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药辞海第一卷

肉豆蔻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药辞海第一卷》第2101页(5482字)

【概况】:

异名 肉果、玉果(广西)。

基源 为肉豆蔻科肉豆蔻属植物肉豆蔻的干燥种仁。肉豆蔻属全世界约120余种;中国约有4种,1种供药用。

原植物 肉豆蔻Myristica fragrans Houtt.

历史 肉豆蔻始载于《本草拾遗》。陈藏器谓:“肉豆蔻生胡国,……中国无之。其形圆小。皮紫紧薄。

中肉辛辣。”李时珍称:“状虽似草豆蔻,而皮肉之颗则不同类,外有皱纹而内有斑缬,纹如槟榔纹,最易生蛀……主治湿中、消食。”所述与现今商品药材一致。

本品为少常用中药,主产于来西亚及印度尼西亚。此外,西印度群岛及斯里兰卡均产。销世界各国。

中国虽有少量引种栽培,但无生产,药材均从国外进口。

形态 小乔木,幼枝细长,叶近革质,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顶端短渐尖,基部宽楔形或近圆形,两面无毛,侧脉8~10对,叶柄长7~10mm。雄花序长1~3cm,无毛,着花3~20朵,稀1~2,小花长4~5mm;花被裂片3(-4),三角状卵形,外面密被灰褐色绒毛;花药9~12枚,线形,长约为花丝的一半;雌花序较雄花序为长;总梗粗壮,着花1~3朵;花长6mm,直径约4mm;花被裂片3,外面密被微绒毛;花梗长于雌花;小苞片着生在花被基部,脱落后残存环形的疤痕;子房椭圆形,外面密被锈色绒毛,花柱极短,果通常单生,具短柄,有时具残存的花被片,假种皮红色,到基部撕裂;种子卵珠形。每年4~6月及11~12月两次采收成熟果实。(图见《中国植物志》.第30卷.第3分册.图版88)

生境与分布 原产马鲁古群岛,热带地区广泛栽培。中国台湾、广东、云南等已引种栽培。

。【生药】:

栽培 宜高温多雨的热带环境。

生长适宜的气温25~30℃,畏寒冷,怕霜冻。宜在土层深厚、排水良好而肥沃的低海拔山谷或盆地种植,忌水涝。用种子繁殖,育苗移栽,无性繁殖较少使用。肉豆蔻是雌雄异株型占多数,宜随采随播,若不能及时播种时,需用湿砂或椰衣纤维屑末或消毒过的木屑贮放。

采种时应精选稳产、高产、粒大、种仁饱满、无病虫害的优良母树上结的果实;当果实成熟开裂时采收,按行株距各10×5cm点播,种脐向下,深度以不见种子为度。播后保持荫蔽及湿润。

当苗高20~30cm,即可出圃定植,于春季或秋季种植,行株距各5~4m,穴栽。幼树生长缓慢,需荫蔽,勤浇水。每年用厩肥、人粪尿或尿素施肥2~3次。冬季以堆肥环施。

幼树根系浅,易倒伏,注意抚育。病害有枯梢病,用1∶1∶100波尔多液喷射。

虫害有蚧壳虫,幼龄期用40%乐果乳油、煤油及水(5∶1∶7)混合液喷杀。

采集 4~6月及11~12月各采一次。

早晨摘取成熟果实,剖开果皮,剥去假种皮,再敲脱壳状的种皮,取出种仁,用石灰乳浸一天后,缓火焙干。药材主产于马来西及印度尼西亚,西印度群岛及斯里兰卡也产。

鉴别

性状 种仁卵圆形或椭圆形,长2~3.5cm,直径1.5~2.5cm;表面灰棕色至暗棕色,常附白色石灰粉,有不规则浅纵沟及网状沟纹,较宽一端有环形隆起,为原合点的部位,另一端有暗色圆形凹陷,为原种脊的部位。两者间有一明显的纵沟,为原种脊的部位。

质坚硬,难破碎,断面不平坦,纵剖面可见一薄层暗棕色外胚乳向内伸入,与类白色的内胚乳交错,形成大理石样纹理,纵切面宽端可见小形腔隙,内有干缩的胚。气芳香而强烈,味辛辣而微苦。

以个大、体重、坚实、破开后香气强烈者为佳。

显微 种仁横切面;外胚乳分内外两层,外层细胞扁平,切向延长,内含黄棕色物质;内层细胞长方形,含红棕色物质。

伸入于内胚乳形成错入组织,其中常有一个维管束,并有多数油细胞散在,油细胞直径42~140μm,内含挥发油滴。内胚乳细胞多角形,含多量脂肪油、淀粉粒及糊粉粒,糊粉粒含有拟晶体。

内胚乳中有含棕色物质的细胞散在。(图见《中药志》.第3册.第2版.图216)粉末:棕色,气香,味带辛辣而苦。

①脂肪油滴极多,用水合氯醛液装片后,出针簇状或羽毛状结晶。②糊粉粒存在于内胚乳薄壁细胞中,用液体石腊装片,可见显淡黄色拟晶体,呈长方形或菱形,直径7~26μm。③外胚乳细胞呈多角形,内含棕红色、鲜红色或黄棕色色素物。④油细胞散在于外胚乳薄壁组织中,呈长圆形或类圆形,直径48~77μm,含挥发油滴。

⑤内胚乳细胞呈类多角形,内含淀粉粒、脂肪油滴及糊粉粒。⑥淀粉粒单粒类圆形或卵圆形,直径3~24μm,脐点点状、裂缝状或星状;复粒由2~11分粒组成。

(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图255)

理化 ①肉豆蔻的薄层色谱1)取样品粉末1g,加乙醚4ml,冷浸2小时,滤过,滤液点于硅胶G板上,以苯-乙酸乙酯(95∶5)为展开剂,以黄樟醚为对照。展距13cm,用5%磷钼酸乙醇溶液喷雾后,加热显色。

(图见《中药材薄层谱鉴别》.图262-1)2)取样品粉末适量,用水蒸气蒸馏,提取的挥发油用乙醇稀释后,点于硅胶G板上,以石油醚-乙酸乙酯(94∶6)为展开剂,以黄樟醚、肉豆蔻醚为对照。展距15cm,用茴香醛-浓硫酸喷雾后,加热显色。

(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262-2)②肉豆蔻不同炮制品的薄层色谱取样品粉末适量,按常法提取挥发油或脂肪油,用氯仿稀释后,点于硅胶G板上,以石油醚(30~60C)无水乙醇(1∶1)为展开剂,展开后,用5%磷钼酸乙醇液喷雾后,加热显色。(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2623)

加工炮制 常用的炮制品有肉豆蔻、面煨肉豆蔻、麸煨肉豆蔻和滑石粉煨肉豆蔻。①肉豆蔻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晾干。

②面煨肉豆蔻取面粉加水制成面团,压成小薄片,将肉豆蔻逐个包裹,或将肉豆蔻表面用水湿润,如水泛丸法包裹面粉,至3~4层,倒入已炒热的滑石粉锅内,适当翻动,至面皮显焦黄色时取出,筛去滑石粉,放凉,剥去面皮。用时捣碎。每肉豆蔻100kg,用用滑石粉50kg。③麸煨肉豆蔻取麦麸和肉豆蔻,同置热锅内,用文火炒至肉豆蔻表面呈棕黄色,麦麸呈焦黄色时,取出,筛去麦麸,放凉。用时捣碎。

每肉豆蔻100kg,用麦麸40g。

④滑石粉煨肉豆蔻取滑石粉置锅内用中火加热,至滑石粉呈灵活状态时,投入肉豆蔻,煨至棕黄色时,取出,筛去滑石粉,放凉。用时捣碎。每肉豆蔻100kg,用滑石粉30kg。

此外,尚有蒸制,蛤粉制,炒制,土制,制霜等炮制方法。

。【化学】:

果实含挥发油2~9%,包括d-莰烯及α-蒎烯等,其脂肪中,肉豆蔻酸含量达70~80%,并含有毒物质肉豆蔻醚(Myristiicin)[1]

最近从挥发油中经气相色谱和薄层分离获得7个化合物,其中有2个单萜:β-蒎烯、γ-松油烯、1个单萜醇、L-松油醇、4个苯丙素酚:即黄樟醚、甲基丁香油酚、肉豆蔻醚及榄香脂素。

种子中分离出齐墩果酸、并获得了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约占15%[2],还有脱氢双异丁香酚[3],另外含没食子酸类鞣质成分,含量约占0.45%[4]

另分得1种新化合物为三肉豆蔻精[5]

参考文献 [1]药用植物大辞典.广州书店1963;263 [2]J Chem 1968;6(8)∶474 [3]CA 1973;78∶133356b [4]中草药通讯1979;10(1)d∶16 [5]药物分析杂志1985;5(5)∶258

【药理】:

本品挥发油对肠胃道有局部刺激作用,具有祛风效果,1次给服用散剂1.9g/kg或sc挥发油0.12ml/kg均可引起半昏迷状态,并因肝损害在24h内死亡[1]。肉豆蔻挥发油200mg/kg可增加皱由乙醇(1~4g/kg)ip的睡眠时间,特别是深眠时间的延长,肉豆蔻是一种强烈的单胺氧化酶抑制剂[2]

参考文献 [1]The United States Dispensatory.25th ed.J.B.Lippmcott Company,1955∶874 [2]Experientia 1978;34 Fasc 4,∶492

【药性】:

性味 辛,温。

①《药性论》:“苦、辛。”②《海药本草》:“辛,温。”③《本草正》:“苦、辛而涩,温。”

归经 入脾、胃、大肠经。

①《汤液本草》:“入手阳明经。”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胃二经。”③《本草经疏》:“入足太阴、阳明,手阳明大肠。”

功效 温中行气,涩肠止泻。

主治 脘腹胀痛,虚泻冷痢,久泻不止,呕吐,宿食不消。①《药性论》:“能主小儿吐逆不下乳,腹痛;治宿食不消,痰饮。”②《海药本草》:“主心腹虫痛,脾胃虚冷气并,冷热虚泄,赤白痢等。凡痢以白粥饮服佳;霍乱气并,以生姜汤服良。

”③《日华子本草》:“调中,下气,止泻痢,开胃,消食。皮外络,下气,解酒毒,治霍乱。

”④《开宝本草》:“温中,治积冷心腹胀痛,霍乱中恶,呕沫,冷气,消食止泄,小儿乳霍。”⑤《纲目》:“暖脾胃,固大肠。”⑥《本草经读》:“治精冷。”⑦《本草求原》:“治肾泄,上盛下虚,诸逆上冲,元阳上浮而头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 ①《雷公炮炙论》:“凡使,勿令犯铜。”②《本草经疏》:“大肠素有火热及中暑热泄暴注,肠风下血,胃火齿痛及湿热积滞方盛,滞下初起,皆不宜服。”③《中药临床应用》:“急性胃肠炎之实热暴泻或肠有郁热者不宜用。”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 配补骨脂,治脾肾虚寒,五更泻,肠鸣腹痛。

方选和验方 ①肉豆蔻丸(《宣明论方》)治水湿胀如鼓,不食者,病可下:肉豆蔻、槟榔、轻粉各0.15g,黑牵45g(取头末)。上为末,面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服10~20丸,煎连翘汤下,食后,日3服。

②肉豆蔻散(《杨氏家藏方》)治脾虚泄泻、肠鸣不食:肉豆蔻1枚,剜小窍子,入乳香3小块在内,以面裹煨,面熟为度,去面,碾为细末。

每服3g,米饮送下,小儿1.5g。

③四神丸(《内科摘要》)治脾肾虚弱,大便不实,饮食不思:肉豆蔻、补骨脂、五味子、吴茱萸各为末。生姜120g,红枣50枚,用水300ml,煮姜、枣,去姜,水干,取枣肉丸桐子大。每服50~70丸,空腹食前服。④《续传信方》:“治脾泄气痢:豆蔻2颗,米醋调面裹之,置灰中煨令黄焦,和面碾末,更以炒子末60g,相和。

又焦炒陈廪米为末,每用4g,煎饮调前2物6g,旦暮各一。”⑤《圣惠方》:“治霍乱呕吐不止:肉豆蔻30g(去壳),人参30g(去芦头),厚朴30g(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上药捣,粗罗为散。每服9g,以水300ml,入生姜0.15g,粟米8g,煎至5分,去渣,不计时候温服。

”⑥养脏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虚泻、冷痢,脾肾俱虚者;煨肉豆蔻、罂粟壳(蜜炙)、煨诃子肉各4.5g,白芍、白术、当归各15g,党参、炙甘草各7.5g,肉桂、木香各3g。研为粗末,每服6g,加生姜5片,大枣1枚,水煎后服。

。【医药家论述】:

①寇宗奭《本草衍义》:“肉豆蔻,善下气,多服则泄气,得中则和平其气。”②朱丹溪《本草衍义补遗》:“肉豆蔻,温中补脾,为丸。日华子称其下气,以其脾得补而善运化,气自下也,非若陈皮、香附之駃泄。《衍义》不详其实,谩亦因之,遂以为不可多服。”③张梓《药性类明》:“肉豆蔻,温中补脾,泄痢久不已则用之,故《本草》言冷热虚泄,久则虽热者其气亦虚,非概用以温中也。”④缪希雍《本草经疏》:“肉豆蔻,辛味能散能消,温气能和中通畅。其气芬芳,香气先入脾,脾主消化,温和而辛香,故开胃,胃喜暖故也。故为理脾开胃、消宿食、止泄泻之要药。”⑤倪朱谟《本草汇言》:“肉豆蔻,为和平中正之品,运宿食而不伤,非若枳实、莱菔子之有损其气也;下滞气而不峻,非若香附、大腹皮之有泄真气也;止泄泻而不涩,非若诃子、罂粟壳之有兜塞掩伏而内闭邪气也。”⑥张介宾《本草正》:“肉豆蔻,能固大肠,肠既固则元气不走,脾气自健,故曰理脾虚冷,而实非能补虚也。”⑦张德裕《本草正义》:“肉豆蔻,除寒燥温,解结行气,专理脾胃,颇与草果相近,则辛温之功效本同,惟涩味较甚,并能固及大肠之滑脱,四神丸中有之。”

上一篇:肉豆蔻衣 下一篇:中药辞海第一卷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