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影响美容的皮肤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美容医学临床手册》第384页(6433字)
化妆品皮炎(cosmetic dermatitis)
化妆品皮炎是人们由于接触化妆品所致的皮炎,其实质是接触性皮炎。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美的追求也越来越强烈,化妆品也因此而进入寻常百姓家,其消费量呈快速增长的趋势。人们在享受其带来的美的同时,也承受了其引起的多种皮肤损害的痛苦,化妆品皮炎即是其中常见的一种。能引起化妆品皮炎的此类物质有:染发剂、烫发剂、香脂、香霜、发水、发油、指甲油、剃须膏、牙膏、防光剂、除臭剂、除汗剂、眼影、口红、祛斑霜、丰乳霜、换肤霜等。
【病因病机】
1.原发性刺激
外界物质通过非免疫机制造成的皮炎,其机制可能与刺激物直接破坏组织细胞,影响神经血管运动等有关。无论何人,只要接触其一定浓度,在一定的时间内,接触部位均会发生急性皮炎,自觉疼痛或灼热感,表现为红斑、细屑甚至水疱及渗液。因不需致敏,往往在初次使用后即发生。常见于换肤霜及伪劣化妆品等外用时。
2.变态反应
过敏性的发生,与个人的体质、物质的致敏力和它在皮肤上的浓度有关,其中尤为重要的是物质的致敏力。致敏物大多数为低分子量(小于1000)单纯化合物,也有结构复杂的化学物质。单纯化合物系半抗原,在与皮内蛋白进行结合后才能起到致敏作用。此类物质在化妆品中常用的是香料、染发剂中的对苯二胺、防腐剂中的甲醛及其释放剂、乳化剂中的羊毛脂及其衍生物、防晒剂等。有些物质本身并不致敏,在体内发生化学变化或由于日光照射后而致敏。
大量研究已证实,变态反应性接触性皮炎的发病机理属T淋巴细胞介导的迟发型超敏反应。半抗原与表皮细胞膜蛋白结合后,被抗原呈递细胞即表皮内的朗格罕细胞捕获,处理后将抗原情报传递给淋巴细胞。同时有关细胞产生IL-1、ETAF等因子,共同的作用刺激了特异性T淋巴细胞的活化。活化的特异性T淋巴细胞经增殖后传播至全身,包括皮肤。当再次遇到变应原时,朗格罕细胞、效应T淋巴细胞(活化T淋巴细胞)在局部相遇,产生多种淋巴因子,造成皮肤炎症。
【临床表现】
(1)皮炎表现无特异性,依化妆品的性质、浓度、接触方式及个体反应性不同,发生皮炎的形态、范围、部位及程度也不同。
(2)轻度时局部红斑、丘疹,少许鳞屑;重者红肿、水疱、大疱、糜烂、渗出及结痂。还可出现色素沉着及脱失,皮损处毛发脱落等。
(3)发病的部位与范围同化妆品应用的范围一致,境界清楚。但发生于组织疏松部位如口唇、眼睑、外阴者肿胀明显而弥漫。
(4)自觉瘙痒、胀痛或灼热感,全身症状少见。
(5)病程有自限性,去除病因后,局部适当清洁和保护,1~2周可痊愈。再接触过敏原时可再发。
【诊断和鉴别诊断】
依据接触史、发病部位、临床特点可诊断,通过斑贴试验可确诊。本病应与急性湿疹相鉴别。
(1)接触史。患者发病前有使用化妆品的历史,在停用可疑化妆品后患者的皮炎可以好转或自愈。
(2)发病部位。大多在化妆品接触的部位发生皮炎。但也要注意特殊情况,手部外用的化妆品由于手的接触可以在眼、外阴甚至躯干部发生皮疹。
(3)临床特点。皮疹形态单一,境界清楚,去除病因后易消退。
(4)斑贴试验。是目前诊断化妆品皮炎、寻找致敏物的重要手段。即把可疑致敏物置于斑试器内,贴敷于没有皮损的皮肤上,如上背部或上臂外侧。在贴敷后48h,将斑试物除去,半小时后判读阳性结果,大多可以寻找到致敏原因。
急性湿疹变应原不清;皮损呈多形性、对称性、泛发性;病程长,易转化为慢性;有复发倾向。
【治疗和预防】
(1)停用一切可疑化妆品。
(2)局部清洁。可采用温水、醋酸铅溶液、硼酸水清洗或湿敷。
(3)避免再刺激。避免在皮损部位用热水烫、肥皂洗、搔抓、刺激性药物外搽等,避免饮酒及进食辛辣食物。
(4)药物治疗:
①外用药疗法。轻度红肿、丘疹、脱屑时用炉甘石洗剂;水疱、大疱明显渗出时可采用1∶2000的醋酸铅液、3%的硼酸液湿敷。
②内服药。以止痒、抗过敏为主。可服用抗组胺药如扑尔敏、特非拉丁、克敏能、息斯敏等及维生素C、钙剂等。对严重者可短期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控制病情。有感染者加用抗生素。
(5)预防:
①禁用已知的过敏性化妆品。
②在使用一种新的化妆品前,用该化妆品做斑贴试验,无反应者方宜应用。
③在化妆品标签上标明成分。此乃预防的关键,发生过化妆品皮炎的患者,在查出了可能的致病物质后,只有知道哪些化妆品中存在这些物质才有意义。目前我国的化妆品及大多数进口化妆品均未达到这种要求,给化妆品皮炎的预防增加了难度。
汗管瘤(syringoma)
汗管瘤又称汗腺瘤,多见于女性,好发于面部,有碍美容。
【病因病机】
1.与内分泌有关
本病多发于女性,多于青春期发病,月经期、妊娠、使用雌激素等时加重,故多数学者认为本病与内分泌有关。
2.与遗传有关
有的患者有家族史,故本病发生有一定遗传因素。
【临床表现】
(1)本病好发于女性,多于青春期开始并逐渐加重,亦可儿童期开始,青春期加重。
(2)本病好发于双下眼睑,可扩展至额部、颞部、颊上部,个别患者可泛发至颈两侧、上胸、腰及外阴部等处。
(3)皮损为粟粒至米粒大小的坚实丘疹,肤色、褐色或棕褐色,可密集分布但不融合。
(4)一般无自觉症状,部分患者天气炎热时有灼热感或轻度痒感。
【诊断和鉴别诊断】
依据特殊发病部位、皮损特点,一般不难诊断,必要时可做组织病理学检查以证实之。应注意与扁平疣、毛发上皮瘤相鉴别。
【治疗】
(1)可试服三苯氧胺10mg,每日2次,间周服用,4周为1疗程。
(2)可采用电凝、电解、二氧化碳激光烧灼或点涂33.3%的三氯醋酸治疗,但上述治疗均宜小心,不要过深,以免弄巧成拙,留下疤痕。
皮脂腺痣(sebaceous naevus)
本病是一种表皮、真皮及皮肤附属器组成的器官样痣,但其主要成分通常是皮脂腺。
【临床表现】
(1)往往出生不久即发生。
(2)皮损好发于头面部,常为单发。
(3)皮损为一局限性隆起的淡黄色无毛斑块,表面光滑或呈桑葚样小乳头状颗粒突起,有蜡样光泽,质地硬。老年患者可呈疣状增生。
(4)无自觉症状。少数患者可在斑块上并发基底细胞瘤、汗腺瘤、角化棘皮瘤、鳞癌等。
【治疗】
治疗越早,美容效果越好。
(1)手术切除皮损。
(2)也可施行冷冻、电灼、激光治疗。
脂溢性角化(seborrheic keratosis)
本病又名老年疣,是一种常见的表皮良性肿瘤,主要见于中老年人,颜色从棕褐色至煤黑色,有时被误诊为黑色素瘤。
【病因病机】
确切病因不清,可能与遗传、光老化作用、某种原因致角肮细胞局部成熟受阻等有关。
【临床表现】
(1)多发生于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
(2)多见于脂溢区和曝光区,如面部、头皮、手背和躯干。损害通常为多发,但也可单发。单发者多见于躯干,常为较大的疣状损害,呈黑色,易误诊为黑色素瘤。
(3)皮损为0.5~3cm大小不一的圆形或椭圆形、淡黄褐色或茶褐色的损害,表面多呈油脂状。
(4)慢性病程,一般无自觉症状,偶有痒感,极个别病例可在脂溢性角化损害的基础上发生恶变。
【诊断和鉴别诊断】
依据临床特点诊断不难,必要时可结合组织病理诊断之。应注意与扁平疣、日光性角化、黑色素瘤相鉴别。
【治疗】
(1)避免日光曝晒。
(2)外涂5-氟尿嘧啶软膏或0.05%~0.1%的维甲酸霜,但要注意,前者可引起局部色素沉着,后者可致光敏。
(3)可行二氧化碳激光、高频电、冷冻等物理治疗。
(4)如有瘙痒或发生炎症或诊断有问题时,可手术切除。
血管瘤(hemangioma)
本病系指一类由新生的血管所组成的良性先天性血管瘤,多发生于婴儿及儿童,是先天性疾病,病因不清,是否与患儿母亲孕期内某因素有关尚不得知。
【临床表现】
1.鲜红斑痣
又名葡萄酒样痣、毛细血管扩张痣。常发生于面、颈或枕部,皮损为鲜红色、青红色、暗红色或紫红色斑片,大小不等,形状不一,边界清楚,多为单侧性。有时其上发生大小不等的葡萄状结节。可伴有较大的血管畸形。
2.毛细血管瘤
又名杨梅状血管瘤或单纯性血管瘤,通常在生后1~3个月发生并迅速生长,1岁左右长到极限,多数患者在儿童期内可自行消退。皮损为一个或数个突出皮表的鲜红色柔软而分叶肿瘤,压之不易退色。
3.海绵状血管瘤
皮损为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的皮下肿块,质地柔软,可发生于任何部位,除皮肤外,也可发生于骨、肝、肌肉及肠道。表面皮肤可正常、淡紫色或紫蓝色,指压后肿块可缩小如海绵状。穿刺针吸可抽出血性物。此型血管瘤有持续存在和不断增大的倾向,有的可自行消退。
4.混合型血管瘤
两种类型血管瘤混合存在者谓混合型血管瘤。
【诊断和鉴别诊断】
依据临床表现诊断不难。
【治疗】
1.鲜红斑痣
(1)可选择合适波长的脉冲染料激光、脉冲Q-开关红宝石激光、Q开关NdYAG激光,这些激光不损伤表皮而可取得良好的美容效果。也可选用铜蒸气激光或氩离子激光治疗。
(2)也可采用多刃刀切割术治疗以破坏局部血管。
(3)同位素贴敷。
2.毛细血管瘤
(1)冷冻治疗。
(2)浅层X射线照射治疗。
(3)多可自行消退,故亦可观察。
3.海绵状血管瘤
(1)硬化剂注射:
①5%的鱼肝油酸钠1ml,注入瘤体或瘤体基底,10~15d1次,应刺入瘤体回抽有血后方可注药。
②40%的尿素溶液,用量视瘤体大小而定,亦应回抽有血后方注药,可1周1次。
(2)手术切除。
(3)瘤体巨大者,可先服用强的松1~2mg/(kg·d),连用3~6个月,待瘤体缩小后,再行硬化剂注射或手术切除。
(4)铜针插入法。将消毒铜针插入血管瘤基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