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热程度与微生物的耐热性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肉类工业手册》第255页(1937字)
肉本身就是微生物生长发育很适宜的营养物质。肉从屠宰后,要经过成熟、剔骨整理、运输、保存到生产制品进入加热工序之前需要数日、数周乃至数月的时间。尽管在这期间一直处于冷藏状态,但原料肉表面的细菌数总是会逐渐增加;一般来说,原料肉在进入加热工序之前,经过的加工环节越多,贮藏时间越长,受微生物污染就越严重,肉中会带有相当数量的细菌,但经过加热杀菌后,细菌数会明显减少或达到灭菌状态。
1.常压加热与细菌数
加热的主要目的是要取得杀菌效果。以香肠试验为例,当中心温度在63℃以上时,革兰氏阴性菌与革兰氏阳性菌大都被杀灭。能残存的细菌有凝聚性球菌、金黄色球菌。
我国食品卫生法规定63℃(肉制品中心温度),经过30min加热杀菌,可以达到巴氏杀菌的目的。当然加热温度越高,灭菌效果越好(图2-4-8),制品的保存性也好。由于关系到制品的品质问题,因此必须掌握合适的温度界限。
图2-4-8 香肠的加热条件与细菌残存率
香肠整个生产过程中细菌增长的消失情况可用下面的试验说明,并以波罗尼亚香肠为例。
牛肉 40.9% 食盐 2.0%
猪肉膘 27.6% 聚磷酸盐 0.3%
水 22.7% NaNO2 0.02%
土豆粉 5.4% 香辛料 0.08%
乳粉 1.0%
使用的肠衣是直径为65mm的玻璃纸肠衣。每个肠衣平均充填1240g。充填、干燥、烟熏、蒸煮后的香肠外界温度和中心温度如图2-4-9所示。各工序条件及细菌数的测定结果如表2-4-3所示。充填时25℃培养的菌数是37℃时培养菌数的10倍,表明了低温菌乃至比较适合发育的低中温菌为多,这从肉的低温保管方面看是理所当然的。但在完成加热后,细菌数几乎相等了。这是因为在保管中,这些较适合于低温发育的菌占有优势,所以,其中耐热性菌的残留率也自然多起来。60min的加热条件,根据经验,时间是足够的,要达到卫生标准,需要在63℃加热30min以上,但延长蒸煮时间到75min、90min时杀菌效果还相当明显,这说明,肉制品的加热条件必须是以细菌数减少到最少限度为原则。当然加热条件的上限要控制在不使肉制品产生结着、肉汁分离和色泽等方面的问题。
图2-4-9 香肠加工工序中的外界温度和中心温度
表2-4-3 香肠工序和细菌数
在香肠温度的各个阶段,将加热工序中的微生物取样,培养后进行分离,表2-4-4所示为按查出的细菌种类做的调查。加热前的香肠馅中,球菌和杆菌数量基本相同。但随着温度的上升,残留的球菌种类逐渐减少,最后球菌和革兰氏阴性菌消失,而留下芽孢杆菌等需氧性有芽孢菌。
表2-4-4 香肠加热引起的微生物变化
2.高压杀菌和细菌数
当制品中心温度达到63℃时加热30min,一般有可能将进入肉中的普通病原菌杀死。但是导致食物中毒的细菌(表2-4-5)多具有抗热性或毒素芽孢具有抗热性,所以靠一般肉制品的加热条件,是无法防止这类细菌生长的。严格遵守蒸煮加热条件当然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在原料处理和制品生产中也必须十分讲究卫生,防止这些细菌的附着和增殖。此外就是采取高压杀菌。一般肉类罐头、高温火腿肠都采用高压杀菌,在常温下可以长时间贮藏。
表2-4-5 主要的食物中毒菌及毒素失去活性的条件
细菌的营养型细胞、酵母和霉菌类,在100℃绝大部分会立即被杀死,但细菌的某种芽孢、毒素对热有极强的抵抗力,必须高温才能杀死或破坏,其致死率与温度和时间都有关系,温度越高,芽孢死得越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