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夫卡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上海教育出版社《心理学大辞典上卷》第674页(841字)
【生卒】:1886—1941
【介绍】:
德裔美籍心理学家,完形心理学的主要代表。
生于德国柏林。1903-1904年在爱丁堡大学学习。1905-1908年转入柏林大学,在斯顿夫指导下,于1909年获博士学位。1910年在法兰克福大学与苛勒共同参加韦特海默的似动现象的实验,建立完形心理学。
1911-1927年任教于吉森大学,并进行题为“对于完形心理学的贡献”的系列实验研究,其成果汇集成5辑,1913-1921年发表于《心理学研究》。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精神病医院从事脑损伤和失语症患者的研究。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因美国心理学界开始注意到德国完形心理学的发展,应邀撰文《知觉:完形心理学引论》,于1922年在《心理学公报》上发表,阐述完形心理学的观点及其意义,引起强烈反响。1924年后移居美国,先后在康奈尔和威斯康星等大学任客座教授。1927年任斯密斯学院教授,主要从事视知觉的实验研究,直至去世。主要学术成就:(1)建构完形心理学的理论体系。坚持以直接经验和整体行为为研究对象,以揭示行为与心理物理场的因果关系为研究任务,以自然观察法、现象论实验法、拓扑学陈述和向量分析为研究方法。最早向美国心理学界传播完形心理学。
(2)建构完形心理学的心理发展和人格理论。把学习、意义的改变视为心理的发展,以区别于刺激-反应联结的行为主义的发展观,并把人格视作一个动力的整体,认为行为场由自我(人格)和环境两极构成。
用场内力的平衡与否、紧张程度说明动机和需要的状态。
(3)在建构与试误说对立的顿悟学习理论,以及提出重视痕迹在学习和创造情境中的可利用性的痕迹说等方面亦有成就。
着有《心之发展》(1921,中译本名《儿童心理学新论》,由高觉敷译,商务印书馆1933年和1957年先后出版第一和第二版)、《完形心理学原理》(1935,中译本名《格式塔心理学》,由傅统先译,商务印书馆1937年出版;黎炜译,分上、下册,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出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