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障碍犯罪理论

书籍:心理学大辞典上卷 更新时间:2018-09-13 07:32:38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上海教育出版社《心理学大辞典上卷》第951页(327字)

以情绪障碍解释少年犯罪原因的理论。

属精神分析学犯罪观。美国心理学家W.希利与妻子布朗纳1936年提出。他们通过对少年犯罪者的多年调查,认为由个体素贡、家庭、环境等原因而引发的情绪障碍,是导致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个体的获得性具有依赖于素质和学习的特点,幼儿期确立的反应倾向使一些人养成缺乏社会性的个人主义及反社会的信念和态度。这些人若在家庭、社会中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感到不满,正常的欲望、愿望、冲动的实现受阻,就会产生长期的、深刻的情绪问题,导致违法犯罪行为。当安全的欲求、承认的欲求、完成目标的欲求、对新经验的欲求、独立和自由的欲求受阻时,年轻人特别容易产生不满,出现情绪障碍,导致违法犯罪行为。

上一篇:情绪障碍儿童 下一篇:情绪状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