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建议的说明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建国以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重要文件汇编》第95页(12899字)
同志们: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草案)》,是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直接领导下,江泽民同志亲自主持研究制定的。江泽民同志连续十二次听取有关方面的专题汇报,又到各地进行调研,并就文件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和重大问题作了一系列重要指示。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和中央政治局,对《建议》进行了多次讨论。在提交这次全会审议之前,又广泛征求了各地区、各部门党委(党组),以及党内老同志和各民主党派与全国工商联负责人、无党派民主人士的意见,并进行了认真修改。《建议》形成的过程,贯彻群众路线,体现民主决策精神,集中了全党的智慧,也吸收了党外人士的意见。现在,我受中央政治局的委托,对《建议》作几点说明。
一、关于“九五”计划执行情况
“九五”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经过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九五”计划胜利完成,各方面取得巨大成就。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超过8%,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预计可达87000多亿元,按现行汇率折算超过一万亿美元。经济运行质量与效益提高,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人民生活继续改善。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商品短缺状况基本结束。农业结构调整积极推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上了一个新台阶,优质粮食品种和经济作物面积扩大,畜牧、水产和林业稳步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着成绩,能源、交通、通信和原材料的“瓶颈”制约得到缓解。压缩淘汰过剩落后工业生产能力取得明显成效,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崛起。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脱困三年目标基本实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明显增强,国家宏观调控体系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开放型经济迅速发展,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程加快。今年进出口总额预计突破4000亿美元,比1995年增长40%以上,国家外汇储备超过1600亿美元,比1995年增加一倍多;“九五”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将达2800亿美元,利用外资质量明显提高。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成果。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祖国,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取得重大进展。
随着“九五”计划的完成,我们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生产力水平迈上了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社会经济生活出现了商品市场供求关系、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和对外经济关系三个历史性的重大变化。所有这些,为实施“十五”计划、开始迈向第三步战略目标奠定了良好基础。“九五”的成就是克服种种困难取得的,来之不易。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运筹帷幄,及时采取正确的政策措施,有效治理了通货膨胀,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之后,又针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新情况,果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同时推进各方面的改革,坚持扩大内需,千方百计增加出口,有效地抑制了通货紧缩的趋势,保持了经济持续增长,避免了大起大落。“九五”的实践,丰富了我们在复杂形势下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以及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实行宏观调控的经验。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应当充分认识到,经济和社会生活中还存在许多不可忽视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地区经济发展不协调;科学技术还比较落后,企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能力不高;一些重要资源相对短缺,就业压力加大和部分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农民和城镇部分居民收入增长缓慢,收入分配差距拉大;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因素仍很突出,各种所有制企业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环境尚不完善;贪污腐化、奢侈浪费现象还比较严重,一些地方社会治安状况较差。对这些问题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并在“十五”期间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二、关于“十五”时期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十五”计划是我国进入新世纪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开始实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制定一个切实可行而又鼓舞人心的“十五”计划,作为我们在新世纪初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新世纪开始的五年到十年,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是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时期,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时期。《建议》根据党的十五大关于跨世纪发展的总体部署和当前的现实情况,从经济发展、改革开放、科技教育、精神文明与民主法制建设和人民生活等方面,提出了“十五”的主要奋斗目标和任务,强调要把发展作为主题,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
《建议》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就是明确指出“十五”计划的主题是发展,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这是正确估量国际国内形势所作出的科学决断。当今世界,现代科技突飞猛进,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国际竞争更加激烈。这既向我们提出了严峻挑战,更为我们提供了迎头赶上新科技革命、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性机遇。新的机遇、新的挑战,又一次把我们推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关头。我们能否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今后五年的工作至关重要。就国内形势来说,“十五”期间,结构调整将进入关键时期,改革处于攻坚阶段,加入世贸组织使我们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各方面的任务相当繁重,种种深层次的矛盾需要解决。克服困难,完成任务,把我们的事业进一步推向前进,归根结底要靠发展。发展是硬道理。“十五”计划必须是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计划,在坚持速度与效益统一的基础上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不然,我们在国内遇到的矛盾和困难就会更多更大,就有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落伍的危险。经过新中国成立五十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建设和发展,我们奠定了比较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积累了丰富经验,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路线、方针和政策。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进取,勇于创新,充分发挥各种有利条件和因素的作用,就完全可以在一个较长时期保持国民经济以较快的速度发展。
要保持经济快速发展,必须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这是制定“十五”计划的主线。我国已经到了以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的阶段,不调整就不能继续前进,不调整就不能健康发展。这种调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适应性调整,而是新技术革命带动的、对经济的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战略性调整;不是局部的调整,而是包括产业结构、地区结构和城乡结构在内的,以提高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全面调整。我们要坚持在发展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在经济结构调整中保持经济快速发展。
要保持经济快速发展,必须进一步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强国富民的必由之路,也是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必须把体制创新摆在突出位置,通过深化市场取向的改革,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抓紧做好加入世贸组织的各项应对工作,趋利避害,提高竞争能力;在“引进来”的同时,实施“走出去”的战略,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要保持经济快速发展,必须充分依靠科技和人才。当今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起着决定性作用;当今世界的竞争,说到底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我们要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增强综合国力,就必须把科技进步作为又一强大动力,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使科技和教育有一个新的更大的发展。
保持经济快速发展,是为了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这是我们发展经济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迫切需要。必须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摆到重要位置,扩大就业门路,增加居民收入,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关系,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保证人民群众向更加宽裕的小康生活迈进。
《建议》是对“十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重要任务和总体部署提出意见,重点要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问题。《建议》还不是“十五”计划《纲要》,它着重解决重大的战略性、宏观性和政策性问题。《建议》经全会批准以后,国务院要据以编制“十五”计划《纲要》,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后颁布实施。编制《纲要》要有必要的指标和项目,但也不能像过去的计划列得那么多、规定得那么细,而且大多数指标是预测性、指导性的。《纲要》还要提出相应的具体政策和措施,主要以经济手段引导经济活动,而不是采取行政指令干预企业经营。这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编制计划指导思想和方法的进一步转变。这也是这次《建议》的一个鲜明特色。
三、关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产业结构调整是实现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环节。《建议》对产业结构调整提出了明确要求和全面部署。主要是:巩固和加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加快工业改组改造和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服务业,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以及进一步加强水利、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这里,我着重说明三个问题:
第一,关于加强农业基础地位问题。当前特别要重视确保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和切实减轻农民的负担。对于我们这个有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来说,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粮食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在目前粮食总量阶段性供过于求的形势下,尤其不能忽视和放松农业。今年粮食较大幅度减产的情况再次提醒我们,我国农业的基础还很脆弱,抗灾能力不强。要高度重视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稳定的商品粮基地,确保粮食安全。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减缓,中西部一些地区特别是粮食主产区甚至出现负增长。这种状况不改变,农民的积极性势必受到严重损害,农业这个基础就有动摇的危险,不仅会影响农业和农村的稳定和发展,而且会影响国民经济全局。“十五”期间,一定要坚持贯彻执行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采取有力措施,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一要通过积极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发展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深加工,增加农业的后续效益,努力拓宽农民增收领域,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二要坚持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的余粮,实行优质优价,以及发展多种经营、扩大农民劳务收入等措施,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三要加快农村税费改革,下决心改革和精简乡镇政府机构和人员,实行轻徭薄赋,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同时,要深化农村其他方面的改革,建立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增加对农业的资金投入和信贷支持,改善农村生产、生活和市场条件。
第二,关于工业化和信息化问题。继续完成工业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艰巨的历史性任务。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发达国家是在实现工业化的基础上进入信息化发展阶段的。新的历史机遇,使我们可以把工业化与信息化结合起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我们讲抓住机遇,很重要的就是要抓住信息化这个机遇,发展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同时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努力提高工业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使信息化与工业化融为一体,互相促进,共同发展。要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提高信息技术水平。要在全社会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提高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应用程度。政府行政管理、社会公共服务、企业生产经营都要运用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努力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
第三,关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战略问题。进一步加强水利、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是今后五年至十年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水资源短缺,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建议》在强调进一步加强水利建设的同时,把节约和保护水资源作为一个战略问题提出来,非常重要。我们要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防洪抗旱并举,下大力气解决洪涝灾害、水资源不足和水污染问题。必须把节水放在突出位置,这是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根本途径。目前一方面用水紧张,许多地方特别是北方的大中城市频频告急,而另一方面又到处存在严重的浪费现象。这种状况亟待改变。要大力推行各种节水措施,发展节水型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建立节水型社会。为了调动全社会节水和治理水污染的积极性,要改革水的管理体制,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为缓解北方地区严重缺水的矛盾,要加紧南水北调工程的前期工作,尽早开工建设。资源战略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能源特别是石油问题。国内石油开发和生产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一年要花大量外汇进口石油,这是难以为继的。必须下大力气调整能源结构,从各方面采取措施节约石油消耗,大力发展洁净煤技术,进一步发展水电和坑口大机组火电。从总体上说,我国自然资源并不丰富,人均资源更少。不仅是水资源和能源,其他各类资源都要注意合理使用、节约和保护,提高资源利用率。
“十五”期间产业结构调整能否取得实效,关键是要面向市场,依靠科技,以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与此同时,也要有效地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的作用,切实防止盲目重复建设。
四、关于地区和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对地区、城乡经济结构进行合理调整,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内容。《建议》提出要不失时机地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东中西部地区协调发展,同时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
西部大开发,是根据邓小平同志两个大局的思想提出的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需要几代人持之以恒地进行不懈努力,既要有紧迫感,又要有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十五”期间,关键是抓好开局,突出重点。从地区讲,重点是依托交通干线,发挥中心城市作用,以线串点,以点带面,不能全面开花。从工作讲,重点要突出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和发展科技教育。“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对西部开发具有很强的带动作用,要抓紧工作。退耕还林还草和江河之源的生态保护,是关系西部乃至全国可持续发展的千秋大业,尤其要下功夫搞好。西部开发一定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注重实效,做扎实细致的工作。力争经过“十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努力,使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西部开发有一个良好的开局。
国家很快要颁布支持西部大开发的优惠政策措施,包括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和建设资金投入力度,加快西部地区改革开放步伐,鼓励外商和国内其他地区到西部投资等。这些优惠政策在实践中还要不断加以完善。东部沿海地区要采取多种形式,积极支持和参与西部开发,促进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这既是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也将为东部地区自身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新的空间和条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绝不意味着可以延缓东部地区的发展。东部地区的发展,过去是今后仍然是从财力、物力和技术上支撑国民经济全局极为重要的力量,也是支援西部开发和中西部加快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
积极稳妥地实施城镇化战略,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一项重要任务。中国的城镇化不能照搬别国的模式,必须从自己的国情出发,走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发展小城镇是推进我国城镇化的重要途径,重点是发展县城和部分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建制镇。与此同时,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提高各类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综合管理水平。从根本上说,城镇化水平是由经济水平决定的。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发育程度差异很大,推进城镇化一定要从各地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逐步形成切合实际的、合理的城镇体系,不能一刀切。
五、关于发展科技教育和培养人才
高度重视科技教育的作用,把科技和人才问题摆到突出的战略位置,这是《建议》体现时代精神的一个显着特点。
“十五”期间,要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新技术,提高产业技术水平。重点要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积极推进具有战略意义的高技术研究。集中力量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技术、航天航空技术等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突破。在一些关系国家经济命脉和安全的高技术领域,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不失时机地选择一批有市场需求和前景的高新技术,通过实施重大高新技术工程项目,促进高技术成果转化,带动和促进新兴产业的成长。第二,为改造和提高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提供技术支持。要选择装备制造等重点领域,加快开发能够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配套技术。第三,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为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提供技术储备。要瞄准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前沿,选择我国具有一定优势、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大意义的研究领域,集中力量,重点突破。
加快科技进步与创新,要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和科技发展规律的新机制,进一步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国家要从多方面创造有利于科技进步与创新的良好环境和条件。加快建立风险投资机制,发展创业板资本市场,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化。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加强产学研结合,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多渠道、多层次地增加对科技的投入,除国家要逐步增加投入外,企业要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
人才是最重要、最宝贵的资源。在当今新技术革命迅速发展的情况下更是如此。要把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普遍提高劳动者素质,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要大力发展教育,积极推进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适应信息革命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尤其要培养一大批急需的各方面的专业人才。继续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扩大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规模。积极发展各类职业教育和培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积极营造用好人才、吸引人才的良好环境。要培养一支高素质的领导人才队伍。加大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力度,更新用人观念,广开渠道,为年轻优秀领导人才的成长、选拔和任用创造条件。
六、关于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
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归根到底要靠改革。今后五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扩大开放,突破影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
《建议》根据“十五”期间面临的新形势,对经济体制改革作了全面部署。这里,我着重说明几个问题。
一是要坚定不移地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今年我们可以基本实现国有大中型企业三年改革与脱困目标,这只是一个阶段性目标,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是一项长期任务,还有许多艰巨工作要做。最主要的是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股份制改造,强化科学管理。要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通过规范上市、中外合资和相互参股等多种形式,实行股份制。同时,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积极探索国有资产管理的有效形式,建立规范的监督机制。要进一步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真正实现政企分开。否则企业就不可能成为市场竞争主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任务和职能是执法和管理,集中精力搞好宏观调控和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而不是直接干预企业的经营活动。政府各有关部门,电力、铁路、民航、通信等垄断性行业,都要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推进管理体制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减少行政性审批,使政府、企业、市场的关系真正转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轨道上来。所有企业都要重视和加强管理,从严治企,坚决扭转普遍存在的管理落后、纪律松弛、秩序混乱的状况,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二是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所有制结构的多样性是由生产力水平的多层次性所要求的。只有坚持这种多样性,继续调整、完善所有制结构,才能适应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为各类企业创造平等竞争的环境,支持、鼓励和引导私营、个体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三是要进一步开放市场,放开价格。要打破部门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尽快建立和完善全国统一、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和结构调整中的基础性作用。“十五”期间,要重点培育和发展要素市场,规范和发展证券市场。
四是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要根据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采取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十五”前期,为了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以促进投资、消费和鼓励出口。从宏观经济形势看,这样做既是必要的,也具备条件。当然,我们也要注意防范财政风险和通货膨胀。
“十五”时期我国对外开放将进入新的阶段。要抓紧做好加入世贸组织的各项准备工作,提高竞争能力,逐步扩大开放领域,提高开放水平。利用外资的形式要更加多种多样,除了原有的一些形式外,还要采用收购、兼并、投资基金和证券投资等多种新的方式,利用国外中长期投资。积极吸引国外跨国公司来华投资,建立技术开发中心,参与国有企业的改组改造。在与外商合资经营时,除关系国家安全和经济命脉的重要企业必须由我方控股外,其他企业不必都要控股。对外开放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实施“走出去”的战略。要从多方面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投资办厂,带动国内出口或合作开发资源。同时,继续推进外贸体制改革,建立符合国际规范和我国国情的对外经贸体制;严厉打击走私、套汇、骗退税等不法行为,维护正常的对外经济秩序。
七、关于提高人民生活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十五”期间,人民生活要在总体达到小康水平的基础上继续改善,向更加宽裕的小康生活迈进。进一步提高消费水平,拓宽消费领域,优化消费结构,特别要注意改善城乡居民的居住条件和交通通信条件,增加服务性消费。改善生活环境质量,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环节是扩大就业、增加收入。“十五”期间,扩大就业的任务十分繁重。解决好这个问题,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要通过发展经济,尤其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积极发展集体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要引导人们转变就业观念,发展多种就业方式,继续实行鼓励自谋职业的优惠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低收入者的收入。收入分配问题是新形势下需要着力解决好的重大课题。《建议》对这个问题进行了重点阐述,指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工作和经营管理作为劳动的重要形式,在社会生产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建立健全收入分配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同时,要规范社会分配秩序,加强对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监督管理,强化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功能,使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能够得到更好的体现。
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是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大事。随着结构调整和改革的深化,做好这项工作越来越重要,越来越紧迫。“十五”期间,在认真搞好现行社会保障工作的同时,要把加快形成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作为一项重大任务抓紧抓好。重点要把握好四个方面:一是基本社会保障的标准必须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各个方面的承受能力相适应,不能脱离实际追求高水平;二是多渠道保证资金来源,要扩大覆盖面,提高收缴率,各级财政要调整支出结构,尽可能增加对社会保障的投入,还要通过变现部分国有资产和发行彩票等途径筹集社会保障资金;三是要建立社会化的科学管理体制,保证社会保障资金的收缴、支付及运营的规范化、制度化和有效保值增值;四是要周密做好向新的社会保障体系过渡的各项工作。
八、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对于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政治法律保障,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必须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
《建议》充分体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在筹划经济建设的同时,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作了全面部署。要坚持不懈地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教育,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在全社会形成和巩固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努力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思想道德体系。大力倡导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重视对社会思潮及其表现形式的研究和引导。加强各种思想文化阵地尤其是新闻网站的建设和管理。加强科普宣传教育,大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面对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促进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繁荣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各项文化事业,提高全社会的文化生活质量。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继续实行和完善支持文化事业的有关政策。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完善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十五”期间要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要重点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法律体系,推进政府工作法制化,从严治政,依法行政。推进司法改革,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健全依法行使权力的制约机制,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使廉政建设法制化。要切实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落实到基层,严厉打击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治安的刑事犯罪和各种恶势力,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
九、关于国防建设
强大的国防是国家安全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保证。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要积极推进国防建设,努力增强国防实力。
军队建设是国防建设的主体。要确保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切实加强军队思想政治建设。坚持质量建军,科技强军,勤俭建军,从严治军,积极改革创新,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提高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防卫作战的能力。
国防科技工业是关系国家长远利益的战略性产业,是军队武器装备建设的基础,对发展国家高技术产业,推进产业升级,也具有重大作用。要通过加速调整、改革和发展,坚持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大力协同、自主创新,建立适应国防建设和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国防科技工业体制,努力提高国防科技工业的整体水平,发展高新技术武器装备。推进后勤保障改革,提高保障能力。深入开展国防教育,提高全民国防意识。进一步密切军政军民关系。
十、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
实现“十五”计划目标,夺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胜利,关键在党。只有把党建设好,切实改进和加强党的领导,才能确保“十五”计划任务的圆满完成,确保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江泽民同志最近指出,我们党要始终成为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这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我们要按照这一重要思想,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团结和带领全国人民实现“十五”计划的各项任务。国际国内形势给我们党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考验。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把握大局,研究新问题,总结新经验,不断提高党的执政水平,提高驾驭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的能力。实现“十五”目标是亿万人民的共同事业。我们的力量来自群众。我们要坚持群众路线,拓宽党在各个领域联系群众的渠道,善于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十五”时期,我们要着眼于各项事业的长远发展和人才的总体需求,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特别是年轻干部队伍建设。反腐倡廉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兴衰成败,是党心民心所向。我们要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反腐败斗争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规律,全面开展反腐倡廉教育,深入进行反腐败斗争,建立健全监督和管理制度,从思想上、制度上、机制上遏制腐败现象。
同志们:制定好“十五”计划是一件大事,关系到我们在新世纪之初经济和社会发展能有一个好的开局。希望同志们集中精力,畅所欲言,献计献策,共同把《建议》修改好。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为实现《建议》确定的各项任务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