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作模仿

书籍:心理学大辞典上卷 更新时间:2018-09-12 22:03:17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上海教育出版社《心理学大辞典上卷》第234页(619字)

亦称“操作模仿”。

学习者对特定的动作方式或行为模式的仿效或再现。是掌握动作方式或行为模式的一种特有的学习方式,掌握动作技能的开端,形成动作技能的必要条件。包括两个环节:掌握局部动作;初步掌握完整的动作系统。其间自始至终进行的练习均以模仿开始前通过动作的定向形成的动作映象来调节。通过模仿,调节行为方式的动作映象得以验证、巩固、校正与充实。模仿过程中,作为随意运动的生理机制的皮层视、听等分析器与运动分析器之间,以及运动分析器中的动觉细胞与运动细胞之间的暂时神经联系系统逐步确立并巩固。动作模仿可以是有意的,也可以是无意的;可以是再现的,也可以是创造性的。此时,主体活动方式有以下特点:(1)在速度与品质上,表现为动作迟缓,动作形成的准确性、稳定性与灵活性较差。

(2)在结构上,表现为动作间不够协调,动作系列的直觉性较差,各分解动作不易联结成整体;动作顺序常有颠倒,有时掺杂多余动作。

(3)在动作控制上,表现为动作的执行往往在视觉的监督下完成,动觉的监督作用不明显;知觉的广度、精确性、敏锐度及辨别力都较差;难以同时感知较多的信号和觉察错误;难以分配注意,常顾此失彼。(4)自我感觉上,动作时常感到紧张,易疲劳。要使动作模仿取得较好效果,须注意:(1)整体练习与分解练习相结合;(2)对动作的要求应合理,先求质量后求速度;(3)对动作的评判要及时,注意多鼓励,并逐步培养个体的自我评判能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