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民族出版社《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西南地区卷》第36页(407字)

簧板口腔共鸣乐器。

本世纪50年代前广泛流传于白族坝区和山区,现今只在交通不便的那白族人、勒墨白族人妇女中流传。坝区白语叫baidxid(汉译音“摆喜”),那马白语叫qixkonx(汉译音“期空”),历史文献谓之“篾弦”或“口弦”。有单簧口弦、三簧口弦二种,皆用竹片削制而成。

单簧口弦制作,竹片长约10.2厘米,宽约1.2厘米,厚约0.2厘米。从手持端1.1厘米处到另一端9.1厘米处两边里侧削空,中间削出0.5厘米的簧舌,其尖端处2厘米左右直径更小,约为宽簧舌的一半。三簧口弦为三片单簧口弦成扇面展开,用右手食指、中指、无名指拨奏簧振。基音靠小刀在簧片的厚薄上调整。将口弦放在微开的口边,拉动或拨动口弦簧舌的同时改变口形和气息大小便产生微妙的“泛音”。以独奏为主,亦有对答形式的对奏。可奏“爱情调”和“苦情调”两大类。多奏本族民歌。乐手认为口弦最能表达内心感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