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熟肉的化学变化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肉类工业手册》第147页(1478字)
(一)蛋白质水解
在成熟中,水溶性非蛋白质态含氮化合物会增加。如果将处于极限pH5.5~5.8的家兔的背最长肌,在37℃条件下无菌贮藏5~6个月,那么三氯乙酸可溶性氮,即非蛋白态氮就会从初期总氮的10%~30%上升到37%(家兔)和31%(牛)。开始贮藏后的10d增长速度很快。在低温条件下贮藏,其增长速度较慢。牛背最长肌在2℃条件下贮藏30d其非蛋白态氮增长到45μmol/L肉,家兔背最长肌在3~4℃条件下贮藏7d,增长到55μmol/L肉。
(二)次黄嘌呤核苷酸(IMP)的形成
死后肌肉中的ATP在肌浆中ATP酶作用下迅速转变为ADP,而ADP又在肌激酶的作用下进一步水解为AMP,再由脱氨酶的作用下形成AMP,反应过程如下:
ATP转化成IMP的反应,在肌肉达到极限pH以前一直进行着,当达到极限pH以后,肌苷酸开始裂解,IMP脱去一个磷酸变成次黄苷,而次黄苷再分解生成游离状态的核苷和次黄嘌呤。
成熟的新鲜肉中,IMP约占嘌呤氮的31.28mg/100g,肌苷占25.69mg/100g。不同动物肉IMP的蓄积也不同。鸡肉在宰后8d达到的最高值为8μmol/L,肌苷为1μmol/L,而猪肉在宰后3d最高值达3μmol/L,同时肌苷和次黄嘌呤均相应的增高。这是各种酶的作用力不同的结果。鸡肉伴随ATP的减少而IMP含量增加,其间ADP、AMP没有蓄积,这是因为AMP脱氨酶比其它酶作用强。而猪肉形成IMP同时生成肌苷和次黄嘌呤。
根据分析结果表明,僵直前的肌肉中ADP很少,而ATP的含量较多;但僵直以后IMP的数量特多,而肌苷、次黄嘌呤、次黄苷、ADP、ATP、IDP(次黄苷二磷酸)、ITP(次黄苷三磷酸)等较少。
(三)肌浆蛋白溶解性的变化
刚屠宰之后的热鲜肉,转入到浸出物中的肌浆蛋白最多,肉尸僵时达到最低限度,肌浆蛋白呈不溶状态,以后随着时间的进行肌浆蛋白的溶解性逐渐增加。
(四)构成肌浆蛋白的N-端基的数量增加
随着肉成熟的进行,蛋白质结构发生变化,使肌浆蛋白质氨基酸和肽链的N-端基(氨基)的数量增多。而相应的氨基酸如二羧酸、谷氨酸、甘氨酸、亮氨酸等都增加,显然伴随着肉成熟进行,构成肌浆蛋白质的肽链被打开,形成游离N-端基的增多。所以成熟后的肉类,柔软性增加,水化程度增加,热加工时保水能力提高,这些都与N-端基的增多有一定的关系。
(五)金属离子的增减
在成熟中可看到水提取的金属离子增减情况。Na+和Ca2+增加,K+减少。在活体肌肉中,Na+和K+大部分以游离形态存在于细胞内,一部分与蛋白质等结合。Mg2+几乎全部处于游离状态,ATP变成Mg-ATP,成为肌球蛋白的基质。Ca2+基本不以游离的形态存在,而与肌质网、线粒体、肌动蛋白等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