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体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科学普及出版社《老年眼病医疗保健手册》第58页(1808字)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济能听到“玻璃体混浊”这一名词。事实上,玻璃体混浊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既包括玻璃体的退行性变性,又包括玻璃体积血及玻璃体的寄生虫,下面我们分别叙述老年人常见的玻璃体疾患。

一、玻璃体退行性变性

正常的玻璃体是透明的,随人的年龄增长,玻璃体有退化变性倾向,会导致玻璃体的混浊、液化及后脱离。这种退化变性有生理性及病理性之分,病理性一般指较大的、较严重的混浊。

玻璃体退行性变性包括星状玻璃体病变,闪辉性玻璃体液化,玻璃体的浓缩液化及后脱离。星状玻璃体病变和闪辉性玻璃体液化无需治疗,随访观察即可。

1.星状玻璃体病变

常单眼发病,糖尿病患者发病率较高。玻璃体散在不同大小的白色点状物,如点点繁星,活动度小,混浊物主要成分为脂肪酸和磷酸钙盐,视力不受影响。

2.闪辉性玻璃体液化

又名胆固醇沉着症,常双眼发病,玻璃体内有金色的结晶小体,小体自由地飘动在玻璃体腔内,眼球静止时,小体沉着在玻璃体下方。结晶成分主要是胆固醇,对视力影响也不大。

3.玻璃体浓缩、液化及后脱离

当玻璃体发生退行性改变时,透明质酸被破坏而析出大量水分,在玻璃体后部形成一个大的液化腔,液化的同时,作为支架的胶原纤维相互粘合会聚成较粗的纤维,形成了玻璃体浓缩。

老年人的玻璃体浓缩与液化多为局限性,好发于后部中央区。裂隙灯下可见玻璃体薄纱样的纤维支架已不完整,有时形成白色的游移物,随眼球运动而摆动,若此改变波及玻璃体皮质,则皮质的浓缩可形成视网膜前膜,导致视网膜牵引性皱襞和脱离。

当出现明显的玻璃体浓缩时,则预示玻璃体不健康,这种浓缩呈现较粗的条索或缠绕成团球状、螺旋状甚至不完整的膜状结构,最后成为玻璃体机化引发视网膜脱离的基础。因此此类患者的随诊是非常必要的。

玻璃体后脱离是指玻璃体液化后,液化的玻璃体由皮质薄弱处进入玻璃体皮质与网膜之间,使玻璃体后界膜从赤道区后的网膜及视盘上脱开。由于视盘处玻璃体后界膜与之联系紧密,所以在后脱离过程中常与后界膜一起撕脱,在后界膜上残留一片与视盘形态大小一致的环行混浊,称为“Weiss环”,事实上是一个玻璃体的后裂孔,这就是临床上玻璃体后脱离的重要标志。

玻璃体后脱离的发生率与年龄及眼轴成正比,因此老年人的玻璃体后脱离发生率高。在后脱离过程中,玻璃体牵拉视网膜易导致视网膜的出血及裂孔(约64%的患者),甚至发生视网膜脱离。在玻璃体后脱离的过程中,患者有眼前闪光感或不明原因的玻璃体出血,这时切不可大意,应去医院做眼底检查,医生最好用间接眼底镜或三面镜仔细查眼底并注意周边部,如发现裂孔,则做相应的处理:干性裂孔行激光治疗,有视网膜脱离的可行手术治疗。

三、玻璃体积血

玻璃体本身没有血管,它不会出血,出血都是外来的,特别是来自视网膜的大血管,老年人常见的出血原因多为高血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眼内肿瘤等,也见于外伤,偶见于内眼手术后。

一般来说,少量出血对视力无影响,患者仅有“飞蚊症”或眼前黑影,血通常局限于玻璃体的下部,如活动性出血停止,积血通常可自行吸收。如果大量出血则会导致视力急剧下降,严重者仅存光感,这时浓厚的血弥散分布于玻璃体腔内,血液由鲜红色渐变为暗红及灰褐色,如果患者原玻璃体视网膜的功能好,出血靠近后极部,这些积血也有望吸收,可观察3~6个月,如不吸收也需手术。如果出血量太大,伴有玻璃体的增殖或视网膜脱离则应尽早手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