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

书籍:中华古文献大辞典文学卷 更新时间:2018-11-21 15:05:17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吉林文史出版社《中华古文献大辞典文学卷》第600页(1146字)

短篇小说集。

蒲松龄(1640-1715)撰。十二卷(“三会本”)。

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淄博)人。生于书香世家,自幼清贫颖异,文名籍籍,但屡试不第。

除三十一岁时一度为宝应县令孙蕙幕宾外,一生都在缙绅家设帐教学,七十一岁始成“岁贡生。”长期的塾师生活使作者得以深入下层,体会人民疾苦,反映人民要求,着有小说、文集、俚曲、、词、杂着等数百万字。此编为蒲氏代表作,成书于康熙十八年(1719),收文言短篇小说近五百篇。故事大多采自民间传说与野史逸闻,有源可查者约占三分之一。

内容十分广泛,可归纳为三个主要方面:(一)控诉封建官场腐朽黑暗,贪官酷吏欺压百姓和人民坚决反抗斗争者,名篇有《席方平》、《促织》、《梦狼》、《王者》;(二)揭露科举制度各种弊端,同情士子怀才不遇,倍受迫害者,如《司文郎》、《贾奉雉》、《叶生》、《何仙》、《王子安》;(三)描写男女爱情,冲破礼教束缚,反对封建婚姻斗争者,如《阿宝》、《瑞云》、《婴宁》、《青凤》、《连城》、《细侯》等等。故事从多方面赞美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完美道德品质,猛烈抨击各种邪恶势力、封建思想和浅薄的社会风气,反映清初社会复杂的阶级斗争和社会矛盾,闪耀着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民主主义思想光辉。但也杂有某些封建迷信、因果报应成分,反映出作者思想和时代的局限性。作品想象丰富,构思奇特,“用传奇法而以志怪”(鲁迅),为其独特风格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人物个性鲜明,“花妖狐魅,多具人情,妄为异类,而又偶见鹘突,知复非人,”别具艺术魅力。语言简练生动,工丽典雅,汇集了唐宋传奇文学语言和明清口语的精华,形成“古艳”特色的聊斋文体,极富表现力,又具有规范性,故向以脍炙人口着称,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对后世文学创作具有深远影响。版本颇多。

中国成立后蒲氏后裔所献半部手稿本,一九五五年由文学古籍刊行社影印出版。

近年发现二十四回抄本,一九八一年由齐鲁书社出版。乾隆十六年(1752)历城张希杰《铸雪斋抄本聊斋志异》,一九七四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影印出版,后有排印本。

乾隆三十一年(1766)青柯亭刻本(十六卷)为最早刻本。此外还有道光三年(1823)何守奇评本,道光十九年何垠注本,道光二十二年但明伦评本。

光绪十年(1886)广百宋斋《详注聊斋志异图咏》,一九八一年由北京中国书店影印出版。光绪十七年(1896)有喻刊四家合评本(亦称冯镇峦评本)。

今人张友鹤辑校《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简称三会本),厘为十二卷,篇目增至四百九十一篇,附章培恒《新序》及张友鹤《后记》,一九六三年由原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出版,一九七八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再版。此本最为完备,可供研究者参考。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