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地理研究

书籍:现代科技综述大辞典上 更新时间:2018-09-11 02:29:44

出处:按学科分类—自然科学总论 北京出版社《现代科技综述大辞典上》第734页(5384字)

企业地理又称公司地理,是经济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经济地理学一种相对较新的微观分析方法。

将企业作为工业与区域经济分析的一种尺度,已成为当代工业区位实证研究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企业地理研究主要典型对象是多厂企业,其显着特点是研究个别企业及其活动的空间组织方式,而不是研究总体性工业。但它对揭示宏观总体性区域工业变化过程仍具有重要意义。在对个别企业研究,又不注重研究企业内部的生产过程,而是研究某一企业的前向、后向联系,从而便可了解企业为何配置在某一地点及其对所在地区产生的影响。

就企业地理研究方法,已形成了多种与工业地理学研究相似的分析框架。归纳起来,代表性的主要有5种(D.E.Keeble,1977):企业方法;系统方法;行为方法;组织方法;结构方法;

企业地理研究发展阶段 企业地理研究的产生与发展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背景,并与管理科学、组织理论、工业经济学和经济地理学的发展紧密相关,其理论基础与分析方法大都是地理学与组织理论的一种融合。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企业地理便成为一门独立的研究领域而逐渐活跃起来,大致说来,可划分以下几个阶段。

初创时期(1950~1960)。

企业地理研究起源于20世纪初法国“人文地理学派”对经济地理学者的影响,面对工业地理学较少地考虑“企业”现象,试图超出经济地理学仅就事物的分析,而开始转向考虑人类本身、人类社会组织与机构。

20世纪后半期,世界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出现了新型国际劳动分工,跨国公司和多厂企业的生产规模和经营范围扩大,越来越多的经济活动日益由少数大型企业组织所占有,对区域发展的作用日趋增加。单个工厂、企业个别“运营单元”的行为相对重要性增加,区位因素更加复杂,大型企业组织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及各企业组织之间的各种联系错综复杂的性质,已使传统区位理论和分析方法不能解释这种复杂现象,这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单一的单厂企业的区位趋势,这在很大程度上歪曲了新古典区位论的观点,也不能满意地说明工业区位的动态变化,使新古典区位论日益受到冲击,而工业地理学只注重研究某一特定工业部门或某特定的区域工业,而很少研究某一特定“运营单元”本身。面对这种状况,Robert Platt首次提出企业“运营单元”的重要性,一种共同趋势是调查对象不再是宏观的工业部门或由许多不同公司构成的某一区域,而是注意研究在经济活动中居主导地位的少数大型企业或某一较小的公司区域,这是企业地理产生的重要一步。

后来,McNee(1985)首次对石油工业公司的地理决策问题进行了开拓性研究,在此基础上,于1960年首次提出“企业地理”概念,这标志着“企业地理研究”的开端。

发展阶段(1960~1975)。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初期,企业进一步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和技术转让等形式建立了众多分支机构,形成了全球性经营体系,工业组织的跨国发展与全球化十分迅速,企业内部及其之间的联系跨国网络迅速扩展到全球,加上管理科学、组织理论的发展,计量化和模型化的飞跃发展,尤其在60年末期,企业区位决策的“行为方法”首次在美国出现,行为主义占据了重要地位,系统分析方法开始出现,工业地理学对组织行为研究也日益关注,使企业地理的理论、方法和实践有了很大发展,研究领域有了进一步拓广和深化。诸如利用管理科学和组织理论所发展的概念来解释工业区位模式、工业联系和制造业公司的区域效应研究。

70年代初又着重研究多厂制造公司,主要侧重于探讨其区位决策与联系模式,将组织理论与地理学融为一体,跨区位企业和跨国企业仍是研究的重点。但由于缺乏理论统一性、统一的方法论和严密的实例研究,加上政策导向研究需要日益增加,使企业地理实证研究已受到个人思想和多种方法实践的重要影响,此阶段大都致力于“过程”的研究,而不是“模式”的研究,仍缺乏任何先进的成熟理论和定量化方法。

理论化和系统化阶段(1976年以后)。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是世界经济结构发生主要转换、生产国际化的一个新时期。一个显着的变化就是跨国多厂企业以前所未有的生产规模和范围扩大,经济活动很大份额由少数大型企业组织所占有。地理学者、经济学者和区域科学家便逐渐认识到:“一国经济不再是只能在区位分析中所假设的‘孤立国’,而是相互依赖、相互关联,并以多产品、多区位和多分工的大型多厂性企业的经济居优势”,一方面开始注重工业区位决策的过程;另一方面强调企业组织在区位决策中的作用,这些巨大变化给企业地理研究提出了较过去更为复杂化的急需解决的问题,导致了企业地理研究远比过去更为迅速而深刻的变化,使企业地理研究领域有了新的变化,并展现出巨大的多样性。一方面从环境变化含义上研究企业组织、发展与空间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公司组织与外部所有制之间的关系,并着重研究企业发展、组织结构和组织过程的空间含义;另一方面又试图衡量和解决企业组织之间高度复杂的相互关系、运行和增长,以及企业地方或区域环境的性质、机会与限制。诸如:跨区和跨国多厂企业的空间行为和组织、探讨大型企业的区位决策和物质、信息联系的空间模式,从区域经济发展角度来研究多厂企业组织增长的空间后果、外国跨国公司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多厂企业的空间演化模式、企业联系与地方聚集等。

70年代末期又迅速对小企业总体趋势的关注。从总体来看,该阶段在研究实践上仍是大型多厂企业作为调查研究的关键单元,尤其跨国公司的地理研究已成为一个焦点。

80年代以后,最主要的是从区域经济发展角度分析多厂企业增长的空间后果,分析不同类型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在理论和概念上广泛借用了相邻学科的理论,并通过实例研究归纳与提出多厂企业空间演化模式、多厂企业地理组织模式;在研究方法上也引入了相关的系统分析法和数学方法等,从而使企业地理研究的理论、方法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

企业地理研究领域大的拓展 企业与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研究。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企业-环境相互作用关系一直成为企业地理研究的焦点,并从行为观点(尤其从新区位决策含义上)将企业-环境的关系加以概念化。Taylor提出企业“运营”、“作用”和“信息”空间的概念,强调了个别企业如何对环境作出反应。许多地理学者对企业环境的特点、组成及其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将环境解释为一系列机构(包括用户、供给者、竞争者和协调组织等),并直接调查了企业-环境相互依存性、企业与空间环境的适应性、企业的经济环境与空间背景、企业组织之间的相互作用,并提出了企业-环境相互作用模型,其核心为试图展示企业组织内部结构是企业与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在某种程度上,企业-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研究日益成为试图建立企业地理理论框架的焦点。

企业联系研究。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1)利用典型数据对企业联系的微观分析。这类研究大都注重建立一个企业及其环境之间的物质和信息联系分析,而不注重工厂与其母公司(即组织内部各功能单元之间)的联系,所总结出的结论是较少的,而且大都局限于一个区域或一、二个部门内部的企业的调查分析。

(2)企业信息联系研究。这些研究均表明,企业组织的信息流动具有高度地方化,其空间模式与企业的物质联系的空间模式十分相似。

(3)企业服务联系研究。主要探讨制造企业与服务业之间的关系、研究服务供给的空间差异性对制造企业需求模式的影响和大型多厂企业组织结构与服务需求联系的调查。

探讨企业服务联系的地方依赖性,确认远离城市中心的企业或公司通常将许多服务联系内部化,分支工厂更日趋用企业内部的服务联系来代替地方性服务联系。

企业的增长与空间演化研究。

这些研究大致有企业增长战略方式、企业组织结构与战略的关系、企业组织内部的相互依存关系、企业组织结构演替模式、企业空间演化模式等几个方面。其中企业组织空间演化模型的研究最为广泛,众多学者提出了企业增长要经过的一系列结构阶段及其特点。最具有代表性的是Chandler和Redlich(1962)提出的四阶段演化模式:具有非正式控制结构的简单小型企业组织;以单一产品生产为基础的功能结构;多产品、多样化的分工结构;较复杂的跨国企业的全球结构特征。

多厂企业地理组织研究。20世纪70年代以后,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其中迪肯(Peter Dicken)等提出的多厂企业地理组织模式具有一定意义,认为多厂企业内部各功能单元(总部、管理单元、研究与发展单元、生产单元)对区位因素的需求不同而分别加以配置,并通过总部或组织联系而使各功能单元相互连结。技术上和组织上的发展相结合不仅导致了多厂企业的多层次组织结构,而且使这类企业形成了一个明显的地理结构。

企业联系与工业集聚。多年来许多地理学者从企业联系角度来解释工业集聚的行为,通过研究表明:尽管企业在空间上紧密邻近,但彼此相关程度却很低。因此,有的学者反对“联系引起集聚”的观点。在这类研究中,许多学者利用投入-产出矩阵对大城市若干个企业进行调查,分析城市企业总体的投入来源和销售方向及数量,以鉴别企业联系与城市工业集聚的关系;另一方面有的学者注重从大型企业组织结构及其空间行为上探讨企业空间行为与工业集聚之间的关系。

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70年代末期以来,跨区和跨国企业的增长日趋广泛,研究最普遍的论题是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观点来分析多厂企业尤其跨区企业增长的空间效果,在研究企业对区域经济发展过程的影响中已取得很大进步:(1)注重从企业属性(外部控制、组织结构、所有制)上探讨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之间的关系;(2)注重研究分支工厂的地方经济效果;(3)从企业联系(前、后向、旁侧联系)的空间特点上分析企业与区域经济运动的关系;(4)注重从公司内部的服务联系上分析企业对区域第三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公司对区域政策的反应。

为进一步促进企业地理研究的深入发展,今后研究工作方向性问题如下:(1)应加强企业地理的理论与方法的研究;(2)要继续重视多区位、多厂企业空间行为的研究;(3)企业微观调查分析应与宏观区域经济研究相结合;(4)企业联系研究应得到深化;(5)要加强小企业和非工业企业地理研究;(6)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地理研究。

以上概括分析了国际上企业地理研究状况,虽然其中有些仍待深入研究,但迄今为止,中国企业地理研究尚属空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行为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一方面,企业已成为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由单纯生产型转变为生产经营型,企业区位决策主体日益从一元化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随着企业横向经济联合的迅速发展,先后成立了作为经济实体的管理同类企业或不同类企业的公司、中外合营公司,企业跨部门、跨区位、承包、投资、兼并、控股等活动日益活跃,越来越多的企业相应组成了各种形式、各种规模的企业集团和企业群体,这些变化肯定都会对地区工业系统的形成与演变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并日益在区域经济发展和工业布局过程中显示出其重要地位和作用,中国企业地理研究也将相伴而生。

。【参考文献】:

1 Young A , Goldsmith P F. Soil Survey and Land Evalu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ces: A Case Study in Malami, Geographical Journal, 1977,147

2 FAO,Guidelines:Land Evaluation For Irrigated Agriculture,FAO Soil Bulletin 55,Rome,1985

3 Turner R K. Land Evaluation :Finaacial, Economic and Ecological Approaches, Soil Survey and Land Evaluation, 1985,5

4 李孝芳.土地资源评价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5 倪绍祥.中外土地评价研究的最新进展.资源与环境,1990,2(4)

6 傅伯杰.土地评价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自然资源,1990,3

(南京大学费洪平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