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果蔬保鲜手册

生理性病害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果蔬保鲜手册》第226页(2133字)

(一)梨黑皮病

1.症状

梨果在贮藏期,果皮表面产生不规则的黑褐色斑块,重者连成大片,甚至蔓延到整个果面,而果肉却正常,不变褐,基本不影响食用,仅影响外观和商品价值。

2.影响因素

鸭梨黑皮病是贮藏中后期极严重的生理病害。病部果皮呈黑褐色斑块,严重时连成片状。往往在货架期大量表现,大大降低鸭梨的商品价值。贮温过高或过低,采摘过早,二氧化碳过高都会加重黑皮病的发生。采摘过程中造成的机械损伤、雨量、气候等也对黑皮病有很大影响。其发病机理与苹果皮病类似。主要影响因素有采收期、树龄、果实大小、包装和码垛形式、库房通风和垛位等。采取外施抗氧化剂(保鲜纸、保鲜网套包果和药剂浸果)是防止黑皮病,延长货架期的有效途径之一。

3.防治方法

(1)适期采摘,控制贮藏环境中的二氧化碳,增大通风量,维持适宜的贮藏温、湿度。

(2)鸭梨保鲜纸(石家庄大明造纸总厂纸制品厂生产)包果,或用3000~4000mg/kg乙氧基喹喷包果纸和喷纸箱隔板。

(3)采前树上单果套袋。贮藏时调整码垛形式,加大通风道,适时倒垛,加强库内通风。

(二)梨黑心病

梨黑心病是贮藏过程中较常见的一种非传染性病害。

1.症状

贮藏前期发病,先在果心的心室壁和果柄的维管束连接处,形成芝麻粒大小的浅褐色病斑,然后向心室里扩展,使整个果心变为黑褐色,并往外扩展,使果肉发生界限不清的褐变,果肉组织发糠,风味变劣,一般果实外观无明显变化,如用手捏果面则有轻度软绵的感觉。严重时,果皮色泽发暗,果肉大片变褐,不堪食用。

2.病因

梨黑心病是一种生理病害,病因比较复杂,归纳起来主要有四条:一是冷害,二是缺素,三是果实衰老,四是贮藏环境中气体成分不适宜。据报道,健康鸭梨的钙含量为0.06%~0.064%,氮钙比为6.8∶1,而重病果钙含量比健果低为25.5%~42.9%,随着钙含量的降低和氮钙比加大,黑心病也愈加严重。此外,还有人认为,果实成熟过度,或采收期晚,或果肉多元酚氧化酶活跃,或果实未经预冷而直接进入0℃冷库而造成急剧降温以及贮期温度过高,或贮藏期低氧、高二氧化碳等条件,均可加重发病。在梨的品种中,鸭梨、雪花梨发病较重。

3.防治方法

(1)施用生长调节剂。花开后第二、四、六周及采前20、10d喷0.3%硝酸钙,也可于7~8月份喷1次500mg/kg增甘磷,可明显减轻发病。田间喷布B9、赤霉素或萘乙酸等生长调节剂,有减少黑心病的趋势。

(2)鸭梨生长前期肥水要充足。以有机肥和复合肥为主,促使树体健壮。生长后期忌用大量的氮素肥料并控制灌水量。

(3)控制果实成熟度。适当提早采收,有利于防止黑心病。据观察,河北鸭梨产区,将习惯的9月15日采收提前到9月5日采收,可减轻黑心病的发生。

(4)果实采后逐步降温及时入库。鸭梨属于对低温敏感的品种,入库始温过低,降温速度过快,对鸭梨黑心病发展影响很大。河北省藁城县冷库鸭梨入库始温在7℃以上。开始时每5~7d降温1℃,后期改为2~3d降1℃为止。开始降温到贮藏适温,控制在30~35d完成。贮藏期稳定在-1~0℃的低温状态。

(三)梨果肉褐变

1.症状

梨果心室变褐、变黑,形成水烂病斑,使心壁溃烂,继而引起果肉腐烂。有的果肉组织呈蜂窝状褐色病变,组织坏死,果重变轻,弹敲有空闷声。

2.病因及发病规律

梨果采收后含水较多,果实内生理活性很旺盛,对二氧化碳敏感,如果贮藏时二氧化碳浓度过高,梨组织中就会产生大量乙醇、琥珀酸、乙醛等,造成中毒,使成箱梨果腐烂。

3.防治方法

注意控制贮藏环境中二氧化碳的比例,以氧12%~13%、二氧化碳低于1%为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