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太阳膀胱经(三)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临床标准针灸经穴手册》第61页(3603字)

殷门Yīnmén(BL 37)

【定位】 在大腿后面,当承扶与委中的连线上,承扶下6寸。

【主治】 腰腿痛,下肢痿痹。

【操作】 直刺1~2寸。

浮郄Fúxì(BL 38)

【定位】 在腘横纹外侧端,委阳上1寸,股二头肌腱的内侧。

【主治】 股腘部疼痛、麻木,便秘。

【操作】 直刺1~1.5寸。

委阳Wěiyáng(BL 39)

【定位】 在腘横纹外侧端,当股二头肌腱的内侧。

【主治】 腹满,小便不利,腰脊强痛,腿足挛痛。

【操作】 直刺1~1.5寸。

委中Wěizhōng(BL 40)

【定位】 在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

【主治】 腰背痛,下肢痿痹,腹痛,急性吐泻,小便不利,遗尿,丹毒。

【操作】 直刺1~1.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腘静脉出血。针刺不宜过快、过强、过深,以免损伤血管和神经。

合阳Héyáng(BL 55)

【定位】 在小腿后面,当委中与承山的连线上,委中下2寸处。

【主治】 腰脊强痛,下肢痿痹,疝气,崩漏。

【操作】 直刺1~2寸。

承筋Chéngjīn(BL 56)

【定位】 在小腿后面,当委中与承山的连线上,腓肠肌肌腹中央,委中下5寸处。

【主治】 腰腿拘急疼痛,痔疾。

【操作】 直刺0.3~0.5寸。

承山Chéngshān(BL 57)

【定位】 在小腿后面正中,委中与昆仑之间,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尖角凹陷处。

【主治】 腰腿拘急疼痛,痔疾,便秘。

【操作】 直刺1~2寸。不宜作过强的刺激,以免引起腓肠肌痉挛。

飞扬Fēiyáng(BL 58)

【定位】 在小腿后面,外踝后,昆仑直上7寸,承山外下方1寸处。

【主治】 头痛,目眩,腰腿疼痛,痔疾。

【操作】 直刺1~1.5寸。

跗阳Fūyáng(BL 59)

【定位】 在小腿后面,外踝后,昆仑直上3寸。

【主治】 腰腿痛,下肢痿痹,外踝肿痛,头痛,头重。

【操作】 直刺0.8~1.2寸。

昆仑Kūnlún(BL 60)

【定位】 在足部外踝后方,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 后头痛,项强,目眩,鼻衄,腰骶疼痛,足踝肿痛,癫癎,滞产。

【操作】 直刺0.5~0.8寸。孕妇禁用,经期慎用。

仆参Púcān(BL 61)

【定位】 在足外侧部,外踝后下方,昆仑直下,跟骨外侧,赤白肉际处。

【主治】 下肢痿痹,足跟痛,癫癎。

【操作】 直刺0.3~0.5寸。

申脉Shēnmài(BL 62)

【定位】 在足外侧部,外踝直下方凹陷中。

【主治】 头痛,眩晕,癫狂癎,目赤痛,失眠,腰腿酸痛。

【操作】 直刺0.3~0.5寸。

金门Jīnmén(BL 63)

【定位】 在足外侧部,当外踝前缘直下,骰骨下缘处。

【主治】 头痛,腰痛,下肢痿痹,外踝痛,癫癎,小儿惊风。

【操作】 直刺0.3~0.5寸。

京骨Jīnggǔ(BL 64)

【定位】 在足外侧,第5跖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际处。

【主治】 头痛,项强,目翳,腰腿痛,癫癎。

【操作】 直刺0.3~0.5寸。

束骨Shùgǔ(BL 65)

【定位】 在足外侧,第5跖趾关节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主治】 头痛,项强,目眩,腰腿痛,癫狂。

【操作】 直刺0.3~0.5寸。

足通谷Zútōnggǔ(BL 66)

【定位】 在足外侧,第5跖趾关节的前方,赤白肉际处。

【主治】 头痛,项强,目眩,鼻衄,癫狂。

【操作】 直刺0.2~0.3寸。

至阴Zhìyīn(BL 67)

【定位】 在足小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

【主治】 胎位不正,滞产,头痛,目痛,鼻塞,鼻衄。

【操作】 浅刺0.1寸。胎位不正用灸法。

进针法

进针法是指将针通过表皮刺入真皮或皮下组织的操作方法。进针法掌握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针刺的效果。常用的进针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种。

1.指切进针法 以左手拇指或示、中指的指甲切按在穴位上,右手持针,紧靠左手的指甲面将针刺入皮肤。

2.挟持进针法 以左手拇指和示指挟持针体下端,将针尖固定于针刺穴位的皮肤表面,右手持针柄,使针体垂直,当右手指力下压时,左手拇、示两指同时用力,将针刺入皮肤。

3.提捏进针法 以左手拇、示指将针刺部位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于捏起处刺入。

4.舒张进针法 以左手拇、示两指,或示、中两指平放于针刺部位的皮肤上,分开两指,将皮肤撑开绷紧,右手持针将针刺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