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民族出版社《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西南地区卷》第342页(1088字)

西藏自治区首府。

地处西藏中部,雅鲁藏布江支流拉萨河中下游北岸。北连那曲地区,西邻日喀则地区,南接山南地区,东与林芝地区接壤。

是西藏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中心。全市总面积约3万平方公里,市区面积523平方公里。

辖7县1区(林周、曲水、达孜、尼木、当雄、墨竹工卡、堆德庆及城关区)。全市人口近37.3万,其中市区人口近13万。

该地史籍上曾译作“逻些”、“逻娑”、“拉擦”、“拉撒”、“拉撒召”、“喇萨”、“拉沙”等名称,是一座具有1300余年历史的古城。公元7世纪前属苏毗领地,建有儒那堡寨(在拉萨附近)。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灭苏毗统一西藏高原后,从雅隆迁都逻裟(今拉萨)建立吐蕃王朝。初“以毡帐而居,无有城廓屋舍”,后为供奉文成公主和尼泊尔赤尊公主带来的佛像,在拉萨中心卧塘上修建了大昭寺和小昭寺。相传,当时这里曾是一片沼泽地,后动用了大批山驮土填平。山羊藏语名“惹”,土为“萨”,寺庙建成之初命名为“惹萨”。

随着前来朝佛的人不断增多,寺庙周围建了许多房屋,逐渐形成了城市雏形,“惹萨”亦成了城池名。同时松赞干布又在红山扩建宫室(即今布达拉宫)。

随着藏传佛教的兴盛,人们把此城视作“圣地”,遂把“惹萨”转译成“拉萨”。1951年和平解放。

1959年7月原拉萨地区的28个宗(谿)合并成为东、西、南、北四个城市区,并于1961年4月23日改为城关区,隶属拉萨市管辖至今。有藏、汉、回等31个民族,藏族占总人口的87%。

该市地处海拔3650米的河谷冲积平原,地势由东向西倾斜。属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区气候,冬夏季分明,冬春季干燥多大风,夏季最高气温28℃,降水多集中在6、7、8、9月夜间,年降水量为200-510毫米。光照充足,年日照时数3000小时以上,故称“日光城”。年无霜期100-120天。

经济以电力、采掘、机械修理、食品加工、纺织、建材、印刷、工艺美术等现代工业为主,此外还有民族手工业和交通运输、旅游业等。交通便利,着名的青藏、川藏、中尼公路交汇于境内,市区公路四通八达。

航运方便,开辟有拉萨至成都、西安、北京、上海、广州、重庆和加德满都等地的航线。文物古迹极为丰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五处,即布达拉宫、大昭寺、噶丹寺、哲蚌寺、色拉寺。各寺内都珍藏有众多佛像、灵塔、绘画、经典等文物。另还有帕邦喀、罗布林卡、丹吉林、策墨林、策觉林、功德林等诸多寺院。

名特产品有地毯、卡垫、帐篷、腰刀、木碗、金银首饰等独具特色的民族工艺品。拉萨市现已成为文教卫生、邮政通讯、商贸金融、公交、旅游、娱乐、保健等公共设施完备的现代化城市。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