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马耳蕨根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药辞海第一卷》第1867页(1006字)
【概况】:
异名 小叶金鸡尾巴草(《浙江天目山药用植物志》)。
基源 为鳞毛蕨科耳蕨属植物对马耳蕨的根状茎。耳蕨属全世界有400余种,中国有300多种。
原植物 对马耳蕨P()lystichum tsus-smense(Hook.)J.Smith(Aspidium tsus-sinense Hook.)
形态 植株高30~50cm;根状茎近直立,连同叶柄基部有黑褐色卵状披针形和棕色钻状鳞片。叶簇生;叶柄长15~30cm,禾秆色,基部以上疏生黑色线形鳞毛;叶片披针形,长15~30cm,宽8~15cm,基部不变狭,二回羽状;羽片镰状披针形,基部上侧1片小羽片大而突起,与叶轴并行,通常浅裂,向上的小羽片边缘仅有刺状尖齿;裂片上有羽状脉,小脉单一或分叉。
孢子囊群着生于小脉顶端;囊群盖圆肾形。(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1册.232页.图463)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400~3000m的林下沟边或岩石缝中。分布于华中、西南及陕西、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日本、朝鲜、越南亦有分布。
。【药性】:性味 《四川中药志》:“苦,微寒。”
功效 清热解毒,凉血治痢,止血。
主治 目赤肿痛,湿热腹痛,痢疾,痈疮肿毒,烫火伤,痔疮出血。 ①《浙江天目山药用植物志》:“治目赤肿痛。” ②《全国中草药汇编》:“清热解毒。治痢疾,湿热腹痛,下肢疖肿。” ③《中药志》:“河南作贯众使用。” ④《四川中药志》:“清热解毒,凉血散瘀。用于痈疮肿毒,汤火伤,痔疮出血。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l0~30g。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 《中国药用孢子植物》:“治目赤肿痛:对马耳蕨根茎(去鳞毛)30g,水煎加适量白糖服。”
食疗 《四川中药志》:“治痔疮出血:对马耳蕨根30g,炖猪大肠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