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素障碍性皮肤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美容医学临床手册》第349页(10162字)

黄褐斑(chloasma,melasma)

本病又名妊娠斑、肝斑,中医称为黧黑斑,其特征为面部发生黄褐色色素沉着斑。近年来有关本病的发病机制及防治方面的研究有了较多进展。

【病因病机】

1.内分泌因素

(1)有研究表明机体在雌激素水平较高的状态下,能刺激黑素细胞合成与分泌黑素体,孕激素促使黑素体的运转和扩散,从而产生色素沉着,因此,本病常见于妊娠、口服避孕药的妇女。

(2)黄褐斑也可发生于女性生殖器疾病、月经不调、肝脏疾病、甲亢等,推测与卵巢、垂体、甲状腺等内分泌因素有关。

2.日光照射

有实验证明紫外线可使酪氨酸酶活性增加,黑素细胞合成色素增加:也有的则认为日光照射皮肤后氧自由基系统功能紊乱而引起细胞炎症和损伤,从而产生色素沉着。

3.微量元素

血中铜离子、锌离子浓度升高可产生色素沉着。

4.皮肤微生态失衡

面部皮肤菌群的改变如产色素的微球菌增多而使局部的色素吸收和沉积。

【临床表现】

(1)多见于女性,尤其是服避孕药的妇女和孕妇。约20%服避孕药的妇女发生本病,妊娠性黄褐斑常从怀孕3~5个月开始,分娩后渐退。

(2)损害为黄褐或深褐色斑片,常对称分布,边界清或弥散,表面无鳞屑,色素随日晒加深。

(3)好发于颧、颊、前额,亦可累及眶周、鼻、口周等。

(4)无自觉症状。

(5)少数可伴有女性生殖器疾患、慢性酒精中毒、肝病、甲亢、结核病。

【鉴别诊断】

1.雀斑

色素斑为点状,散在分布而不融合,皮损出现较早。

2.Addison氏病

弥漫的青黑或褐色斑片不仅见于面部,还见于受压、摩擦部位,黏膜受累明显。伴乏力、血压降低,血、尿17-羟皮质类固醇量降低。

3.瑞尔氏黑变病

好发于前额、颧、颈,色素斑为网点状,表面附着糠秕状或粉状细屑。

【治疗和预防】

(1)一般治疗。尽可能去除病因,避免日晒,多食含维生素C的果菜。

(2)内服药。①维生素C,每次0.2g,每日3次。②维生素E,每次0.1g,每日3次。③胱氨酸,每次50mg,每日3次。④皮损广泛时,可静脉注射维生素C,每次1g,10次为1疗程。

(3)外用药。3%的氢醌霜,0.1%的维甲酸,3%的曲酸霜,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霜,儿茶素霜及20%的壬二酸霜,选用其中之一外搽,每日1~2次。

(4)中药。中医治疗则为滋阴补肾,调和气血,活血化瘀。常用六味地黄丸,消遥散或桃红四物汤加减。

(5)药物增白面膜如人参、珍珠、当归面膜等也有一定的疗效。

(6)有报道用脉冲染料激光或Q开关NdYAG激光治疗黄褐斑,且认为对表皮型较真皮型疗效为佳。

雀斑(freckles,ephelides)

本病是发生在日晒部位的黄褐色斑点,因类似于麻雀身上的斑点而得名。

【病因病机】

常有家族史,可能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日晒后黑素细胞功能活跃,合成大量黑素颗粒,常使皮疹增多,色变深。

【临床表现】

(1)损害为浅褐色或深褐色针头至绿豆大小斑疹,散在或聚集分布。

(2)皮疹好发于眶下、颊、鼻及颈等露出部位,日晒后颜色加深,数目增多,冬季则减轻。

(3)5岁前后发病。

(4)无自觉症状。

【诊断与鉴别诊断】

根据家族史,少年期发病,好发于暴露部位,皮疹为黄褐色斑点,易于诊断,但要与雀斑样痣鉴别,后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损害数目较少,色素较深,日晒症状不加重。

【治疗】

(1)3%的氢醌霜或3%的双氧水外搽患处,每日1~2次。

(2)可用三氯醋酸或五妙水仙膏点涂。

(3)点状喷雾冷冻治疗。

瑞尔氏黑变病(Riehl’s melanosis)

1917年Riehl首先发现了本病,其特征为面、颈部网状色素沉着,世界大战时本病发生率较高,故又名战争黑变病。

【病因病机】

患者常用粗制化妆品,色素沉着可能系化妆品中某些成分的光敏反应所致;检测患者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D及维生素PP值低于正常人,推测食物中维生素的缺乏及营养不良也与本病的发生有关。

【临床表现】

(1)疾病初期皮肤潮红,有瘙痒灼热感。

(2)主要损害为灰紫色或灰褐色斑,呈网状排列,边界不清,外周有与毛孔一致的点状色素沉着,表面有粉状鳞屑,呈特征性“粉尘”外观。

(3)可伴毛细血管扩张,毛囊口角化。

(4)皮疹好发于面、颈,尤以前额、颞、颧、耳后部明显,偶可累及上胸和手背。

(5)病程慢性,日久颜色逐渐变淡。

【诊断和鉴别诊断】

根据皮疹为灰紫或灰褐色,网状排列,“粉尘”样外观可做出诊断,应与下列疾病相鉴别:

1.黄褐斑

色素斑为褐色,边界清,无炎症表现,无鳞屑。

2.焦油黑变病

有长期接触焦油病史,面颈等暴露部位呈弥漫性色素沉着,多伴痤疮样炎症反应。

3.Addison氏病

色素为青黑色,以暴露、压迫、摩擦部位明显,黏膜受累,有乏力、纳差、血压低等全身症状。

4.Givatle皮肤异色病

损害为红褐至青铜色网状斑,夹有淡白色点状萎缩,毛细血管扩张显着。

【治疗和预防】

(1)避阳光,除病因,加强营养,食用含维生素丰富的食物。

(2)静注硫代硫酸钠或维生素C。

(3)口服维生素C、维生素E、维生素A及维生素PP。

(4)早期患处外搽皮质激素霜剂或软膏,出现色素沉着时,外搽3%的氢醌霜、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霜、曲酸霜、壬二酸霜等脱色剂。

色痣(pigmented naevus)

又名痣细胞痣、黑素细胞痣。本病是真皮内痣细胞增生引起的良性肿瘤,极为常见,几乎每人都有。

【临床表现】

(1)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任何部位。

(2)皮疹的颜色为褐色、蓝黑色、黑色,少数为暗红色;其大小数毫米至数厘米不等,可单个、数个或数十个存在;表面平滑不高起,亦可隆起,结节状或乳头瘤状,少数有蒂。

(3)皮疹分布于头皮、肩部或肢体,表面粗糙或有毛,此称毛痣。

(4)根据痣细胞在组织中分布可分为:

①交界痣,即痣细胞位于表、真皮交界处,其损害扁平而光滑,发生在掌跖及外阴等摩擦处,可恶变。

②皮内痣,即痣细胞在真皮内,损害为半球形,乳头瘤状或有蒂,成人常见。

③混合痣,既有交界痣又有皮内痣的组织学特点,损害为轻度隆起或乳头瘤样改变。

(5)皮疹若突起变黑增大,表面易出血、溃疡,其周围有卫星小痣,应警惕恶变。

【诊断和鉴别诊断】

根据病史与皮损特点可做出诊断,必要时行病理检查。应与雀斑、雀斑样痣、脂溢性角化病、色素性基底细胞癌鉴别,后者均无痣细胞。

【治疗与预防】

(1)掌跖及生殖器等摩擦部位的色痣,宜早期CO2激光治疗或手术切除,以防癌变。

(2)若皮疹有恶变征象应早期手术,切除的范围达损害外0.5cm正常皮肤并行组织病理检查。

(3)根据皮疹大小,可选用冷冻、激光或手术治疗;亦可选用染料脉冲激光(波长为532nm)治疗色痣。

太田痣(naevus of ota)

又名眼上腭部褐青色痣。1939年太田氏首先描述了本病,其特点为巩膜及同侧三叉神经分布的区域出现灰蓝或青灰色斑疹。

【临床表现】

(1)皮疹颜色为褐、青灰或蓝色。

(2)损害呈斑片状、网状、地图状,偶有小结节。

(3)皮损沿三叉神经所支配区域即颞、颧、额、鼻单侧分布,患侧的眼周、结膜、巩膜亦可见褐色或蓝色斑。

(4)多数出生时就有皮疹,少数10岁后才出现。

【诊断和鉴别诊断】

根据色斑的颜色、分布及眼部受累能做出诊断。

【治疗】

(1)染料脉冲激光(波长为532nm)治疗,或脉冲Q开关红宝石激光(波长694nm)治疗,色素最初变淡,进而消退。

(2)皮损处用磨削术也有一定疗效。

文身(tattoos)

人工将不溶性颜料刺入皮肤内,形成各种图案、字,并产生永久性色素沉着斑。

【病因病机】

常用墨汁、蓝靛或朱红作颜料,可引起过敏反应、异物反应,文身过程中皮肤破损可发生局部感染。

【临床表现】

(1)普通文身除色素沉着影响美容外,一般无症状。

(2)文身过程中,可发生不同的并发症:

①皮肤破损处可引起皮肤结核、脓皮病甚至麻风、梅毒。

②由颜料的过敏及异物反应致使局部皮肤瘙痒,出现红斑、丘疹或肉芽肿损害。

【诊断】

根据病史、体征可做出诊断。

【治疗】

(1)文身发生并发症时,给予对症治疗。

(2)依据色素斑面积大小,分别行染料脉冲激光、磨削术或手术切除术。也可用短脉冲Q开关红宝石激光、Q开关NdYAG激光(波长1064nm)及Q开关alexandrite激光(波长为755nm)治疗。

爆炸粉尘色素沉着症(accidental lattoos)

由于职业及各种意外事件,某些粉末高速溅入正常皮肤或随外伤进入皮肤引起的各种色素沉着。

【病因病机】

煤矿工人长期接触煤粉或瓦斯爆炸大量煤粉飞溅,可引起煤粉沉着;开凿山洞或外伤中,泥沙细末进入皮肤;爆破作业或制造、燃放爆竹时,火药粉末进入皮肤并沉积。

【临床表现】

(1)煤粉沉着症。皮疹为蓝灰色不规则条纹,多见于暴露易擦伤处,煤粉进入真皮内,呈现青黑色斑点。

(2)泥沙沉着症。为黑灰色或蓝灰色的丘疹和斑疹,若含二氧化硅颗粒进入皮肤可变成硬节即硅肉芽肿。

(3)火药沉着症。黑灰色斑点,散在分布。

【治疗与预防】

(1)注意安全操作,落实防护措施。

(2)外伤后应彻底清创,用生理盐水冲洗进入皮肤中的各种细末,若粉末难去除,可手术切除或CO2激光、脉冲染料激光治疗。

色素沉着-息肉综合征(pigmentation-polyposis syndrome)

本病又名Peutz-Jeghers综合征。1921年荷兰Peutz首次做了报道,1949年Jeghers做了详细讨论,本综合征的主要特点是唇、口腔黏膜色素沉着斑及胃肠息肉。

【病因病机】

多数患者有家族史,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临床表现】

(1)色素沉着斑常在出生后或婴儿期出现。

(2)皮疹为黑褐色、黑色斑,针头大小、绿豆大小或更大,境界清楚,数个至数十个,密集而不融合。

(3)损害主要分布在唇、口周、口腔黏膜,尤以下唇多见,其次出现在齿龈、颊黏膜、上腭,亦见于指趾、手掌及足背。

(4)息肉可发生在胃肠道任何部位,尤以小肠多见,息肉可致腹痛、腹泻,有时发生便血。

(5)肠道息肉可并发肠套叠、肠梗阻或癌变。

(6)少数患者仅出现色素沉着斑或只有胃肠息肉。

【诊断和鉴别诊断】

根据色素斑特殊的分布,反复发作的胃肠道症状,必要时行胃肠道X线检查或纤维镜检可确诊。应鉴别的疾病有:

1.雀斑

本病皮疹主要分布于颊、鼻,不累及黏膜,日晒加重。

2.着色性干皮病

色素斑点与萎缩白点并存,明显的毛细血管扩张及小血管瘤。

3.胃肠道息肉-色素沉着-发甲异常综合征

本病少见,除有色素斑点、腹痛、腹泻及呕吐外,还有斑秃或全秃、指甲萎缩等症状。

【治疗和预防】

(1)黑色素斑可不治疗,有碍美容时,口服维生素C,外用氢醌霜等脱色剂。亦可用脉冲染料激光治疗。

(2)出现胃肠道症状时,对症治疗。

(3)并发肠套叠、肠梗阻、肠道大出血或疑息肉癌变时,应根据息肉大小、多少而选用电灼术、息肉摘除术或部分肠段切除术。

白癜风(vitiligo)

中医称白驳风,是一种后天性色素脱失的皮肤病。

【病因病机】

病因不明,但可能与遗传,自身免疫,黑素细胞的自身破坏,神经化学因子作用及铜、锌离子缺乏有关。

【临床表现】

(1)损害为局部色素脱失斑,呈乳白色,其大小、形态不一,界限清楚,边缘有色素加深,其中毛、发可变白,患处皮肤无萎缩、硬化、脱屑等改变。

(2)皮疹多见于面、颈、手背、躯干等处,可局限于某一部位,或沿神经节分布,少数泛发至全身。

(3)皮损发展时,外界刺激如外伤、压力、摩擦等可致皮疹扩大。

(4)一般无自觉症状,曝晒时有灼热感,病情进展时,少数患者有痒感。

(5)按皮疹分布可分为局限型、肢端型、节段型和泛发型。

【诊断与鉴别诊断】

本病易于诊断,皮疹为边界清楚的乳白色斑,表面光滑无鳞屑。应与下列疾病鉴别。

1.白色糠疹

其皮疹为圆或卵圆形的淡白色斑,边界不甚清,表面有糠秕状细屑,可反复发作或自行消退。儿童多见,好发于面部。

2.花斑癣

为淡白色的斑点、斑片,附着糠秕状细屑,春夏出汗时皮疹增多,有痒感。皮屑镜检能查到真菌孢子和短菌丝。

3.麻风病的浅色斑

皮疹淡白色,有明显的感觉障碍,表现为温觉、痛觉、触觉的迟钝或消失。

【治疗与预防】

本病治疗困难,疗程长,痊愈率低。

(1)尽量避免接触或使用含氢醌的衍生物。

(2)补骨脂素及其衍生物:

①8-甲氧补骨脂素(8-MOP),30mg/次,每日1次,服药2h后照射长波紫外线或日光。应注意戴墨镜保护眼睛。

②补骨脂针剂(制斑素),肌注,每次2ml,每日1次。

③8-MOP搽剂或30%的补骨脂酊,外搽患处,每日2次。

(3)皮质激素:

①皮疹广泛或位于暴露部位者,服强的松,每次5mg,每日3次,连服2月,见效后渐减;无效时则停。

②损害皮内注射去炎松或强的松混悬液。

③用适确得霜、地塞米松霜、肤轻松霜或倍他米松搽剂等外搽患处,每日2次。

(4)其他疗法:

①硫汞白癜风搽剂、1%的斑蝥酊、氮芥酒精(氮芥50mg、非那根25mg加95%的酒精至100ml)外搽患处,每日2次。

②局限型者患处表皮移植术也有一定疗效。

(5)中药白驳丸、白灵片内服。

特发性点状色素减退症(idiopathic guttate hypomelanosis)

又名播散性豆状白皮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多发性滴状色素减退斑。

【临床表现】

(1)皮疹为乳白色斑点,直径为2~6mm,多角形或不规则形,边界清,散在分布,表面无皮屑,有时可见轻度表皮萎缩。

(2)多见于下肢,亦见于上肢、腹、面部暴露部位。

(3)无自觉症状。

(4)病因不明,常见于儿童及成年人。

【治疗】

治疗同白癜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