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花鼓

书籍:湖湘文化大辞典上卷 更新时间:2018-09-16 18:18:24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体、科学、教育 湖南人民出版社《湖湘文化大辞典上卷》第937页(482字)

是湖南省广泛流布的民间艺术形式。

大致分为曲艺型、歌舞型和戏剧型三个类型。曲艺型地花鼓主要在汉寿、常德等地流传,约兴起于明代,又称打花鼓。

相传在明代中叶,安徽凤阳歌女盛氏,千里南下寻夫,沿途靠打花鼓谋生,最后在汉寿大屋弯定居。她吸收当地民歌曲调,与凤阳花鼓调糅合,形成风格独特的地花鼓调。

汉寿古称阳,后人为纪念她称汉寿地花鼓为“龙凤花鼓”。艺人盛天保(1835-1911),是盛氏的第18代传人;吴神保(1895-1983)是盛天保的嫡传弟子。

曲艺型地花鼓通常由一人表演。演唱时一边击鼓,一边按情节表演不同的角色。

以唱为主,有少量的道白,多在春节期间演出。

曲目中,一部分是送财、送喜等喜庆内容,唱词可即兴创作;另一部分是有故事情节的,如《白牡丹》、《孟姜女》、《算命》等70余部,均有手抄底本。清末民初之后,戏剧型地花鼓已逐渐走上舞台,成为花鼓戏的一个组成部分,如《讨学钱》、《扯萝卜菜》等。歌舞型地花鼓每年春节期间有演出活动,以气氛热烈、载歌载舞为主要特点,如《采花》、《采茶》等。

曲艺型地花鼓已很少有演出活动。

上一篇:对鼓 下一篇:款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