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儿科手册

新生儿皮下坏疸

书籍:儿科手册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山东人民出版社《儿科手册》第310页(769字)

【病因】 新生儿皮肤尚未发育成熟,淋巴屏障功能不全。皮肤的轻微损伤,如被服摩擦、大小便浸渍所致损伤等,均可被细菌侵入,造成皮肤及皮下组织的感染。新生儿脐炎、肺炎等,也可为感染来源之一。病原菌主要是溶血性金黄色葡萄球菌。

【临床表现】 起病急、发展快是本病特点。身体受压部位容易发病,如背、臀部,也可见于枕、肩、会阴、颈部。冬季,第一胎多见。局部皮肤红、硬、略肿,边缘不清,中央区可逐渐变为暗红色。多数患儿病变区皮下组织坏死液化,并不形成多量脓液,皮肤有漂浮感。少数抵抗力强者,皮下积脓较多,有脓肿的波动感。有些患儿皮下组织不液化,表现为蜂窝织炎。少数感染严重者,在病区先出现水疱或脓疱,中央变成黑色,皮下组织坏死,但不液化,形成溃疡,炎症反应不正常,顶后恶劣。

全身症状可有发烧、哭闹、拒食,严重者可合并败血症、肺炎等。

【诊断】 根据新生儿的全身症状,加之局部的典型表现,诊断不困难,但必须早期发现。遇有上述症状者,应检查全身皮肤,若延误诊断,则病儿预后不佳。

【预防】 大力宣传对新生儿皮肤护理的重要性,注意季节特点,严格注意产房及新生儿室的消毒、隔离,杜绝交叉感染机会。

【治疗】 发病初期,红肿区可用中药如意金黄散或大黄末,以茶水调成糊状外敷。配合应用抗菌素,疗效较好。病变区已有液化者,应早期行多数小切口切开引流,配合抗菌素、输血等综合措施。切口不长于1.5厘米,多个方向,每日换药,引流不畅者可随时补切。大的溃疡创面,可行点状植皮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