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奴龙胆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药辞海第一卷》第1224页(1154字)
【概况】:
基源 为龙胆科龙胆属植物乌奴龙胆的全草。
龙胆属全世界约400种,中国约247种。
原植物 乌奴龙胆Gentiana urnula H.Smith(G.amoena C.B.Clarke f.pallida Marq.;G.amoena C.B.Clarke var.major Burk.),又名冈噶琼(藏名),乌双龙胆(《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4~6cm,匍匐茎发达。须根多数,淡黄色。
枝多数,直立,节间短缩。叶密集,覆瓦状排列,基部为黑褐色残叶,中部为黄褐色枯叶,上部为绿色或带淡紫色的新鲜叶,扇状截形,长7~13mm,宽5~10mm,先端截形,中央凹陷,基部渐狭,叶柄白色膜质,光滑。花单生,稀2~3朵簇生枝顶,基部包围于上部叶丛中;无花梗;花萼筒膜质,裂片绿色或紫红色,叶状,较小,长3~3.5mm,宽5~6mm,弯缺极窄,截形;花冠淡紫红色或淡蓝紫色,具深蓝灰色条纹,壶形或钟形,长2~3(~4)cm,裂片短,宽卵圆形,长2~2.5mm,先端钝圆,全缘;雄蕊着生于冠筒中下部,花丝线状钻形,长6~7.5mm,花药矩圆形,长2.5~3mm;子房披针形或线状椭圆形,长3~4mm,先端渐尖,基部钝,柄长4~5mm,花柱明显,线形,长9~11mm,柱头小,2裂,裂片外反,三角形。蒴果外露,卵状披针形,长1.5~1.8cm,先端急尖,基部钝;种子黑褐色,矩圆形,长2.3~2.5mm,表面具蜂窝状网隙。
花果期8~10月。
(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3册,388页,图4730)
生境与分布 生于高山砾石带、高山草甸、沙石山坡。分布于青海、西藏。
。【生药】:
采集 7~9月采收,除去杂质及泥沙,阴干。
贮藏 置干燥处,防霉。
【化学】:
含黄酮甙、鞣质、氨基酸,有机酸、甾醇、酚性物质。
参考文献 新华本草纲要,第2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394。
【药性】:
性味 苦,寒。
功效 清热,解毒,止泻。
主治 流感发烧,咽喉肿痛,黄疸,热性腹泻。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6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