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货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消费经济学大辞典》第638页(699字)

中国古典消费学的“食”与“货”两个概念的统称。

最早见于《尚书·洪范》。食,泛指以粮为主的农产品,货主要指货币,古代也包括衣物。《汉书·食货志》云:“食谓农殖嘉禾可食之物,货为布帛可衣及金刀龟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二者生民之本。”由于食货在社会消费和商品流通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不仅《尚书·洪范》把其列为八政之首,且后世的历史文献又对此作了进一步的充实与发展。司迁的《史记·货殖列传》和班固的《汉书·食货志》都详细总结记载了有关食货的生产、消费和国家管理的发展史,成为后世治国治生的重要借鉴。

食货既然为生民之本,因此围绕着食的生产与货的流通就发展出各种消费思想:(1)食货并重论。认为二者同等重要并互相联系、互相促进。

(2)食先于货。

“食于人最急,故食为先也。有食又须有衣货为人之用,故货为二也”(《尚书注疏》)。(3)重食轻货。

认为只有食才能保证人的生存,而货既不能吃,也不能穿,解决不了温饱问题。(4)货重于食。认为金钱万能,有起死回生之效。“失之则贫弱,得之则富强”、“钱之所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钱神论》)。

由于食的消费与货的流通直接关系到人的生存和社会经济的稳定,故历代政治家大多把食货的管理看作为治国之本。并由此引申出各种治国方略。

如食货并重论者主张农商并举;重食轻货论者主张重农抑商;重货论者则主张工商富国以商立国等等。许多论着把食货视为礼义道德的基础,富国治民之大计。

凡此种种,都表明食货是中国古典消费学的根本思想之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