育的幼稚阶段,幼稚细胞中有较多散在的肌丝,并且大多是聚集在细胞周边而呈发育程度不同的肌原纤维,细胞的接触面又有闰盘,提示这是再生的心肌细胞。虽然对照组也有再生的心肌细胞,但丹参组增加更为明显。

据报道[15],结扎兔冠脉左室支40min时,缺血区心肌脂质过氧化物含量比对照组增加2.4倍,缺血区脂质过氧化物含量与心电图ST段抬高程度呈相关,预先iv丹参注射液,使缺血区心肌脂质过氧化物含量较缺血组缺血区降低47.9%,并使冠脉左室支结扎后2至5min的心电图ST抬高程度降低45~47%,认为丹参在体缺血模型发挥的抗氧化作用,使膜的损伤减轻,钙内流受阻,是保护心肌,减轻异常电活动的一个机制。结扎犬冠状动脉造成左室局限性心肌梗塞,24h后,取梗塞区内心肌组织进行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梗塞区的毛细血管除内皮变性、坏死、血流瘀滞以及血栓形成等病变外[16,17],尚有内皮细胞向腔内和腔外形成舌状突起,多数细长,可达2~3μm,形状多样,向腔外的突起无基膜包绕。

具有腔内和腔外突起的内皮细胞,一般无自溶、变性和坏死迹象,这是一种非特异的增生性病理反应,它可增加内皮表面面积,从而增加通透能力和修复加固管壁的作用。用定量法计算梗塞区有病变的毛细血管数的结果表明,丹参组的病变毛细血管数明显为少,提示在缺血区边缘的毛细血管损伤较轻,有利于建立侧支循环,限制了梗塞区的范围扩大,加快心肌坏死区的修复。另据报道[19,20],在麻醉开胸犬进行体外循环,并阻断升主动脉血流120min,结果发现,以高Ca2+灌注液灌流的犬,在心脏缺血停跳后,主动脉压、左心室内收缩压、每次搏出量和每分输出量均显着降低、心肌中线粒体有60%受损,基质密度变淡,出现无定型颗粒,毛细血管损伤明显,核皱缩等变化,含丹参的高钙灌流液和低钙灌流液组,心功能和心肌超微结构均未见严重损伤。表明丹参对缺血停跳引起心肌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此作用的机制尚不清楚,可能具有抗钙的作用。

也有报道[18],在切除右肾和阻断左肾血流1h,造成兔缺血肾的损害,可使血中肌酐明显升高,肌酐清除率和自由水清除率均明显降低,经丹参处理后,血肌酐显着降低,肾功能亦明显改善,说明丹参对缺血引起脏器的损伤有保护作用,为此应用于心脏和肾脏外科手术开拓了新的前景。丹参水溶性成分DHPLA也具有保护心肌缺血的作用。

在结扎兔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造成心肌梗塞模型,4种丹参成分均能缩小心梗范围,以小紫丹参和丹参为优,但与普萘洛尔相比较无明显差异[13]DHPLA也可缩小犬的急性心肌梗塞范围,并可改善因结扎犬冠状动脉而引起左心室内压下降和舒张期终末压升高,对维持心脏功能起到有益的作用。丹参酮Ⅱ A磺酸钠[21]也具有抗缺血缺氧的作用。

在离体兔心乳头状肌标本,先经丹参酮Ⅱ A磺酸钠处理后,可明显推迟因缺氧而降低收缩力出现。延长小鼠常压缺氧的存活时间,小鼠缺氧达到氧含量为6%时,心脏和脑组织中乳酸含量较未缺氧正常组显着增加,但在给丹参酮Ⅱ A磺酸钠30min后再进行缺氧,组织中乳酸含量不再升高。

丹参提高小鼠耐缺氧的能力与改善乳酸代谢有关。在兔[22]和犬均证明丹参酮Ⅱ A磺酸钠有缩小心肌梗塞范围和改善缺血引起心外膜心电S-T段的抬高;对心内压、心率及心肌耗氧指数改变不明显,直接从犬冠状动脉内注入该药,同样可缩小心肌梗塞面积,但对心外膜心电无明显作用,采用冠状动脉树铸法,发现使用丹参酮ⅡA磺酸钠的犬,结扎冠状动脉5h后血管区明显缩小或消失,在缺血区和非缺血区间都见有桥式侧支吻合血管开放,增加缺血区的血液供应,可能是它的抗心肌缺血机制之一。

③改善微循环的障碍 中医谓丹参能“行血”、“通利关脉”,可能与现代医学中改善微循环有关,70%的冠心病患者甲皱和球结膜中的微循环障碍[23],如血细胞瘀滞和聚集的现象用丹参后得以明显改善,在改善的患者中,约一半左右同时临床症状与心电图的好转。在兔iv10%右旋糖酐(分子量为210,000),造成外周微循环障碍,注射丹参后眼球结膜微血管内血液流速明显加快,由给药前13.22±1.14增快至6.49±1.90mm/s;毛细血管网开放数目明显增多;原聚集的红细胞有不同程度解聚。

用激光多普勒效应测定犬肠系膜的微循环[22],测得微血管的管径为14~20μm,血流速度为0.44±0.22mm/s,iv丹参后血流速度逐渐增快,10min时可增至0.55±0.33mm/s,与给药前比较差异显着,对心率、血压和心电图无明显改变。用直接法观察开胸小鼠左心室前壁、室间隔处的心肌表层毛细血管内红细胞流速,然后ip丹参9g/kg,致使毛细血管红细胞流速由0.45±0.07mm/s,增至0.53±0.07mm/s,显着地增加血液流速达30min左右,但对微血管口径和心率改变不明显。

小鼠肠系膜血管标本局部使用肾上腺素引起微循环障碍,当加入丹参后,可轻度恢复微血管血流或延缓发生微循环的障碍。综上所述,丹参具有改善微循环、增加单位时间的心肌血液供应,从而使缺血区心肌的循环得以改善。

DHPLA对大鼠脊斜方肌的小动脉无直接扩张作用,但可抑制0.1μmol去甲肾上腺素介导的缩血管效应[24]。对仓鼠颊囊的小动脉DHPLA(10μmol)可抑制去甲肾上腺素介导的缩血管作用。

但利血平化后,此作用消失,表明DHPLA是依赖于完整的神经支配的小血管才表现出有抑制的作用,在去神经标本,DHPLA1μmol,灌流10min,加入去甲肾上腺素,即会发生小动脉大幅度舒缩反应,且舒缩频率加快,如果DHPLA的剂量加大10倍,则可抑制去甲肾上腺素引起的舒缩频率加快作用。 ④对血小板聚集和凝血功能的影响 丹参为散瘀要药,现代医学证明,它对血小板聚集及凝血功能亦有影响。

在富含血小板血浆中加入不同剂量的丹参,产生依剂量性抑制,由ADP或肾上腺素诱导血小板聚集[25],抑制50%的剂量(ID50)分别为900和450μg/ml,抑制凝液过滤的血小板聚集的ID50分别为30和8μg/ml。若ADP浓度增加10~20倍,可部分翻转丹参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大鼠iv丹参10,20和30g/kg后,对由ADP诱导血小板聚集抑制%,分别为24±28,65±37和96±5%。也试验了丹参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时程,发现在给药后10min的抑制作用为最强,以后渐趋下降,至40min作用已基本消失。

丹参[26~29]可抑制ADP诱导的富含血小板血浆和凝胶过滤血小板释放[14C]-5HT;PGE1和丹参合用抑制ADP诱导血小板聚集要比单用丹参或PGE1的作用为强。丹参的浓度为2.7×10-3时,可完全抑制肾上腺素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但不改变α受体阻滞剂3H双氢麦角新碱(3H-DHE)与血小板结合部位的最大数目,也不改变3H-DHE的解离常数(kd)(对照为4.1,丹参为3.4μmol)和肾上腺竞争3H-DHE的结合能力,表明丹参抑制肾上腺素,诱导血小板的聚集不是作用在血小板的α受体结合部位。

进一步探讨丹参抑制血小板聚集的机制时,发现丹参(1080和4050μg/ml)在明显抑制血小板聚集的同时,血小板中环腺苷酸量也明显增加,丹参和PGF1合用增加更为显着。进一步证明,这不是激活了腺苷环化酶,而是抑制环腺苷酸磷酸二酯酶的活力,说明丹参抑制血小板聚集是通过增加血小板环腺苷酸而实现的。

丹参除了对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外[30~33],对凝血功能也有作用,血浆中加入丹参可使复钙时间和加胶原复钙时间延长,加大剂量可抑制血浆凝固。当血浆中加入激活多种凝固因子,如高岭土和代替血小板功能的磷脂后,丹参仍表现抑制作用,表明其作用是影响多种血液凝固因子,可能主要作用于血液凝固过程的第3阶段,而不是影响在形成内源性凝血酶原酶有关的诸因子。

体内给予丹参后血栓形成的时间、明显延长并减少血栓的长度和重量。它不但降低血小板第3因子活性,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和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血清凝血酶原时间缩短,可能是抑制内源性凝血系统的凝血因子,从而起到抗凝血作用。

丹参中分到的DHPLA是右旋体,兔iv(+)DHPLA20mg/kg,可延长血栓形成的时间、减少血栓长度和重量;可明显抑制ADP诱导血小板聚集,但对血小板粘附功能无影响;延长凝血酶元时间和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新近报道,合成的消旋体(±)DHPLA及其衍生物(±)β-苯基乳酸(BLA)和(±)β-苯基乙基酯和天然(+)DHPLA作了比较,发现(+)DHPLA和(±)DHPLA各50mg/kg,iv左冠状动脉结扎造成兔心肌梗塞模型,(+)DHPLA可明显降低心电图S-T段的抬高,而(±)DHPLA则无作用;但两者均可降低血浆中前列环素(PGI2)和血栓素A2(TXA2),提示两者对PGI2和TXA2的生物合成均有显着的抑制作用,但改善缺血性心电图有所不同。

(±)DHPLA、BAL和BLE对ADP诱导兔和大鼠血小板聚集均有明显抑制。而且BLA和BLE还有较强的促进血小板的解聚,而(±)DHPLA的解聚作用较弱。(±)DHPLA、BLA和BLE三者均不增加血小板环腺苷酸,反而降低,提示(±)DHPLA及其衍生物的抑制血小板聚集,不是通过血小板环腺苷酸的增加,而是与环腺苷酸下降有关。至于环腺苷酸的下降原因不明,但推测是通过抑制TXA2合成酶,使PGG2和PGH2水平上升,从而抑制腺苷环化酶,引起环腺苷酸的降低。

有报道,(+)DHPLA可明显抑制血小板释放缩血管物质。

当大鼠iv(+)DHPLA 100mg/kg后,取大鼠富含血小板血浆与ADP孵育,此孵育液可使离体兔主动脉条的收缩高度明显减低,提示(+)DHPLA可抑制血小板TX2的合成与释放的前列腺素类缩血管物质。丹参的脂溶性成分丹参酮Ⅰ、丹参酮Ⅱ、二氢丹参酮Ⅰ、隐丹参酮和新提物2-异丙基-8-甲基菲-3,4-二酮(Ro09-0680)也有抑制胶原诱导兔血小板聚集作用,以Ro09-0680的作用为最强,其IC50为6.6μmol,比环腺苷酸磷酸二酯酶抑制剂罂粟碱要强30倍。隐丹参酮的作用次之,约为丹参甲醇提取物的2~3倍。

其它3个成分作用较弱。大鼠igRo09-0680 50mg/kg,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只有体外试验的20%,而给碱性乙酸乙酯提取物50和100mg/kg,分别使血小板聚集抑制34和45%。提示Ro09-0680的生物利用度较其它提取物为低,Ro09-0680的结构中有二个酮基,若变成无酮基的衍生物,则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消失,证明丹参酮结构的二个酮基是它的活性基团,是否全部药理作用的活性基团是二个酮基,还有待证实。丹参酮Ⅱ A磺酸钠对血小板和凝血功能也有明显的作用。

大鼠和小鼠iv该药12.5~38mg/kg后60min有明显延长体外血栓形成的时间、减少血栓长度和重量;血小板粘附及聚集功能较未给药组明显降低;复钙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及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均较给药前延长,但该药的抗血小板聚集较抗凝血作用为强。 ⑤对红细胞膜的作用 抗急性心肌梗塞药物缩小心肌梗塞面积,可能是与它们保护缺血性心肌细胞膜尤其是溶酶体膜的破裂有关。

已知红细胞与溶酶体有共同特性,它们经链溶素作用,释放出的β葡萄糖苷酸酶和酸性磷酸酶的量是平行的。为此用红细胞膜的保护作用来探讨抗心肌缺血药的作用机制[34~37]

将兔红细胞放入0.45%NaCl溶液的红细胞溶血作为100%,在上述低渗溶液中加入丹参酮Ⅱ A磺酸钠0.1mg/ml,结果只有34%发生溶血,证明该药对红细胞膜有一定保护作用。丹参酮ⅡA磺酸钠不仅对低渗性红细胞膜溶血有保护作用,而且对热(50℃)、低pH、皂素性引起的溶血和免疫性淋巴细胞参与的羊红细胞溶血也有一定作用,丹参酮Ⅱ A磺酸钠对5种方法引起的溶血均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而普萘洛尔只保护低渗性溶血,对其它4种溶血无明显对抗作用。丹参酮Ⅱ A磺酸钠保护低渗性溶血的机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的结果表明,它的保护作用,是由于红细胞肿胀程度的减轻,而不是肿胀后不破裂,可能是细胞膜承受切向张力增加所致。对实验犬建立起部分体外循环后,转流结束即刻取血制成扫描电镜标本,结果对照组转流前的红细胞90%以上呈表面光滑的双凹圆盘状,少数为圆齿状、靶形、口形和不规则形状。

部分体外循环转流后,红细胞表面圆滑性明显改变,异常红细胞明显增多,高达20%,以圆齿形和靶形的增加更为甚。给药组多数红细胞仍保持正常形态,少数红细胞表面圆滑性变差,但其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由于体外循环转流中使血细胞成分的破坏,造成微小血栓,这对手术后脏器血液供应和恢复有密切关系。

丹参酮ⅡA磺酸钠具有保护细胞破坏的作用,这是可喜的苗头,值得重视。 ⑥抗内毒素休克 内毒素引起的休克通常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因此,有人认为应用活血化瘀则可能适合于内毒素休克的防治。经药理研究表明[38],丹参可明显保护大肠杆菌内毒素对小鼠的致死作用,存活率可达到87%。

麻醉犬,iv内毒素,5min内血压明显下降,血小板数、纤维蛋白原显着降低;凝血酶原时间和凝血酶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裂解产物(FDP)和血浆精蛋白副凝(3P)值均增加;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显着增高,血糖先升后降,乳酸增多;谷草转氨酶、组织蛋白酶及酸性磷酸酶升高,提示细胞膜及溶酶体大量破裂,符合内毒素休克伴有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24h犬的存活率为47.6%。

丹参给药组,在注入内毒素后血压下降程度较对照组稍减轻,但不显着。24h的存活率为73.9%。休克初期凝血象和血液生化指标的改变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但在5h内血浆游离血红蛋白较对照明显减少,组织蛋白酶和酸性磷酸酶的增高程度显着低于对照组。结果表明,丹参虽不能阻止血管内凝血的发生和发展,但可减轻微血管内病理性溶血。

丹参可能有稳定细胞膜的作用,减少溶酶体的破裂,从而起到保护作用。 ⑦对中枢神经的作用 小鼠ip丹参[39~40]显示依剂量性抑制自发活动。且可显着增强中枢抑制药如氯丙嗪和眠尔通对自发活动的抑制作用:氯丙嗪0.5mg/kg自主活动的抑制率为16%,若与丹参0.5g/kg剂量合用,抑制率达到69%。丹参20g/kg并不引起小鼠睡眠,但能明显增强戊巴比妥钠或巴比妥的睡眠作用;丹参与水合氯醛合并应用,也加强水合氯醛的作用。丹参不影响咖啡因的惊厥作用,但可保护戊四唑、士的宁和一叶萩碱的强直性惊厥,使产生惊厥的剂量增加,而抗惊作用不明显。清醒兔iv丹参4.5g/kg后10~30min,大脑皮层的自发电活动明显减少,120min才恢复。

用较强的电刺激重复刺激兔大脑皮层,可以引起节律性的电活动,停止刺激后,电活动往往还可以延续数秒至数十分钟(即后发放)。iv丹参后,电刺激引起后发放的阈值明显升高,约50min后恢复。

用氯醛糖和脲酯麻醉的兔,刺激一侧大脑皮层体感觉运动区,在对侧皮层对称点单极记录,得到一个大体上是先正后负的电反应。

在刺激记录电极下或记录电极下局部给丹参,都可使电反应增大;由iv内给药,则电反应的增大更为明显,用单个刺激直接刺激不麻醉和浅麻醉兔的大脑皮层,在对侧皮层的对称点单极记录,可以得到一串涉及到大脑皮层和丘脑中央部分间活动的反应。当iv小剂量丹参时,没有出现明显的作用;大剂量时才产生抑制作用,以上实验结果表明,丹参对大脑皮层的效应归纳为: 1)使自发电活动振幅减小; 2)重复刺激引起后发放阈值升高; 3)单刺激大脑皮层出现的重复电反应减少; 4)在大脑皮层电活动振幅减少时,对较高频率的组分无明显增加,所以此电活动减小不是去同步的结果。丹参具有抑制体外试验中各组织的环腺苷酸磷酸二酯酶的活力,尤以大脑和肺的抑制最为敏感,推测大脑皮层的抑制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环腺苷酸磷酸二酯酶的活力,增加环腺苷酸水平而实现的。

临床应用丹参所出现镇静作用和治疗癫痫病人也有一定的效果,是有药理学的基础。 ⑧对肿瘤细胞的作用 接种肉瘤180小鼠[41],单给丹参或环磷酰胺5和8mg/kg,两药对肉瘤无明显抑制作用。当两药合并应用时,可增强抑制肿瘤的效果,抑制率达33~47%,与对照组比较差异非常显着,小鼠白血病615和艾氏腹水癌模型试验两药合用的疗效,未呈现增效作用。

丹参和喜树碱钠合并应用,能明显抑制小鼠艾氏腹水癌皮下型肿瘤的生长;对腹水型肿瘤的腹水量亦较单用喜树碱治疗组明显为少,此外,还发现合并用药后肿瘤组织的坏死程度较单用喜树碱组为重;瘤组织切片中瘤细胞的核分裂数较单用喜树碱组为少;肿瘤间质中呈现一定数量的淋巴细胞浸润;区域淋巴结中淋巴细胞密集、副皮质区扩大,生发中心增大,窦组织细胞增生,以上结果表明,丹参对体内肿瘤的抑制作用不明显,但与抗癌药合用能提高抗肿瘤的效果[42,43]。这种增效并非由于增加抗癌药进入瘤组织或者对溶酶体的活化,而可能与其减少瘤细胞内DNA的含量有关。恶性肿瘤细胞的表面唾液酸含量发生变化,因此在肿瘤患者血清唾液酸含量较正常人的水平为高,小鼠接种Lewis肺癌后血清唾液酸含量持续升高,接种后20d可增加47.5%;接种肿瘤后用丹参治疗,20d测血清和癌组织的唾液酸含量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

新近从紫丹参中提取出一种脂溶性成分——紫丹参甲素,它可直接抑制体内肿瘤的生长。ip紫丹参甲素120或150mg/kg,抑制接种Lewiis肺癌、黑色素瘤B16和肉瘤180小鼠的生长,抑制率为35.8%~67.8%,并可使白血病P388小鼠生存时间延长100%以上。丹参的活血作用是否会导致肿瘤细胞的血运转移或扩散,是一引人关注的问题[44~46]

为此,有人研究了丹参对肿瘤细胞的转移作用。

用常规方法接种肿瘤的小鼠,每天注射丹参10g/kg,共12d,未发现丹参有促进肿瘤生长的作用,但也有报道,在正常小鼠静脉接种肝癌细胞形成转移、然后ip或ig丹参、发现小鼠的肺转移灶数较对照组明显增多,且与剂量有关,大剂量组的促转移作用更为显着。同时也发现促转移作用与给药时间有一定关系,如在接种肿瘤前30min给予丹参、促转移作用最强,若在接种瘤细胞前或后4h给药,则转移灶数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

因此认为,丹参的促转移作用与药物的剂量和接种瘤细胞间隔的时间长短有关,剂量越大,间隔时间越短,则转移作用越明显。有关丹参的促转移作用在大鼠瓦克癌腹水瘤细胞形成的肺转移和Lewis肺癌的自发转移的研究中也取得类似的结果。

丹参对癌细胞表面有很强的作用,它能阻止植物凝集素与癌细胞表面受体发生作用,用E电荷铁蛋白作为标记物研究细胞表面电荷的变化,发现丹参除了可增加艾氏腹水癌细胞表面电荷密度外、并可改变电荷的分布,因为细胞表面电荷密度增加,使细胞间排斥力增大,细胞粘着力降低,结果是细胞易于游离而扩散,以此现象来解释丹参促进肿瘤细胞扩散的一个原因,另外也发现丹参可改变癌细胞微绒毛表面积在全部质膜表面中所占比例的下降,以及微绒毛极化现象的增加,提示丹参可活化肿瘤细胞,增加运动性,也影响瘤肿细胞的扩散和转移。虽然在肿瘤动物模型中发现丹参有促进癌细胞的转移,但在临床上应用丹参与肿瘤病人未能证实丹参有促转移作用。

丹参可以激活肿瘤病人的巨噬细胞功能、溶酶体释放出较多的酸性磷酸酶去消化异物,同时对巨噬细胞的Fe受体没有因为60Co的影响下降,似有保护FC受体分子的功能,丹参配合60Co治疗的另一有益作用,可以大大减轻局部照射处的组织纤维化和瘢痕形成,且肿瘤消退也较快,自觉症状改善明显,未发现任何不良反应。为观察丹参对IgA抗体的作用。

在使用丹参的鼻咽癌病人测定血清IgA抗体,发现这些病人IgA抗体滴度下降,而对照组基本保持原水平,IgA抗体是EB病毒。IgA抗体的下降预示临床症状的改善,至于丹参对肿瘤细胞的疗效和促转移作用,目前资料还难下结论,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澄清。 ⑨抗菌、消炎作用 总丹参酮中含有1o个单体成分,分别进行抑菌试验[47~50],其中隐丹参酮,二氢丹参酮Ⅰ、羟基丹参酮Ⅱ A,丹参酮Ⅱ B和丹参酸甲酯有抑菌作用、丹参酮Ⅱ A,丹参酮Ⅰ、丹参新醌甲、乙和丙无抑菌作用。

总丹参酮对临床分离出的八株耐青霉素,链霉素和金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50株耐红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亦均敏感。总丹参酮的最低抑菌浓度(62.5mg/ml)比小檗碱最大浓度(500μg/ml)的抑菌力还强。总丹参酮及其单体对人型结核杆菌H37RV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效果。

尤以丹参新醌甲的效果为最强,从化学结构与抑制人型结核菌活性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属菲醌类的丹参酮Ⅰ、属邻醌类隐丹参酮和介于两者之间的丹参酮Ⅱ A,均有较强的活性,认为二萜酯类成分的抑菌作用需要有一定的脂溶性、若母核上引入极性基团如丹参酮Ⅱ B、丹参酸甲酯和丹参酮Ⅱ A磺酸钠则活性降低、总丹参酮在25~100μg/ml浓度时,对铁锈色毛发癣菌和红色毛发癣菌也有抑制作用,从14种丹参中提取总丹参酮,用滤片法进行体外抗菌实验,其中12种丹参(鼠尾草)有不同程度的抗菌作用。给小鼠ig或sc总丹参酮,1h后尿中可检出抗菌物质,其心、肝、脾和肾等脏器的匀浆及血液,经抑菌试验证明有抑菌作用,大鼠ig总丹参酮后,尿液中也有抗菌物质存在,小鼠在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前1h和感染后2和7d各ig 2%总丹参酮淀粉悬液一次,每次0.5ml,未呈现治疗保护作用;在同样试验条件下,ig金霉素5mg/kg出现保护作用,使小鼠不发生死亡,以金霉素的阈下治疗量和2%总丹参酮悬液0.5ml合并治疗,发现总丹参酮可以加强金霉素对感染小鼠的保护作用。大鼠ig给予总丹参酮,可明显抑制id菌液引起脚掌关节感染性肿胀、在小鼠耳部涂以巴豆油,产生耳部炎症性肿胀,给总丹参酮药液或氢化可的松后涂以巴豆油,耳部肿胀较对照组显着减轻,按炎症发展的过程、可模拟一、二和三期的炎症模型来观察总丹参酮的作用。

炎症第一期是由组胺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如蛋清、角叉菜胶和右旋糖酐所致关节肿胀和渗出性甲醛腹膜炎,总丹参酮均有抑制效果、对炎症第二期由明胶引起小鼠的白细胞游走和亚急性甲醛关节肿,总丹参酮也有明显的效果,而对炎症第三期是用棉球产生肉芽肿,总丹参酮是无效。最近有人报道,用人白细胞与总丹参酮共同孵育1h、可明显抑制白细胞趋化性Chemotaxia,而对白细胞的随机运动(random motility),即白细胞所固有的不受趋化因子影响的无方向的运动)无影响、若延长孵育时间至19h,则5ng/ml的总丹参酮已足以明显抑制白细胞趋化性及随机地运动,抑制率分别为79%和81%,这一结果与丹参酮明显抑制体内白细胞间炎症区的游走相一致,游走的减少系由于抑制了白细胞趋化性的结果,进一步揭示了丹参酮的抗炎机制。此外,总丹参酮还可降低兔iv伤寒、副伤寒甲、乙三联菌苗的体温升高,6h内基本降至正常,而对照组在6h内仍有低温。

紫丹参甲素除了有抑制动物肿瘤生长外,而且有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209P株的作用,抑菌的效价比隐丹参酮还强。 ⑩对肝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四氯化碳可造成动物急性和慢性肝细胞损伤模型[47~50]、使SGPT上升,肝细胞肿胀变性、坏死和纤维化病理性改变,大鼠ip四氯化碳后,再每日给丹参1g/只,SGPT较对照组明显下降,炎症反应如细胞浊胀、脂肪变性和坏死均较对照组减轻,表明丹参对急性肝细胞损伤有明显保护作用,其生化指标如胶原蛋白和血清球蛋白明显增加。发生肝硬化大鼠慢性肝损伤模型形成早期开始给予丹参治疗,共6wk、胶原蛋白和血清球蛋白无明显增加,肝脏纤维增生程度明显减轻,却无1只发生肝硬变。

结果表明,丹参可以抑制纤维增生,防治实验性肝硬变的发生,在慢性肝损伤的中期给予丹参治疗直至9wk末,大鼠仍未发生肝硬化,而对照组全部形成结节性肝硬变。结果说明,丹参除有抑制纤维增生外、还可使已形成的纤维消散和吸收,为进一步探讨丹参防治急慢性肝损伤的作用机制,用CCl4引起小鼠,大鼠肝细胞损伤,测定肝脏血流量显着减少,在注射CCl4同时im丹参,肝脏血流量明显增加,肝细胞损伤也明显减轻。结果提示,丹参保护肝细胞损伤可能与改善肝微循环增加血液供应有关。

另一报道,在乙醚麻醉切除大鼠肝左叶和中叶,术后即sc丹参lg/只,术后48h ip秋水仙素0.2mg,至48h后全部处死,取血测SGPT、甲胎蛋白、细胞学和组织学检查。结果表明,经丹参治疗的大鼠,肝再生(%)及再生肝重于体重(%),分别为75.6±5.0,2.38±0.07均显着高于对照组,肝细胞和分裂指数13.3,1.4显着高于对照组,表明肝细胞再生活跃,甲胎、蛋白检出率(AFP)明显高于对照组,而SGPT较部分肝切除的对照组显着降低:肝细胞肿胀减轻,脂肪性变和胞浆疏松亦较对照组为轻:肝窦显露,尤以小叶中心的肝窦趋于恢复正常。

以上结果说明,丹参不但可以保护肝细胞的受损,而且可促进肝的再生。丹参具有降低SGPT,保护受损的肝细胞、促进肝细胞的再生和抗纤维化等作用,为临床应用丹参治疗慢性活动性肝炎提供了依据,并可能延缓和防止硬变的发生,值得重视。

⑾调节组织修复和再生 丹参静脉滴注治疗股骨干骨折病人[51~54],发现可缩短骨折愈合时间、家兔前肢桡骨骨折实验中也证明丹参可促进骨折愈合,实验是用标准法造成兔桡骨骨折、应用51Cr标记红血球观察丹参对骨折后,肢体皮肤、肌肉、尺骨和桡骨的血容量及骨折愈合的影响,在桡骨骨折后血容量增加有二个时相,早期引起血容量的增加是由于充血和血液瘀滞,后期的增加是新的血管形成。发现丹参治疗后,可使以充血为主的早期血容量增加获得改善,纠正骨折局部充血和血液瘀滞,局部血循环得以改善,有利于骨折愈合,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使用丹参治疗后兔桡骨骨折部位的成骨细胞明显增多,且愈合过程中基质小泡及胶原纤维的钙盐沉积明显增多,为骨折愈合创造有利条件,为探讨丹参在骨折愈合的作用机制,选择了45Ca2+沉积量的指标观察骨形成的速度,用骨折器造成小鼠右股骨中段闭合性骨折,骨折后每天注射丹参、给药后5,7,9和l3d分批处死,处死前48h注入45Ca2+,测定不同部位的放射性强度,结果显示,给丹参小鼠的右股骨中段骨折部位有大量45ca24沉积、而股骨骨折的上、下二段45C2+沉积反而下降,说明丹参可以从邻近骨组织中调动更多的钙以满足新骨形成过程中对钙的需要,从而可加快骨折的愈合。

另外,还观察了丹参对皮肤伤口愈合作用,在兔前肢的中,下1/3部位作一长1.5cm的纵切口、术后不同时间在切口处取皮肤作组织学检查,iv丹参后,在皮肤切口处较早出现巨噬细胞及成堆异物巨细胞,创伤修复的清除阶段较对照组提前出现;切口处的组织出现丰富而充血的毛细血管,并较对照组出现血管性,胶原性及疤痕肉芽组织为早,证明丹参亦可促进皮肤的切口早期愈合。丹参的活血化瘀作用可促进组织修复和再生,如心肌细胞和肝细胞再生,加快骨折和皮肤创伤的愈合都可能与它的改善微循环障碍和血液流变学等作用有关,致使局部血液供应增多和增加营养,促进组织的修复和再生、还可能通过内在调节机制而影响机体的反应性。

⑿对环腺苷酸的作用 丹参的多种生理作用与环腺苷酸60(cAMP)的广泛生理作用在某些方面有相似之处,如中枢抑制、松弛平滑肌、扩张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抗炎及抑制细胞恶变。因此,设想丹参可能具有抑制环腺苷酸磷酸二酯酶(CAPDE)的活性,有利于体内调节作用。丹参水溶性成份对各组织中的CAPDE均有抑制作用,在酶反应系中加入丹参水溶液10μl可引起CAPDE的活性下降15~28%,这种抑制作用在各组织中间差异很大,其中以平滑肌为主的子宫和膀胱以及大脑和肺的CAPDE对丹参水提取液最为敏感,肝肾CAPDE对丹参的反应最差,而脾、心等组织介于二者之间,从酶作用动力学的研究指出,丹参水溶性成份,对免脑CAPDE表现为典型的非竞争性抑制,并且是不可逆性抑制,丹参水溶性提取物,经分离检测,丹参水溶性成份具有抑制体外CAPDE的作用,且对不同组织有特异性,所以丹参的作用机制可通过改变体内CAPDE的活性从而改变cAMP的水平,以调节代谢过程。 ⒀性激素样作用 临床上应用丹参治疗寻常性痤疮有效、而激素因子对寻常痤疮发生中起一定的作用。

为探讨性激素的作用[61],取11~12g雌性小鼠,ig丹参酮3d,于d4处死,称量子宫重量和观察阴道涂片的变化,sc雌二醇以作为阳性对照,结果表明,丹参酮和雌二醇组小鼠子宫重量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但丹参酮的作用强度较雌二醇弱,成年雌鼠ig给丹参酮后阴道涂片出现动情期变化,也证明具有雌激素样的作用,成年去卵巢小鼠一组ig丹参酮、另一组给雌二醇,结果丹参酮组小鼠的子宫重量与对照组相近,而给雌二醇的小鼠子宫重量明显增加,由此可见丹参酮的雌激素样活性与雌二醇作用方式有所不同,需通过卵巢起作用。丹参酮也具有抗雌激素活性,丙酸睾丸酮组的精囊和前列腺重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丹参酮组,差异显着。丹参除具有雌激素样活性外,还具有抗雌激素活性,所以临床上治疗痤疮可获得良好的效果。 ⒁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某些自家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性狼疮,使用丹参等活血化瘀药治疗后,病人的症状可获缓解[62],同时可使L E.细胞转阴,抗核抗体减少,IgG下降,受到临床医师的注意,初步药理研究结果,丹参可显着抑制615小鼠脾脏空斑形成细胞的活性、如对照组脾脏PFC/103细胞数为1506±51.7,而丹参组为985±463,差异显着,在同样条件下也能抑制小鼠脚垫的延期超敏反应,测定24h脚垫厚度,对照组为0.076±0.036单位,而丹参组为0.034±0.019单位,也差异显着,若延长给药时间,还可以轻度抑制小鼠红细胞血凝抗体和脾脏玫瑰花生成细胞活性。

表明丹参对细胞及体液免疫功能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这种效应对异体移植后排斥现象可能有防治作用,应予以重视。

此外,丹参酸乙镁盐(Magnesium lithospermate B)对正常大鼠10mg/kg×18d,可使K+,Na+,PGE2及激肽排出显着增加,血浆肾素及血管紧张素Ⅰ及Ⅱ轻度增加,而血浆醛固酮轻度下降[63]

丹参酚烯酸甲(Salvianolic acid A)为缩酚酸类可抑制猪胃H+,K+-ATP酶活性;25mg/kg ip,可抑制幽门结扎大鼠的胃酸分泌,也显着降低水浸和应激造成的胃损害,说明其抗溃疡是由于抑制胃H+,K+-ATP酶[64]

参考文献 [1]上海第一医学院学报 1979;6∶83 [2]China Med J1978;4∶43 [3]药学学报 1979;14∶326 [4]昆明医学院学报 1984:5∶5 [5]浙江医科大学学报 1981;10∶156 [6]药学学报 1982;17∶226 [7]上海第一医学院学报 1982;9∶13 [8]药学学报 1979;14∶277 [9]Br J Pharmacol 1982;75(Suppl)∶149 [10]中国药理学报 1986;7∶527 L11]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1981;1∶30 [12]药学学报 1979;14∶416 [13]中成药研究 1982;11∶27 [14]中医杂志 1979;7∶56 [15]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1987;3∶197 [17]上海第二医学院学报 1984;4∶177 [18]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1983;4∶68 [19]上海第一医学院学报 1980;7∶347 [20]中国药理学报 1981;2∶34 [21]中国药理学报 1981;2∶29 [22]中华内科杂志 1977;4∶207 [23]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4;4∶546 [24]病理生理学报 1985;1∶19 [25]China Med J1978;4∶123 [26]上海第一医学院学报 1979:6∶145 [27]China Med J 1978;4∶123 [28]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4;4∶565 [29]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3;3∶297 [30]上海第一医学院学报 1985:12∶461 [31]中国药理学报 1986;7∶533 [32]Chem Pharm Bull 1983;31∶1670 [33]中国药理学报 i984;5∶39 [34]生理学报 1980;32∶18 [35]生理学报 1980;32∶375 [36]中国药理学报 1981:2∶214 [37]山东医学院学报 1984;22∶51 [38]中医杂志 1983;24∶75 [39]药学学报 1979;14∶288 [40]药学学报 1979;14∶288 [41]新医药学杂志 1976;(12)∶33 [42]肿瘤防治 1977;2∶51 [43]药学学报1981;16∶837 [44]中华肿瘤杂志 1980;2∶42 [45]北京医学院学报 1983;15∶81 [46]福建中医药 1983;1∶58 [47]药学学报 1979;14∶75 [48]南京药学院学报 1983;1∶58 [49]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3;3∶300 [50]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5;5∶684 [51]中医杂志 1982;1∶67 [52]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3;3∶180 [53]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4;4∶86 [54]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5;5∶509 [55]China Med J 1980;93∶369 [56]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4;4∶536 [57]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5;5∶418 [58]China Med J 1985:98∶409 [59]中草药 1982;13∶15 [60]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 1980;12∶358 [61]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1980;2∶189 [62]中国药理学通讯 1985;2∶5 [63]J pharma pharmacol 1990;42∶712 [64]Planta Med 1990;56∶360 [65]丹参-生物学及其应用科学出版社编 1990:10

【药性】:

性味 苦,微寒。

①《本经》:“苦,微寒。” ②《吴普本草》:“岐伯:咸。” ③李当之《药录》:“大寒。”《本草经疏》:“苦,平、微温。” ⑤《中药志》:“苦,微寒。”

归经 心、肝经。

①《纲目》:“手少阴、厥阴血分药。” ②《本草正》:“心、脾、肝、肾血分之药。”

功效 活血通经,祛瘀止痛,清心除烦。

主治 心绞痛,月经不调,痛经,经闭,血崩带下,癥瘕,积聚,瘀血腹痛,热痹疼痛,惊悸不眠,恶疮肿毒;肝脾肿大。 ①《本经》:“主心腹邪气,肠鸣幽幽如走水,寒热积聚,破癥除瘕,止烦满,益气。” ②《吴普本草》:“治心腹痛。” ③《别录》:“养血,去心腹痼疾结气,腰脊强,脚痹,除风邪留热,久服利人。” ④陶弘景:“渍酒饮之,疗风痹。” ⑤《药性论》:“治脚弱,疼痹,主中恶;治腹痛,气作声音鸣吼。” ⑥《日华子本草》:“养神定志,通利关脉。治冷热劳,骨节疼痛,四肢不遂;排脓止痛,生肌长肉;破宿血,补新生血;安生胎,落死胎;止血崩带下,调妇人经脉不匀,血邪心烦;恶疮疥癣,瘿赘肿毒,丹毒;头痛,赤眼,热温狂闷。” ⑦《滇南本草》:“补心定志,安神宁心。治健忘怔忡,惊悸不寐。” ⑧《纲目》:“活血,通心包络。治疝痛。” ⑨《云南中草药选》:“活血散瘀,镇静止痛。治月经不调,痛经,风湿痹痛,子宫出血,吐血,乳腺炎,痈肿。” ⑩《中药志》:“月经不调,经行先期或将行腹痛;经闭,癥瘕,产后瘀阻腹痛,风湿痹痛,痈肿丹毒等证。” ⑾《全国中草药汇编》:“月经不调,经闭腹痛,产后瘀血腹痛,神经衰弱失眠,心烦,心悸,肝脾肿大,关节疼痛。” ⑿《中草药学》:“月经不调,经痛,闭经,产后恶露不净,腹痛,血瘀气滞心腹诸痛,传染性肝炎,关节疼痛,跌打损伤,神经衰弱失眠,冠心病心绞痛。应用以总丹参酮为主要成分的片剂、油膏剂,治疗扁桃体炎,耳疖,化脓性骨髓炎,痈疮,烧伤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以及其他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疾病,都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⒀《新华本草纲要》:“用于月经不调,经闭,宫外孕,肝脾肿大,心绞痛,心烦不眠,疮疡肿毒等。”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g;或入丸、散。外用:熬膏涂,或煎水熏洗。

使用注意 无瘀血者慎服,孕妇忌用。 ①《本草经集注》:“畏咸水。反藜芦。” ②《本草经疏》:“妊娠无故勿服。” ③《本草备要》:“忌醋。”《本经逢原》:“大便不实者忌之。”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 ①配当归,治血瘀诸证,或兼有血虚者,以及月经不调,产后恶露不尽。

②配益母草,治瘀血阻滞之痛经,月经不调,产后恶露不尽。 ③配降香,治心腹刺痛,胸痹、真心痛。 ④配黄芪,治气虚血瘀诸证,中风后遗症,半身不遂。 ⑤配砂仁、檀香,治瘀血胃痛,心腹刺痛,心脉阻滞所致的心绞痛轻症者。

⑥配酸枣仁,治心悸怔忡,失眠梦多。 ⑦配黄连,治心火内扰之心烦不安,惊悸失眠,舌尖红。

⑧配犀角、生地,治温病热入营分,身热,斑疹隐隐,舌质红绛,脉细数,或瘀热出血。 ⑨配丹皮,治阴虚血热,低热不退,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紫癥,热入营血,斑疹,吐衄,下血,热痹,关节红肿疼痛,瘀热蓄毒之乙型肝炎。

⑩配三棱、莪术,治腹部肿块,癥瘕积聚,舌质瘀斑,脉涩。

⑾配乳香、没药,治跌打损伤,瘀血阻滞之腰痛,肢体疼痛。 ⑿配百部、黄芩,治肺痨久治不愈,痰中带血,潮热盗汗,颧红,形体消瘦。 ⒀配秦艽,治热痹疼痛,关节红肿,口渴欲饮。

⒁配银花、连翘,治痈肿疹毒,红肿疼痛。 ⒂配旱莲草,治阴虚血热,瘀阻血溢吐血,衄血,咳血,尿血,崩漏。 ⒃配糯稻根,治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变有肝脾肿大,肝功能差者。

⒄配葛根,治糖尿病见有血瘀者,症见舌质暗,或有瘀点,瘀斑,舌下静脉瘀滞等。

⒅配血藤、磁石,治高血压病。 ⒆配瓜蒌、穿山甲,治乳痈,疮疡。

⒇配茵陈、郁金、板蓝根,治急慢性肝炎,两胁作痛。 (21)配桃仁,治气滞血瘀所致的月经不调,痛经,产后恶露不下,瘀滞作痛。 (22)配紫石英、骨、牡蛎,治神经衰弱,心悸,失眠,烦躁不安。

(23)配苦参,治瘾疹搔痒,破溃生疮。

方选和验方 ①丹参散(《太平圣惠方》)治腹内气胀,肠鸣,胸背彻痛,不欲饮食:丹参、枳壳、桔梗、白术、赤芍药、青皮、槟榔、桂心各30g。研为散,每服9g,水煎服。

②丹参散(《太平圣惠方》)治肛痔边生结核,发寒热,疼痛不止:丹参、当归、露蜂房、鳖甲各9g,炒猬皮、蜕、猪后悬蹄各30g,研为散。每服9g,食前煮黄芪汤调下。 ③丹参散(《证治准绳》)治风搔皮肤赤,瘾疹搔痒,搔破生疮:丹参、人参、苦参、雷丸、膝(酒浸)、防风、炮白附子、白花蛇(酒浸)各60g。为细末,每服6g,食前酒煎甘草,放温调下。

④丹参散(《证治准绳》)治小儿身热血凝,身上起丹,渐引颊上,口旁或眼下,赤如胭脂,皮肤皱剥:丹参、黄芩、枳壳(去白,麸炒)、葛根、犀角各0.3g,麻黄(去根节)15g。为末,每服3g,加竹叶10片,竹茹1.5g,水煎,不拘时服。 ⑤丹参丸(《备急千金要方》)治腰痛及冷痹:丹参、杜仲、续断、牛膝各90g,桂心、干姜各60g。研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20丸,1日3次。

⑥丹参膏(《备急千金要方》)治妊娠十月,令滑易产:丹参250g,当归、川芎各90g,川椒15g,以清酒浸1宿,用猪膏800ml煎上药,色赤如血,绞取汁,每服枣大许,冲酒服之。 ⑦丹参膏(《刘涓子鬼遗方》)治妇人乳肿痛:丹参、芍药各60g,白芷30g。上3味以苦酒渍1夜,猪脂120ml,微火煎3上下,膏成敷之。

” ⑧丹参膏(《外台秘要》)治恶肉结核,瘰疬,脉肿气痛等症:丹参2.4g,白蔹、白及、独活、连翘各1.2g,升麻、辣藋各1.8g,防己、玄参、杏仁各1.5g。上药切细,以生地黄汁浸1宿,用猪膏800ml,微火煎服熬,绞取汁即成为膏,摩患处。 ⑨丹参饮(《时方歌括》)治脘腹疼痛,现代用于治疗心绞痛、肝病、胃病见有瘀滞证候者:丹参30g,白檀香3g,砂仁3g。水煎服。

⑩丹参酒(《备急千金要方》)治崩中出血,产后余疾:丹参、干地黄、忍冬、地榆、艾叶各2500g,水浸3日夜,煮取汁,以黍米煮饭,酿酒饮之,初服80ml,后稍加之。 ⑾丹参酒(《圣济总录》):主治大腹水胀病,足胫肿满,食则气促:丹参27g,鬼箭羽27g,秦艽18g,知母18g,猪苓27g,白术27g,海藻10g,赤苓18g,肉桂10g,独活15g。上10味,以酒1200ml浸泡于净瓶中,封口,经5日后开封去渣。急用者可置热灰上1日便可用。

每次服20ml,饮酒少者,可随意减之,每日3次。 ⑿丹参煮散(《备急干金要方》)治两脚下满痛,不得远行,脚心如割,筋断折,痛不可忍:丹参90g,川芎、杜仲、续断、生姜、地骨皮、煅牡蛎各60g,当归、麦门冬、干地黄、升麻、通草、麻黄、禹余粮各53g,牛膝68g,桂心、甘草各38g。研为散,每服2g,绢袋盛,井水煎,顿服之。 ⒀二丹丸(《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治健忘:丹参、熟地黄、天门冬(去心)各45g,朱砂(为衣)6g,远志(去心),人参、菖蒲各15g,茯苓、麦门冬(去心)、甘草各30g。

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50~100丸,空腹服。 ⒁丹参散(《全国中医秘方大全》)主治失眠症:丹参、炒枣仁各等份,共碾细末。每服10g,每日2次,第2次于临睡前半小时服下,10天为1疗程。

病情较轻者,1~2个疗程,病情较重者,可2~4个疗程。 ⒂丹参地鳖方(《中国中医秘方大全》)主治静脉性血管瘤:紫丹参12g,生牡蛎30g,泽兰12g,王不留行12g,炮山甲4.5g,丝瓜络6g,川芎6g,地鳖虫4.5g,威灵仙12g。水煎服,头2汁内服,第3汁外熏。 ⒃丹地汤(《中国中医秘方大全》)主治寻常性痤疮:丹参30~60g,生地30g,甘草30g,土大黄30g,川军3~15g。水煎服。 ⒄丹参桃红汤(《中国中医秘方大全》)主治大疱性表皮松懈症:丹参、赤芍、桃仁、当归、鸡血藤、白鲜皮、蝉衣、浮萍、荆芥、防风、苍术、黄柏、乌梢蛇,常规用量,水煎服。 ⒅丹参三七方(《中国中医秘方大全》)主治脑外伤后综合征:紫丹参、熟三七粉按9:1的比例制成片剂,每日服3次,每次3片,8周为1疗程。 ⒆冠心丹参丸(《中国中医秘方大全》)主治冠心病:参三七、丹参、降香、制成丸(片)剂,每次3丸,每日3次。

30天为1疗程。 ⒇参花三香汤(《中国中医秘方大全》)主治右束支完全性传导性阻滞:紫丹参50g,红花5g,云木香10g,檀香3g,真降香30g。水煎服。

(21)活血降红汤(《中国中医秘方大全》)主治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丹参12g,当归9g,赤芍9g,白芍9g,蒲黄9g,五灵脂9g,大黄炭9g,砂仁3g,川朴6g,佛手3g,半夏9g,茯苓9g,甘草3g。水煎服。 (22)丹田降脂丸(《中国中医秘方大全》)主治高脂血症:丹参9~12g,田七0.3~1.5g,川芎6~9g,泽泻9~12g,人参5~10g,当归9~12g,首乌10~15g,黄精10~15g。

研末泛丸。每服4g,分早晚2次服,45天为1疗程。 (23)调心汤(《中国中医秘方大全》)主治各种早搏:丹参15~30g,紫石英20~30g,党参15~30g,生地15~30g,麦冬10~15g,川芎10~15g,炙甘草9g,连翘10g,桂枝3~6g。

症状重或开始时,每日1.5剂,水煎服,减轻后每日1剂,恢复期每2日1剂。 (24)整律汤(《中国中医秘方大全》)主治室性早搏:丹参20g,阿胶20g,桂枝6g,瓜蒌20g,薤白9g,枣仁12g,茯苓15g,煅龙骨24g,煅牡蛎24g,蛤蟆干10g,炙黄芪24g,炙甘草9g。水煎服。

(25)《陕甘宁青中草药选》:“治腹中包块:丹参、三棱、莪术各9g,皂角刺3g。水煎服。

” (26)《陕甘宁青中草药选》:“治急慢性肝炎,两胁作痛:茵陈15g,郁金、丹参、板蓝根各9g。水煎服。

” (27)《中医临床验方集》:“治妇人不孕证(不排卵):丹参15g,赤芍24g,泽兰6g,红花12g,茺蔚子10g,香附15g。水煎服。

” (28)《临床验方集锦》:“治产后恶露不绝:丹参10g,桃仁3g,乳香9g,没药9g,茺蔚子15g,红花3g。水煎分2次服。

” (29)《四川中药志》:“治风痹:丹参、牛膝、萆薢、木瓜、稀莶、杜仲、续断。水煎服。

” (30)《四川中药志》:“治黄萎病:丹参、熟地、当归、白芍、白术、山药各10g。水煎服。

” (31)软坚缩脾汤(中医杂志 1980;(7))治门脉性肝硬化脾功能亢进:丹参30~50g,当归15~30g,川芎9~15g,柴胡9~15g,青皮9~12g,炒三棱9~15g,莪术9~15g。水煎2次,浓缩至300ml,晚上空腹服1次,15天为1疗程。

(32)丹参饮(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1990;(1))治慢性迁延性肝炎:丹参30g,赤芍20g,五味子12g,泽泻15g,板蓝根20g,柴胡12g,水蛭12g,佛手12g,黄芪12g,虎杖30g,甘草5g,便秘加大黄10g。

水煎服,1日或隔日1剂。

(33)上海中医药杂志 1985;(11):“治肺胃壅热型和气血郁滞型痤疮:丹参、白芷、野菊花、腊梅花、金银花、月季花、大黄各9g。上药水煎取液,以毛巾或纱布蘸取药液热敷患处,每日2~3次,每次20分钟。

” (34)理精煎(中国医药学报 1987;(2))治疗精索静脉曲张合并不育症:紫丹参、莪术、川牛膝、地鳖虫、当归尾、熟地、续断、脊、仙灵脾、肉苁蓉、鹿角霜、红枣。上药每日1剂,水煎分2次空腹时服。若遇发热,或急性腹泻时暂停服药。

3个月为1个疗程。 (35)肾区热敷方(江苏中医杂志 1983;(3))治流行性出血热:丹参30g,桃仁15g,佩兰15g,赤芍15g,木香15g,细辛5g,忍冬藤15g,车前子15g,桂枝15g。每日2剂,加水适量煎煮30分钟,装入布质药袋,置双侧肾区热敷。

也可于药袋上放置热水袋,以保持恒定温度。 (36)降脂益寿片(江西中医药 1983;(4))治高脂血症:丹参20g,首乌10g,葛根10g,寄生10g,黄精10g,甘草6g。

1剂量制成糖衣浸膏片含0.3g×20片。

每日分3次口服,10天为1疗程。 (37)肾炎汤(山西医药杂志 1983;(5))治肾小球肾炎:丹参9~30g,郁金、川芎各9g,赤芍、红花各9~15g,小蓟15g,黄芪、车前子各15~30g。水煎服,每日1剂。

(38)丹参合剂(新医药学杂志 1975;(1))治慢性迁延性肝炎:丹参9g,当归9g,桃仁9g,郁金9g。每日l剂,水煎分2次服。 (39)新医药学杂志 1978;(10):“治外伤性颅内血肿:丹参15g,麝香60mg,川芎6g,血竭6g,赤芍9g,桃仁9g,红花9g,乳香9g,没药9g,三棱9g,莪术9g,香附9g,土鳖虫9g。除麝香、血竭另包冲服外,其它药物一并煎服,每日1剂,分3~4次口服。” (40)中华医学杂志 1958;(6):“治晚期血吸虫病肝脾肿大:丹参根晒干后切片,水煎服2次,过滤,滤液合并煎成30~50%煎剂。” (41)丹参百合饮(云南中医杂志 1991;(2))治食道炎:丹参15~30g,百合12~24g,台乌药12g,檀香10~15g,砂仁6~10g,甘草6g。

水煎至600ml,分3次餐前服。痰气交阻加半夏、厚朴各10g;痰瘀互结加五灵脂、蒲黄各10g;津亏热结加沙参、生地、冬凌草各15g;气虚阳微加附片3g,上肉桂6g。以上各型均加威灵仙15g,牛蒡子12g。

(42)肝胃百合汤 (湖南中医学院学报 1988;(4))治慢性胆囊炎:柴胡、百合、丹参、郁金各15g,黄芩、川楝子各10g,乌药13g。

胸背胀痛甚者加瓜蒌壳、薤白各15g;嗳气频者加陈皮、广木香各10g;泛酸加乌贼骨10g,黄疸加茵陈20g。水煎服,每日1剂。

单方应用 ①《肘后方》:“治热油火灼,除痛生肌:丹参240g,锉,以水微调,取羊脂1000g,煎三上三下,以涂疮上。” ②《备急千金要方》:“治妊娠堕胎,下血不止:丹参360g,细切,以清酒1000ml,煮取600ml,温服200ml,日3。” ③丹参散(《圣惠方》)治小儿汗出中风,身体拘急,壮热苦啼:丹参15g,鼠粪三七枚(微炒)。

上药,捣细罗为散。每服,以浆水调下1.5g,量儿大小,加减服之。” ④《圣惠方》:“治寒疝,小腹及阴中相引痛,自汗出欲死:丹参15g,锉,捣细罗为散。每服,以热酒调下6g。” ⑤丹参散(《妇人良方》)治妇人经脉不调,或前或后,或多或少,产前胎不安,产后恶血不下并治之。兼治冷热劳,腰脊痛,骨节烦疼:丹参(去芦),不以多少,为末,每服6g,酒调下,经脉不调食前,冷热劳无时。 ⑥《集验拔萃良方》:“治经水不调:紫丹参500g,切薄片,于烈日中晒脆,为细末,用好酒泛为丸。每服9g,清晨开水送下。” ⑦《中国民间小单方》:“治闭经:丹参60g,将丹参和红糖煎水服,每日早晚各1次。” ⑧《全国中草药汇编》:“治痛经:丹参15g,郁金6g。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

” ⑨《四川中药志》:“治心胃气痛:丹参、檀香、金盆各适量。水煎服。” ⑩《四川中药志》:“治风热疥疮:丹参、白矾、苦参、蛇床子,煎水外洗。” ⑾《陕甘宁青中草药选》:“治神经衰弱:丹参15g,五味子30g。水煎服。”

食疗 ①丹参杜仲酒(《普济方》)治腰腿酸痛:杜仲30g,丹参30g,川芎20g。

共研细,置于净器中,用江米酒渍之,经五宿去渣,备用。不拘时,随时温服。 ②丹参酒(《中药制剂汇编》)养血安神,也可用于神经衰弱,亦可用于痛经:丹参300g,米酒(50度)适量。浸渍15天,浸液与压榨液合并,加米酒适量至1000ml,过滤即得。

口服,每次10ml,每日3次。 ③丹参粥(《中国药粥谱》)主治血滞经闭,月经不调,产后恶露不尽,瘀滞腹痛,宫外孕,胸胁疼痛和温病热入营血,心烦不寐等症。每次取丹参30g,煎水取浓汁,去渣,入糯米50g,红枣2枚,红糖适量,同煮为稠粥,每日2次,温热服食。10天为1疗程,隔3天再服。 ④丹参龙眼汤(《常见病的饮食疗法》)主治癫痫:丹参、龙眼肉、炒枣仁各15g。水煎,白蜜适量调服,每日2次。

可作癫痫经常调养方。 ⑤丹参冰糖水(《常见病的饮食疗法》)主治失眠症:丹参30g,加水300ml,煎服200ml,去渣,加冰糖适量,微甜为度。每次30ml,每日2次。

【医药家论述】:

李时珍:“丹参,按《妇人明理论》云:四物汤治妇人病,不问产前产后,经水多少,皆可通用,惟一味丹参散,主治与之相同。盖丹参能破宿血,补新血,安生胎,落死胎,止崩中带下,调经脉,其功大类当归、地黄、芎藭、芍药故也。” ②缪希雍《本草经疏》:“丹参,《本经》味苦微寒;陶云性热无毒,观其主心腹邪气,肠鸣幽幽如走水,寒热积聚,破癥除瘕,则似非寒药;止烦满,益气,及《别录》养血,去心腹痼疾结气,腰脊强,脚痹,除风邪留热,久服利人,又决非热药;当是味苦平微温。入手、足少阴,足厥阴经。心虚则邪气客之,为烦满结气,久则成痼疾;肝虚则热甚风生,肝家气血凝,则为癥瘕,寒热积聚;肾虚而寒湿邪客之,则腰脊强,脚痹:入三经而除所苦,则上来诸症自除。

苦能泄,温能散,故又主肠鸣幽幽如走水。久服利人益气,养血之验也。北方产者胜。” ③倪朱谟《本草汇言》:“丹参,善治血分,去滞生新,调经顺脉之药也。主男妇吐衄、淋溺、崩血之证,或冲任不和而胎动欠安,或产后失调而血室乖戾,或瘀血滞而百节攻疼,或经闭不通而小腹作痛,或肝脾郁结而寒热无时,或癥瘕积聚而胀闷痞塞,或疝气攻冲而止作无常,或脚膝痹痿而痛重难履,或心腹留气而肠鸣幽幽,或血脉外障而两目痛赤,故《明理论》以丹参一物,而有四物之功。补血生血,功过归、地、调血敛血,力堪芍药,逐瘀生新,性倍芎藭,妇人诸病,不论胎前产后,皆可常用。” ④张璐《本经逢原》:“丹参《本经》治心腹邪气,肠鸣幽幽如走水等疾,皆瘀血内滞而化为水之候。止烦满益气者,瘀积去而烦满愈,正气复也。

” ⑤黄宫绣《本草求真》:“丹参,书载能入心包络破瘀一语,已尽丹参功效矣。然有论其可以生新安胎,调经除烦,养神定志,及一切风痹,崩带,癥瘕,目赤,疝痛,疮疥肿痛等症,总皆由其瘀去,以见病无不除,非真能以生新它胎,养神志也。” ⑥王秉衡《重庆堂随笔》:“丹参,降而行血,血热而滞者宜之,故为调经产后要药。设经早或无血停经,及血少不能养胎而胎不安,与产后血已畅行者,皆不可惑于功兼四物之说,并以其有参之名而滥用之。即使功同四物,则四物汤原治血分受病之药,并非补血之方,石顽先生已辨之矣。至补心之说,亦非如枸杞、龙眼,真能补心之虚者,以心藏神而主血,心火太动则神不安,丹参清血中之火,故能安神定志;神志安,则心得其益矣。

凡温热之邪,传入营分者则用之,亦此义也。若邪在气分而误用,则反引邪入营,不可不慎。

” ⑦张德裕《本草正义》:“丹参,专入血分,其功在于活血行血,内之达脏腑而化瘀滞,故积聚消而癥瘕破,外之利关节而通脉络,则腰膝健而痹着行。详核古人主治,无一非宣通运行之效,而其所以能运行者,则必有温和之气,方能鼓荡之,振动之,所谓主心腹邪气,肠鸣痼疾,其义已隐隐可见。然走窜有余,必非补养之品,即《本经》所谓益气,《别录》所谓养血,皆言其积滞既去,而正气自伸之意,亦以通为补耳。惟苦味泄降,故所主各病,皆有下行为顺之意,此则于行气行血之中,又必含有下达性质,而世俗以为补血之用,及以之止崩中带下,旨非古人真旨矣。

⑧汪昂《本草易读》:“丹参,破宿血,生新血,安生胎,落死胎,调经脉,除烦热。止肠鸣腹痛,理崩带癥瘕,功同四物,为女科要药。” ⑨陈士铎《本草新编》:“丹参味苦,气微寒,无毒,入心脾两经,专调经脉,理骨节酸痛,生新血,去恶血,落死胎,破积聚癥坚,止血崩带下,脚痹软能健,眼下赤肿可消。养正祛邪,治肠鸣亦效。仅可佐使,非君臣之药。用补则补,用攻则攻,药笼中不可缺也。

其功用全在胎产之前后,产前可多加,产后宜少用,自然成功多而取败少。”

上一篇:丹参片 下一篇:中药辞海第一卷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