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市场大辞典上册

中耕技术

书籍:市场大辞典上册 更新时间:2018-09-10 08:24:58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市场大辞典上册》第421页(699字)

作物生育期间在株行距间进行的松土除草作业。

也称锄地、蹬地、耪地、铲地、耘耥等。通过耕具在土壤表层的机械作用,创造一个疏松的表土层,协调土壤与作物在空气、温度、水分、养分的供求关系,并有除草、促进根系下扎、吸收和抑制作物生长、防止倒伏的作用。中耕的农机具有大小形状不同的锄、钁、耠、耘锄、中耕机等。在不同的气候土壤条件下,作物的各生育期,中耕的作用是不同的。

如在早春低温下,中耕可松土、通气、提高地温。如棉花在出苗前中耕,促进早出苗;在小麦苗期中耕,促进早发。

在干旱情况下,土壤板结,浅中耕可在地表造成疏松的隔离层,切断土壤毛管水上升,减少土壤水分蒸发,起保墒作用。在播种后出苗前遇雨,雨后中耕可破除板结,促进通气、渗水,提高地温,助苗出土。

在盐碱地上,春季土壤水分蒸发多,盐碱常积聚在地表。

雨后,特别是小雨后,高浓度的盐碱,常造成大量死苗,及时中耕可减少地表蒸发返盐;防止因盐碱集中而伤苗。

在春播谷类作物定苗后,以及冬小麦苗期,深中耕可促进根系下扎,控制植株生长,有耐旱、防倒作用。高秆作物在拔节至孕穗期间,结合追肥进行中耕培土,有埋肥、防倒、增加土壤渗水、蓄水作用。

在抽穗开花后中耕,有除草、保墒、通气、增温、促进根系吸收和早熟、增产等作用。在土壤水分过多时,深中耕有通气、散墒作用。

在棉花旺长时,深中耕有断根、抑制生长的作用。中耕的一般规律是苗期浅耕,中期深耕,后期又浅耕。

如禾谷类作物,苗期因土松苗小,浅中耕3~5厘米;拔节至抽穗期,土壤逐渐紧实,为了促进根系下扎和蓄水、培土,可深中耕达10厘米左右;抽穗后,根系在地表层分布较多,中耕宜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