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教和围产期监护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科学普及出版社《人口与婚育知识手册》第137页(4610字)

(一)孕妇的情绪和优生

孕妇用她的全部身心孕育着一个新的生命,在热烈的期待中要度过280个日日夜夜,孕妇的喜怒哀乐与这个新生命的生长发育息息相关。

大量的观察说明,妊娠后7~10周内,孕妇情绪过度不安,可导致胎儿口唇畸变。根据临床实践,当孕妇情绪不安定时,胎儿的身体活动增加,胎动次数比平常多3倍,最高可达10倍。紧张情绪若持续几周,则胎动一直维持在一个过高的水平,胎儿长期不安,体力消耗过多,出生时往往比一般婴儿轻450~900克。如果母亲在孕期长期情绪压抑,其婴儿出生后身体功能失调,特别是消化系统容易发生紊乱,经常吐奶,频繁排便,明显消瘦,严重者大量脱水。

1957年美国心理学家汤普森做了一项实验,选择了60只母,分成二组。实验组母鼠的整个妊娠期都是在惊恐不安的情绪中度过的,结果实验组的小鼠呆板、不活泼、活动量小、胆怯,与对照组的小鼠相比差距较大。

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都说明,孕妇的情绪对后代有影响。这是由于孕妇长时间的情绪波动能激起植物神经系统的活动,释放乙酰胆硷等化学物质,同时引起内分泌的变化,促使肾上腺分泌不同种类和数量的激素,所有这些物质经过血流通过胎盘和脐带给予胎儿,从而直接影响胎儿的生理机能。

医学研究还发现,当孕妇情绪低落、心烦意乱、恐惧不安时,血液中出现一些化学物质,如长泰霍洛明等,能刺激胎儿,引起胎动剧烈,频率增加,不利于胎儿的发育,甚至引起胎儿畸形。当孕妇的情绪兴奋、轻松愉快时,血液中增加了一些使胎儿有规律活动的化学物质,增强了胎儿的生命力。由此可见,孕妇在孕期保持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是优生的重要一环。

祖国医学有“宁静即养胎”之说,认为孕妇应避免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过激,注意形象感化。早在隋代的着名医书《诸病源候论》中说,“欲子美好,宜佩白玉;欲子贤能,宜看书”。孕妇室内应布置几幅优美、雅致的图片,摆上数盆美丽的鲜花,欣赏轻松、愉快的乐曲,尽量创造一个安定、舒适、洁净、优美的环境。孕妇更要加强自身的精神修养,正确处理人际关系,豁达乐观,避免忧虑和焦躁,经常保持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这样肯定会对胎儿的生长发育产生良好的影响。

(二)轻松欢快的乐曲有利于胎儿智力的开发

英国一位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把耳机放在孕妇的腹部,播放苏联作曲家普罗柯菲耶夫的一部生动活泼的交响童话《彼得和狼》,发现胎儿心率随着音乐的旋律起变化。胎儿降生后,只要一听到这首乐曲,就会露出欣喜的笑容。

我国的医学家们用B超和胎心监测器观察到,胎儿确实能感知声音。胎儿在母亲的子宫里如何能感知声音呢?原来人体的血液、体液传递声波的能力比空气大得多,胎儿在子宫里被各种声音所包围,能够感知母亲说话、唱歌的振动,能够感知外界环境中的各种声音,包括母亲听不到的低频和高频的声音。而且对不同的声音产生的反应不同,轻松欢乐的乐曲使胎儿产生欢快感,解除烦躁情绪,胎动平和。迪斯科或摇滚舞曲使胎儿变得烦躁不安,在母体腹内胡蹬乱踢。有人观测到,噪声使胎动剧烈,频率超过正常的3至5倍。孕妇长期置身于强噪声环境中,情绪紧张、烦躁,胎儿活动频繁,久而久之,可消耗胎儿的体力。日本安腾在大阪机场附近调查,发现低体重儿出生率高。洛杉矶机场周围居民中唇、腭裂发生率高。由此可知,噪音不利于胎儿的生长发育。

根据以上的情况,儿童心理学家们把音乐胎教订为胎儿教育的主要科目之一。把胎教仪的耳机放在胎头部位的母体腹壁上,也可以把录音机的喇叭对准胎头,每天2至3次,每次20至30分钟,播放柔和平静的催眠曲或欢快轻松的轻音乐,利用音乐的速度、音高、音色给胎儿一个良好的刺激,调节胎儿机体的节律,振奋情绪,促进思维的形成。

着名的小提琴家耶胡迪、梅纽因建议怀胎的妇女对其尚未出世的孩子唱歌,他说这样有助于培养胎儿的音乐才能,如果没有从其母体那儿得到这些旋律,感情上的空白如同缺乏食物一样痛苦。总之,音乐可以同时陶冶母胎的情操,使生命一开始就生活在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世界里。

(三)胎儿教育

儿童心理学家主张,儿童的教育应该从0岁开始,而美国早教的起点是从胎儿期开始。所谓胎儿期,是指两个异性细胞相遇、受精到胎儿出生这段时间,通常为40周即280天,这段时间是生命的最初岁月,它对人的一生至关重要。因为在这段时间里,从肉眼看不见的一个受精卵发育成了一个体重3000克,身长50厘米的人;更因为这段时间是人的精神、思维、活动的物质基础——脑发育的重要时期。

人脑从妊娠2~11周分化形成。主要的功能是从宫内开始一直到生后一年发育完成,时间长、最易受外界影响。各器官都在3个月内分化形成,眼3~7周、耳6~12周、四肢4~8周完成。近来大量的研究表明,胎儿有心理活动。《出生前心理学》指出胎儿具有思维、感觉和记忆能力。当你用手指按压孕妇腹部时,两个半月的胎儿就会扭动身体逃避受压;四个月的胎儿,用实验的方法碰其眼皮,胎儿便眨眼。胎儿的内耳在妊娠中期已发育完好,可以对各种声音起反应,如猛烈的关门声或响亮的音乐引起胎儿躁动。美国儿童心理学家杰·卡斯皮尔认为,胎儿还在母亲腹内的时候,就已经开始熟悉母亲的声音了,以至刚出生就能分辨母亲与其他妇女的声音。

一切神经活动都来自感觉,感觉是智慧的窗口。鉴于以上的认识,许多儿童心理学家主张“胎教”,向胎儿输入信息,刺激胎儿感觉,引起胎儿活动和思维,促使大脑发育。输入信息包括语言、音乐和腹外按摩。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位产科医生范德·卡尔创办了一种“胎儿大学”,在这个学校里胎儿五个月就开始上课,每天上两节课,每课5分钟。胎儿大学的课程包括语言、音乐和体育。对胎儿播放欢快轻松的乐曲或柔和平静的催眠曲,使胎儿心情舒畅、解除烦躁、活动平和。妈妈用一张稍硬的纸卷成喇叭形,大口的一端按在妈妈腹部子宫处皮肤上,妈妈在小口的一端讲话,随着做轻拍、抚摩和扣击等适应的动作,教导一些描述声音、光、笑等感觉的语言。音乐、语言声波信息反复刺激有利于胎儿智力的开发。在胎动的时候,于胎动处腹部轻拍,反复轻拍部位时间久了胎儿会在妈妈拍腹后一二分钟胎动,而且会朝着妈妈拍打的地方踢脚。腹外抚摩可以刺激胎儿对外来刺激反应的灵敏性。

国外有人报导,一般婴儿出生时,由于突然来到人世,一切都陌生,会紧握小拳、面红耳赤、拚命地啼哭。但是,上过胎教课的胎儿出生时,大多数拳头放松、啼哭减少。接受过胎教的孩子比其他同龄孩子成熟、接受事物快。

(四)迎接宝宝出世

已临近预产期,孕妇就要做母亲了。在这最后的几天中,还要注意什么呢?

1.产前注意休息

自1988年9月1日开始,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正式生效。其中第八条规定女职工产假为90天,其中产前休假15天。产前为什么要休息15天呢?

原来到了妊娠38周,胎儿已发育成熟,此时孕妇大腹便便,体重比孕前增加了10~13公斤,走路蹒跚,行动不便。为了适应妊娠的需要,孕妇生理和解剖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血液量增加了30%,心跳相应加快,妊娠近足月时心率每分钟增加10~15次,所以到妊娠晚期孕妇常感心慌,由于氧气需要量增加,孕妇呼吸比平常急促。孕妇稍事活动,就感疲劳。

研究表明:孕后期妇女从事同样体力劳动,每公斤体重的能量消耗大大超过孕前期。如以孕13周时的能量消耗为100,孕36周时可达222,相当于前者的2倍。这说明进行同等强度的体力劳动时,孕后期母体的负担显着增加。所以孕后期要减轻劳动,减轻能量消耗,以保护孕妇的健康,保证供给胎儿生长发育的足够营养,特别是避免发生意外的损伤。由此可见,劳保规定产前休假15天,是有其科学依据,是必要的。

怎样才能休息好?

生活要有规律,每日午睡1小时,夜间保证8小时睡眠。睡眠姿势应取侧卧位。适当做些户外活动。多晒太阳、多呼吸新鲜空气,早晨和傍晚各散步30分钟,有助于消化、促进睡眠。也可以做孕期体操,不要做剧烈活动。根据本人的情况,每日可做些轻微的家务劳动,如整理自己的房间、做简单的饭菜。

居室要清洁整齐、窗明几净、阳光充足、空气流通。房间布置得朴素大方、优雅安静,便于孕妇休息。孕妇心情稳定、开朗乐观,要认识到生小孩是正常事,打消顾虑,不必紧张。在家中认真做自我监护,定期到医院做产前检查,听产前系列教育课,了解分娩的过程以便分娩时能和医生配合好。

经常听优美的音乐,配合腹外按摩,和胎儿进行信息交流和感情沟通。

通过休息使体力和精神都得到休息,以饱满的精神迎接宝宝出生。

2.自我监护

到了妊娠38周以后,孕妇及胎儿容易发生危险,为了及时发现问题,孕妇及其丈夫在医生的指导下对胎儿情况进行观察,称为自我监护。有两种方法:一是教会孕妇的丈夫用木制胎心筒听胎心,胎心在120~160次/分为正常;一是数胎动。胎动计数是孕妇自我监护胎儿在宫内安危的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正常时胎动次数约每天30~40次,12小时胎动最低不能少于10次,据观察胎儿死亡前3~4天胎动次数在10次/12小时内以下,死亡前12小时胎动完全停止。胎动显着减少或停止是胎儿在子宫内重度窒息的信号。如果发现胎动减少或停止应上到医院;如听胎心正常,除外胎儿畸形,及时做剖腹产尚能抢救胎儿生命。自我监护的意义就在于此。

孕妇自备一些豆类,放在衣袋或小盒里。每胎动一次就取一粒豆放在另一个衣袋或另一个小盒里。每日早、中、晚各数胎动一次,每次一小时,数得胎动数3次相加乘4即为12小时胎动。如12小时胎动在30~40次,说明胎儿情况正常;少于30次,则连续数12小时胎动,在10次以下说明胎儿宫内窒息。

自我监护的方法容易掌握,只要认真去做,便能帮助孕妇很好地观察胎儿。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