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主义
书籍:心理学大辞典下卷
更新时间:2018-09-12 22:26:09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上海教育出版社《心理学大辞典下卷》第1452页(553字)
艺术创作倾向。
其典型特征是脱离现实生活,强调审美活动的独立性和艺术形式的绝对化,认为是形式决定内容,而不是内容决定形式。形成于20世纪初,以俄国的形式主义流派最具代表性,其代表人物是什克洛夫斯基、雅科布松、艾亨鲍姆,以及英国的弗莱和贝尔。亦是一种文艺理论和美学理论。
借鉴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把语言学分为外部语言学和内部语言学的观点,把文艺学分为外部文艺学和内部文艺学。
内部文艺学即形式文艺学。认为,如同内部语言学只研究语言系统本身固有的结构而不研究语言与社会、政治、文化的关系一样,文艺学应该研究文艺内部固有的秩序和结构,即研究文艺的形式问题。
在20世纪初,这一理论对艺术领域中非审美标准的主宰地位提出挑战,强调形式因素的重要性。其片面性也显而易见。
它把一开始某些有价值的发现推向极端,以致变成荒谬。形式主义者经常提及所谓“特殊审美领域”,为了找出这一领域的独特特征,甚至会把某些奇特古怪、不着边际的东西外加到艺术身上。
极端的形式主义者认为艺术除显示其形式关系之外,其余的一切,包括情调、信息以及理性的内容等,都与艺术无关,毫无美学价值。弗莱曾说,任何人只要强调绘画题材的重要性,就说明这个人“不懂艺术”。
极端的形式主义不仅与艺术事实不符,且不利于艺术发展。
上一篇:形式分析
下一篇:心理学大辞典下卷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