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桂子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药辞海第一卷》第1184页(1882字)
【概况】:
异名 月桂实(《国药的药理学》),老利儿(《中药大辞典》)。
基源 为樟科月桂属植物月桂的果实。月桂属全世界2种,中国引种栽培1种。
原植物 月桂Laurus nobilis L.
形态 小乔木或灌木状,高达12m,树皮黑色,幼枝绿色,被微毛,芳香。
叶柄紫红色,长8~10mm,叶片草质,互生,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5.5~12cm,宽1.8~3.2cm,先端锐尖或渐尖,基部楔形,边缘波状;叶脉羽状,侧脉10~12对,中脉和侧脉两面凸起,细脉网结,呈蜂窝状。花单性,雌雄异株,1~3个伞形花序簇生于叶腋或呈短总状花序;总苞片4,近圆形,雄花:每一伞形花序有花5朵,花黄绿色,花被筒短,花被裂片4,宽侧卵圆形至近圆形,能育雄蕊12,3轮,第一轮花丝无腺体,第二、三轮花丝有1对肾形腺体,花药2室,内向瓣裂,子房不育,雌花:通常有退化雄蕊4,花丝顶端有腺体,子房1室。果实椭圆形,成熟时暗紫色。花期4~5月,果期6~9。(图见《中国植物志》,第31卷,438页,图版115)
生境与分布 原产地中海沿岸地区。
现今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四川、云南有引种栽培。
。【化学】:果实中含芳香油约1%,油中主要成分为芳樟醇、丁香酚、甲基丁香酚、香叶醇、桉叶油素、广木香内酯(Costunolide)[1,2]。
果肉中含油率约38.9%,内含棕榈酸39.5%、油酸31.4%、亚油酸27.5%、十六碳烯酸0.5%、硬脂酸0.4%、二十碳烯酸0.7%[3]。
附 叶、茎皮、根中含阿朴啡类(Aporphines)生物碱[4]牻牛儿醇(Geranio1)[2]。 叶中尚含1,8-桉油精(1.S-(ineole)、α-松油基醋酸酯(α-Terpinyl acetate)等。 根含月桂交酯(Laurenobiolide)[4]。
树皮和树干含生物碱黄肉楠碱(Actinodaphnine)和无根藤碱(Launobine)[5]。
参考文献 [1]新华本草纲要,第1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84 [2]植物药有效成分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256,498,669,720 [3]植物学报1985;27(2)∶177 [4]中药成分之化学,第2辑,台湾新医药出版社,l929∶819,856 [5]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478
。【药理】:果实中含甲基丁香酚有麻醉作用,注射于大鼠引起的麻醉,速度快于戊巴比妥而持续时间较短,家兔ip,麻醉效果亦强[1]。
能直接松弛气管平滑肌,故有镇咳作用[2],有较强的中枢抑制作用,镇静、镇痛、麻醉、降温等作用尤为明显。iv可出现短暂的血压下降,心电图的一时性R波低电压,即对心脏的轻微抑制,ip小鼠LD50为456.7±43.34mg/kg[3],po或直肠栓剂可用作尿道解痉药[4]。精油中的芳樟醇有抗菌、抗真菌作用,小鼠ig有镇静作用[5],广木香内酯对KB细胞有细胞毒活性,其ED50为0.26μg/kg[6]。叶含牻牛儿醇,也有抗菌、中枢抑制等作用。
参考文献 [1]Pharmacology l976;14(4)∶36 L2]Chern Pharm Bull 1978;26(7)∶2284 [3]药学学报 1982;17(2)∶87 [4]CA 1978:88∶83725f [5]CA1972:76:103775e,1974:80∶244j [6]J Phann Sic 1969:58∶877,66(6)∶883
。【药性】:性味 《纲目》:“辛,温。”
主治 ①《本草拾遗》:“治小儿耳后月蚀疮,研碎敷之。” ②《国药的药理学》:“煎汁,可为误食河豚鱼的解毒药。” ③《中国药用植物图鉴》:“治疥癣。”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6g。
外用:研末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