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偏好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消费经济学大辞典》第85页(2747字)

自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发表其货币理论之后,“流动偏好”一词就在有关货币金融的文献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它以公众对货币和其相近替代品的需求动机为理论起点。

对货币需求动机的分析在金融理论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例如对利率的分析常常分作两步进行,第一步是对市场利率变化情况的实证分析,考察利率变化的趋势并从金融市场供求两方面来探讨市场利率变化的原因;第二步是对利率水平的考察,解释利率在一定时期内保持在某个水平上以及决定利率水平的因素有哪些等。第二步的研究是以第一步中取得的成果为基础的。对货币需求动机的研究基本属于以上所说的第一步的范围,它考察金融市场上的作用因素并分析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的变动趋势。

纵观经济学说史,斯密(A.Smith)、李嘉图(D.Ricardo)、图克(Tooke)、穆勒(J.S.Mill)、克思(K.Marx)、马歇尔(A.Marshall)、威克塞尔(Wicksell)、凯恩斯(J.Keynes)等经济学家都对货币和利率问题进行了独特的分析,探讨一定时期内的平均利率水平是由“生产力和节俭程度”决定的,还是由其他因素决定的。

在凯恩斯之前,一般认为对货币(绝大多数情况下指现金)的需求有两类:第一类发生在家庭部门,家庭平时需要持有与收入呈一定比例的现金,以便支付日常生活开支;第二类发生在银行部门,即银行体系的准备金需求,这部分现金用于支付储户取款和到期的银行间贷款。由于银行持有现金会损失利息收入,银行将力求在保证足够的现金准备的条件下使自己的损失最小,因此银行对货币的准备金需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银行的资产结构(特别是即将到期的贷款情况)和信用支付体系的不确定性。金融体系中所存在的不确定因素使银行的准备率总是在不断变化,同时准备率对金融市场的影响也越来越大。金融体系的高度不确定性增加商业和银行部门对资产流动性的要求,商业部门会将大量票据进行贴现,只持有少量的短期票据,而银行部门会提高准备率从而减少贷款的供给数量。货币需求动机的这种理论自斯密以来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庇古(Pigou)的《货币价值》(1917年)和凯恩斯的《货币改革论》(1923年)也是以此为理论出发点的。

凯恩斯的流动偏好理论。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对货币需求动机研究作出了重大突破。在继承马歇尔和庇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凯恩斯认为对货币的需求存在着三种动机:一是交易动机,即为应付日常生活与企业生产支出的货币需求。

这部分需求是收入水平的稳定函数。二是谨慎动机,指人们为应付意外发生的事件而保留的货币。厂商和个人对未来的收入和支出活动都会有大致的预测,但这种预测并非完全正确,企业会有临时性的开支,家庭也会遇到意外事件,因此厂商和个人都需要保留一定数量的货币以备万一之需。这部分货币需求的大小,也取决于收入水平,为收入水平的增函数。

三是投机动机,指人们需要持有货币,以便在有利可图时进行投资。货币需求的投机动机是从货币的价值贮藏手段这一职能进行分析的。

由于持有货币会损失利息,所以货币的投机需求与利率水平密切相关,当人们预计利率上升,从而债券价格下降时,持有的货币数量便会增加;而当预计债券价格上升时,人们会用所持有货币购买债券,减少手中货币的持有量。因此,投机需求的货币额同利率水平呈反方向变化,是利率的减函数。

凯恩斯的流动偏好理论首先在其《货币论》(1930年)一书中提出,当时他仍然接受利率的“自然水平”由来自投资的需求和来自储蓄的供给决定,并将流动偏好与边际原理结合在一起。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年)中,凯恩斯放弃了“自然利率水平”的概念,转而认为一定时期内的平均利率水平由那些“影响公众观点”的因素和对未来的预期所决定,货币当局的货币政策也对利率水平有重要的影响。

希克斯(Hicks)与“新古典综合派”。希克斯力图将凯恩斯的理论与基于新古典价值理论基础之上的短期一般均衡分析方法相结合,利率水平由货币市场上的供给与需求两方决定。

希克斯将“瓦尔拉定律”应用到货币市场中:当货币市场的供求达到均衡时,储蓄和投资之间也随之达到均衡。希克斯的理论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不仅是以“新古典综合”来解释凯恩斯理论的开端,而且使IS-LM分析模型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与其说正统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来源于凯恩斯自己的理论,倒不如说是来自于希克斯对凯恩斯理论所作的解释和发展。

凯恩斯以后的经济学家从两个方向发展了凯恩斯的货币投机需求理论:一是利率的“预期正常价值”这一概念被逐步放弃;二是利率稳定性的探讨由理论分析转向实证分析。

希克斯在《价值与资本》(1939年)一书中已经完成了第一个方面的工作,随后,莫迪利亚尼(Modigliani,1944,Liquidity Preference and the Theory of Interest and Money.Econometrica 12,January,45-88.)将利率上升的风险置于人们的预期之外,并以此为基础推导出了货币需求的一个稳定函数关系。总体上说,利率水平越高,这种风险也就越大。

托宾(Tobin,1958,Liquidity Preference As Behavior Towards Risk.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25(67),February,65-86)对利率的不确定性作了清晰的理论分析,他的分析从货币需求函数开始,然后在处理实际数据的基础上得出未来利率预期水平的主观概率分布。货币需求函数的稳定性可由增加一个假设前提而达到,即:经济主体新获得的信息不会影响他对利率预期水平的主观概率分布。

这一假设意味着经济主体具有“完全信息”,可以获得他所需要的任何信息。

随着时间的推进和研究的深入,利率理论逐渐从主流的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中分化出来,这其中既有基于马歇尔传统的理论,也有以一般均衡模型为分析框架的现代理论。尽管这些理论之间还存在着不少分歧,但似乎都认为货币的投机需求是不确定的,其原因在于对未来利率水平预期的不确定性。金融体系的不确定性和利率水平的变动是今天的大多数经济学家都承认的一个事实。

经济学家们正在探索一条与传统边际主义理论不同的道路,以便更好地分析货币因素对经济活动的影响,以及因此而造成的对价值形成和收入分配的影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