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生子女的教育

出处:按学科分类—社会科学总论 科学普及出版社《人口与婚育知识手册》第235页(14372字)

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在国内外教育领域里已经引起人们的注目。独生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也日益引起各方面的重视。一些儿童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社会学家以及儿童保健等方面的有关专家,正积极开展研究。许多幼教、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工作者,也已做了不少调查研究和分析报告。对如何加强独生子女教育,提出了一些积极的看法和建议。

尽管国内外在独生子女教育问题上看法的角度不同,但一致认为家庭和社会在独生子女教育问题上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目前,我们对独生子女教育问题加以研究探讨,更是十分有益和必要的,因为它不仅关系着独生子女家庭的幸福,而且关系着我国的四化建设和民族的繁荣昌盛,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

(一)对独生子女的看法及其教育问题

有人认为,我国独生子女问题的出现,是实行计划生育以后产生的新问题。其实,任何国家,无论实行计划生育与否,都有相当数量的独生子女存在。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鼓励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这就使独生子女在数量上有所增多,特别是在城市。据统计,目前我国响应号召,终身只生育一个孩子的夫妇约占全国已婚育龄夫妇的16%。在农村约占10%弱。但是,与世界一些未实行计划生育的国家相比,独生子女率实际上还是很低的。目前,欧洲一些国家的家庭平均人口为3人。70年代初,法国为3.1人,英国2.9人,瑞典2.6人。在这些国家中,1至2口人的家庭约占家庭总数的50%。在联邦德国和芬兰,没有孩子的家庭和独生子女家庭约占总数的90%以上。而在亚非拉一些国家中,家庭人口在6人以上的占家庭总数的40%。我国第三次人口普查表明,1982年家庭平均人口为4.5人。可见,世界一些发达国家的独生子女率比我国高出很多,而且一直处于上升的趋势。瑞典早在1970年全国就有1/2的家庭只要一个孩子。美国在十几年前,独生子女已显着增多。据说,近几年新组成的家庭中多数也只要一个孩子,有的甚至根本不要孩子。西德、日本近年来独生子女家庭增多,法国更为突出。由此看来,独生子女的增多,将是整个世界的趋势。因此,独生子女所表现出的问题,也是世界性的问题。有独生子女的存在,就必然存在其教育问题。这正是引起当前世界儿童教育领域中共同关注的问题。在中国,独生子女有“小太阳”、“小皇帝”之名,在国外也有“小总统”的美称。尽管称谓不同,但独生子女身上所表现的和主客观所具有的优势和缺陷,在国内和国外都是同样存在的。问题在于如何正确引导和教育好独生子女而不在于他们的客观存在。这里,首先要解决人们如何看待独生子女并认真探讨其教育问题。

人们对独生子女的看法,往往多从他们的行为表现得出结论,认为独生儿童弱点多,缺点多,问题也多,属于特殊儿童。美国、日本、瑞典等国一些家庭,起初对独生子女也有同样看法,认为独生儿童孤僻、任性、自私、依赖性强、自我中心等。德国将独生子女称为“问题儿童”,我国有人称独生子女为“小太阳”、“小皇帝”。对此,一些着名的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提出,让“小皇帝”从“金銮宝座”上走下来。这一点提得好。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位置容易处理不当。父母的溺爱、放任养成孩子的任性和骄、娇二气,表现为不尊敬长辈,不爱惜东西,不团结友爱等。家长尝到了苦头,开始省悟之后,才想让“小皇帝”走下“金銮宝座”。但在实际生活中,这一点在最初往往难以引起家长的早期认识和注意。所以,重要的在于提示天下父母,从出生开始就不要把孩子放在“金銮宝座”上。这要比上了“宝座”再往下拉容易得多。

显然,把客观环境条件所形成的独生子女的特殊行为表现说成是他们本身的特定的问题,是不科学的。在美国,一些家庭最初对独生子女的看法也是片面的。他们往往脱离具体环境,撇开父母放弃教育义务等客观因素来判断独生子女的问题,于是就认为独生子女缺点多。其实,首先从认识上应当明确,独生子女本身也是普通儿童。具有任何普通儿童共有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特点。从心理现象研究其行为规律是比较科学的。因为心理现象实质是人的大脑皮层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它包含着人的最基本的认识过程。人在认识事物和客观环境过程中会产生出一定的意志和情绪。这些心理过程往往也正是形成个性的特征的过程。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对其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等不同的客观现实,自然会产生不同的认识和反应。因此,独生子女的行为表现、心理过程的发生和发展,是由其所处的特殊生活环境和教育等条件所决定的。父母和经常接近孩子的人的行为态度、教育方式是特别重要的,它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

国内外学者一致认为,独生子女的父母最大的通病就是溺爱无度。他们一味地宠爱,却认识不到自己的孩子目前处于怎样的发展状态,将来会朝什么方向发展。学者们也一致认为,家庭教育是独生子女教育的关键环节。在研究探讨不同类型的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时,有关专家还非常重视把独生子女同更广泛的家庭环境因素联系起来。德国内特尔医师在他专题撰写的《独生子女及其教育》一书中指出,独生子女教育中的问题,主要是家长的溺爱。解决的根本办法是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密切配合,二者缺一不可。

对独生子女所具有的优势,学者们也做了不少研究并提出看法。

数十年来,国外一些学者对独生子女进行研究,他们认为独生子女的智力优于非独生子女。美国一些专家从1960年起持续20年对40万名中学生的调查中发现,独生子女比有兄弟姐妹的子女更聪明,更富于创造性,也显得有教养,更成熟,对社会事业更敏感。80年代,美国有两位学者对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做了大量比较研究。其中一人对2000名儿童从5岁追踪到16岁;另一人对3200名高中生进行了调查。他们都发现,经智力及能力测验,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明显优越,或至少一样;独生子女到高中更注重学业,接近30岁时,受教育方面收获也大一些。也有人对智商作了比较研究,其结果是独生子女的智商均数为108,非独生子女的智商均数为103。前者高于后者。

但是,也有人得出另一种结论。美国得克萨斯大学托尼·福尔博的研究认为,独生子女与其他人没有什么很大不同。在对儿童、大学生和成年人进行的研究中发现,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不管是生活方式、学业造诣还是对待婚姻的态度及获得财富的能力都是一样的。

对独生子女的性格特点,国内外学者都有自己的看法和分析。日本学者中泽次郎和玲木芳正认为,独生子女的主要性格特征表现有以下几点:

(1)缺乏独立性,总想依赖他人,一旦无人照顾就会犹豫不决,束手无策。

(2)脱离不开以自我为中心,总不能很好地与其他小朋友团结协作。一不如意,就撒娇,生气,哭鼻子。

(3)为所欲为,对什么事都没有恒心,缺乏韧性。

(4)神经质,对人亲切,富于同情心,对周围环境敏感,易受感动。

(5)任性,不善于同别人比赛、竞争,想干多少就干多少,但比较稳重老实。

(6)嫉妒心强,对物质方面比较大方。但在精神方面,总想独占母亲的感情。一旦母亲对别的孩子表现热情,心里就恼火。

(7)不善于交往,畏首畏尾,在家是“英雄”,出外是“”。不善于和陌生人或小朋友玩。

(8)爱撒娇,情绪不稳定,常常感到寂寞。

(9)智力发达,知识丰富,说话早。

国内有关学者对独生子女的性格特征,也有如下的看法:

(1)独生子女自尊心、自信心均较强。

(2)任性,依赖性大。这与家庭教育和客观环境条件有直接关系。有人报导,在独生子女中有这一特征的仅占三分之一。有这一特征的独生子女,都是被父母奉若至宝,娇惯放纵,缺乏与更多的人交往。

(3)品质上多数不自私。也有人认为独生子女有自私心理。其实自私心理并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后天形成的。独生子女同样并不存在必然的自私心理。

(4)挑吃挑穿,多见于条件优裕的家庭。实践证明,如能从小就注意调理、教育,可使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否则,就是普通儿童也同样会出现这些缺点。有人统计,挑食的独生子女占60%,非独生子女占40%。

(5)据一些调查,约有50%的独生子女胆小,而非独生子女占27%。

儿童从小就有冒险的心理。一般在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总担心孩子出问题,这也不许动,那也不许摸,约束多于放手。使孩子缺乏活动和锻炼的机会,遇事表现为胆小怕事。

(6)缺乏独立性,生活自理能力差。这方面独生子女占33%,非独生子女占3%。

家长总是不让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使其缺少与事物接触和实践的机会。对于孩子能做的事情,也过多地限制和干涉,压抑了孩子追求、探索的心理,失去了意志锻炼和培养独立性的机会。幼小的年龄,对周围世界感到陌生、好奇而有趣,这吸引着他们想要知道人们究竟对外界的许多事物有怎样的认识和想象,判断和试探,并愿亲身实践。家长应结合其年龄和理解能力,引导、启发、示范,尽可能给儿童实践的机会。家长的包办代替,往往使孩子在生活能力和心理发展两个方面受到不良影响。有的孩子进了幼儿园,自己还不会穿衣、扣钮扣。有的家长总担心孩子累着,追到学校并代替孩子做值日。学校安排一些义务劳动,是为了培养孩子的集体主义思想和劳动观念,例如拔草,植树等,要让孩子亲手去干而不能包办代替,否则容易助长孩子的依赖性,不利于他们的成长,特别是不利于智力发展。

(7)以自我为中心,集体观念不强。

独生子女如不常参与集体活动,就会缺少与同龄人的交往,不易体验到同伴之间的友爱、互助、关心和尊重。如果和家长在一起,大人的言谈举止,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家长的过份娇惯,溺爱,事事妥协,久而久之,养成孩子撒娇、任性、高傲自大、好胜自信,缺乏互让、互助、团结友爱等不良习惯,形成了孩子的自我中心观念。如果在一开始就施以正确的教育,使之在优越的物质和经济环境中,懂得勤俭节约;自己在得到爱的满足时,也懂得爱别人;在生活上得到必要的照料而不依赖别人。家长要引导孩子积极向上而不是一味满足一些无理要求,那么孩子就会健康成长和发展。

一个孩子将来是否能有成就,不能单纯重视智力的发展,要以极大的精力注重品德的培育。国外有人对1000名较有“天才”的儿童进行了追踪研究。30年后,发现其中20%原来智力很高的人,成年后并没有成就。把他们与智力高、有成就的人相对照,发现他们之间的差别,不在于智力,而在于他们是否有坚强的性格,独立性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总之,对于独生子女以及非独生子女来说,家庭教育,尤其是父母的教育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家庭教育既是启蒙教育,又是成长发展的重要环节。中华民族自古就有一些警句和民间谚语,提示后人家庭教育的意义和经验。如“养不教,父之过”,“不可无教而有爱”,民间流传着“栽秧要趁早,教儿要趁小”,“庄稼不管难丰收,小儿不教栽跟头”,这些都说明了家庭教育和家庭早期教育的重要意义。

人要成才,始于孩提;合抱之木,生于毫未。人类生命的最初几年,是人生发展的基础时期。从婴幼儿到七八岁,在生理和心理发展中接受的客观影响,在大脑皮层要留下极深的兴奋灶。其智力发展的程度要比人们想象的高得多。这一时期,溺爱往往压抑了智力的发展。家长要想一想,你给了孩子什么,孩子得到了什么?这笔帐要仔细算一算。独生子女身上出现的问题,追其根源是不言而喻的。

(二)独生子女家庭及其特点

目前,我国独生子女已达3500万人。独生子女家庭,由于人口少,家庭结构简单,国家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并力求对独生子女及其家庭给予多方面的照顾和优待,这就使独生子女家庭具有许多特点。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独生子女在入托、入学、医疗保健、住房、就业等方面,往往能受到一定照顾。就家庭而论,独生子女家庭,在许多方面有着优越的条件。例如比多子女家庭经济负担轻,而且收入、支出相对稳定。非独生子女家庭,因其子女多寡,经济情况虽有差异,但比起独生子女家庭仍较差。江西上铙市1986年城市抽样调查表明,独生子女家庭平均月收入高达101元,平均每一就业者负担1.54人;而非独生子女家庭则负担1.86人。独生子女家庭人均月生活支出比一般家庭高出5.3%,其中食品支出高4.4%,穿着高2.4%,日用品高43.6%,而智力投资则高69.2%。此外,人均住房面积高18.2%。

独生子女的家庭一般规模小,构成单一,家庭和亲属关系简化,家庭矛盾少,较易适应社会现代化的发展,符合现代社会的要求;对改变传统的家庭观念和旧的生育观起积极作用。独生子女的家长对其子女的成长和发展,期望很高,抚育投资增加,有利于我国人口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劳动者素质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独生子女家庭也有消极的一面。对独生子女的教育存在着过度教育和放任无度现象;父母对子女的多种期望,有时也会带来一些社会问题,如不愿让子女远离身边以及与此类似的其他问题等。

独生子女家庭的一些特点,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独生子女家庭条件一般比较优越

经济条件比较好,有丰富多采的精神生活条件,又有较富裕的物质生活环境。这为独生子女的教育成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对儿童的身心发育和发展有了重要保证。据有关调查分析,以普通家庭而言,独生子女家庭人均生活水平比非独生子女家庭一般高出20~25元(有的高达60元),不包括国家每月发给的5元独生子女费在内。每对夫妇只抚育一个孩子,无论在物质生活或精神生活都肯投资。据《独生子女抚育费的增加及对家庭消费模式的影响》一文介绍,因父母普遍重视子女的教育,独生子女的抚育费有明显增加的趋势。目前,有的地方,抚育一个独生子女到16岁的抚育费,城市为6220元,非独生子女为4006元,农村分别为2204元和1966元。

家庭的优越经济条件,使独生子女的营养状况明显提高,这有利于我国人口身体素质的提高。

2.独生子女家庭肯于智力投资

独生子女的父母望子成才心切,十分重视智力投资。只要有利于孩子的智力开发,无论从物质上、时间上都愿竭尽全力给以保证。买图书、玩具,学音乐、绘画,听广播,看电视,不一而足,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希望把孩子培养成有用之人。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民中不少独生子女的父母,看到党的富民政策的好处,尝到了没有知识的苦头,决心少生孩子,集中精力发家致富,少生优生,培养好下一代。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民家庭重视起对孩子的智力投资。有一位专业户为自己上学不久的独生孩子订了许多报刊,说是为了让孩子开阔眼界。有意思的是,报刊中除大部分为科技类以外,还有一份法制报,他说:“孩子长大了,既要有能耐,又别犯法。”话虽简单,但说明一个问题,他既肯于智力投资,又抓早期教育。

3.独生子女享有充分的父爱和母爱

从某种意义上讲,爱是一种天然需要。对儿童来说,爱更是不可缺少的。在父母充分的爱抚下成长起来的儿童,一般来说,性格开朗,天真活泼,待人热情,身心发育良好。在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的爱自然全部倾注于孩子身上。从出生到整个成长过程中,父母的爱使儿童心理上得到健康发展。心理卫生学家指出,爱比维他命更重要。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中,据说存在一种新奇的“流行病”。年轻的父母贪图自己的玩乐,缺少对孩子的爱抚。儿童心理上缺少父母的爱而影响了健康发育,导致孩子身材发育矮小,称之为“感情剥夺性侏儒”。

美国人斯彼茨曾研究过孩子缺乏母爱的后果,十分强调父母对孩子的爱。因为这关系着儿童生理、心理和智力的健康发展。他指出,从婴儿出生几周起,到孩子尚不能自己照顾自己这个年龄范围内,如果得不到与其父母的皮肤接触爱抚的机会,小孩的独立活动与交往能力的发展均很缓慢。住进医院的孩子长时间见不到母亲,就会哭闹不安。离开了妈妈两个月的孩子,便会出现体重减轻,发育受到影响。见到母亲,在母亲的爱抚下,短时间内,上述不良现象便以惊人的速度消失并恢复正常。

父母的态度、表情、抚摸、拥抱和亲吻对孩子在心理上无疑是一种满足。当然非独生子女的父母也能做到这些,有的做得可能更好一些。有的独生子女父母在物质上给孩子多些,精神上给的少些,也完全可能。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孩子是由长一辈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抚育的。但总的来看,独生子女父母没有其他孩子分散精力,与孩子接触的机会多,可以充分满足孩子对爱的需要。父母的爱和信任对激发独生子女情感,开发智力,培育良好个性起着重要作用。这里值得提出的重要问题是,父母之爱不是溺爱,这是独生子女教育问题的关键。溺爱是独生子女弱点的根源。

4.独生子女的家长有较充裕的时间进行教育

据调查,独生子女的父母业余时间的支配发生了很大变化,愈来愈多地用于孩子的教育,特别是早期教育。这不仅是因为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家务劳动相对减少,物质条件相对优越,业余时间比较充裕,还因为许多独生子女的父母愈来愈认识到对孩子进行教育的重要意义。宁愿牺牲一部分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时间,也要集中精力把更多的时间用于孩子的教育上,尽力为其独生子女的教育动脑筋。现在,他们希望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想了解胎教知识的人愈来愈多。孩子未出生,就做好思想上和物质上的一切准备。这无疑是为孩子的教育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和物质的基础,余下则是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了。教育不足,不能充分发挥儿童的潜力;教育过度则同样可以压抑孩子自身素质的发展。

5.独生子女家庭普遍重视早期教育

现代教育科学十分强调对儿童的早期教育。从出生开始,不能错过时机。这样做是为了充分发挥儿童的潜在能力。在这方面,父母的作用往往是无可代替的。不少教育家都指出了早期教育重要意义。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说,幼小时期的一些印象,会在人的一生中留下痕迹。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从出生到6岁的教育,奠定了儿童的体力、道德、智力发展的基础。以后的教育效果如何,有赖于最初几年教育的正确性。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也认为,人的性格大都在人生最初几年内形成,而且形成的概念是很牢固的。大量的研究证明,小儿的大脑发育,从出生到两岁发育最快。人生最初4年中的智力发展,约相当于以后的13年。显然,这一阶段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应当谨慎、细致、不失时机地进行。

现阶段,在我国大部分独生子女的家庭里,父母都比较年轻,多数受过良好的教育,据统计,独生子女的父母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上者,占90%以上。作为儿童的启蒙教师,这对独生子女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他们普遍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但也有些年轻的父母并不十分明确自己的责任。为教育好下一代,要求年轻的父母们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以正确的言行和处世态度影响孩子,使他们健康成长。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向前发展。以科学技术发明为例,16世纪各种新发现、新发明只有26项,到20世纪前50年就有961项,而20世纪60至70年代短短的时期内,世界科学技术的新发现、新发明竟比过去2000年的总和还要多。人类的知识总量在急剧地增长着。怎样才能在人生的有限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呢?抓紧儿童的早期教育,是诸种可行办法之一。学前教育可以分担整个人生所能接受的知识量的一部分。不仅如此,良好的早期教育可以发掘大脑的智能潜力,对提高我国人口素质是有益的。可以说早期教育是当今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生中其他教育阶段所无法代替的。

6.独生子女的素质一般比较好

由于独生子女所具有的优越条件,在家庭消费中,独生子女在各个成长阶段的消费水平,多数都高于家庭中的其他成员。因此,我国城市、农村中独生子女的身体素质一般都比较好。据有的地区调查,独生子女的身高,80%以上超过同龄的非独生子女;体重90%以上超过同龄的非独生子女。从遗传学观点看,独生子女绝大多数都是头生子女。头生子女的身体素质,智力状况及某些先天的素质比后出生的子女优良。从优生学角度看,一般第一个孩子出生时,父母年轻,体力、精力都比较充沛。夫妻之间感情正处于最佳阶段,家庭和睦,矛盾少,经济状况较好,孕前及孕期保健好,为胎儿的先天素质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是独生或头生子女的得天独厚之处。

国外的研究资料也显示了这一特点。美国对独生子女问题的研究、观察比较早,据分析,美国《名人录》中所列名人,独生子女几乎占统治地位。美国的宇航员中,头生和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独生子女在大学和专门技术部门工作的也比较多。美国精神健康研究所曾得出结论,认为头生子女一般都有成就,独生子女更为出色。

(三)独生儿童的心理特点及其教育问题

独生子女心理上的特点或缺陷与环境条件、家庭和社会教育有直接关系。中国科学院副研究员万传文同志在论及此问题时认为,独生子女性格上的特点的形成,可能都是由于教育(包括家庭和社会教育两个方面)的结果。也就是说教育在儿童个性品质的发展上起着主导作用。独生儿童生活在和非独生儿童不大一样的家庭环境里,他们没有其他兄弟姐妹,在家中很容易成为大人关注的中心。这本来是一个有利因素,但是过多的生活照顾及保护,不但对孩子身体发育不利,更重要的是对孩子道德品质的培养不利。这里的关键,仍然是如何教育的问题。

提一下爱迪生童年成长的故事也许可以说明一些问题。伟大的发明家托斯·爱迪生一生中有过1300多种发明,如电报机、留声机、放映机、电气铁道、X光透视镜等。但他的聪敏过人的潜力却并未被发现。他提出为什么二加二等于四,老师认为他是个愚笨的孩子。为了弄清楚火为什么会点燃,燃烧时为什么会出现红点,他竟将仓库里的干草堆点着,结果酿成火灾。他的许多举动被认为是愚蠢的,是个傻瓜,终于在他入学三个月后的一天被迫退学。当过教师的母亲,发现自己的孩子并不是傻,而是对待事物的那种锲而不舍的求知精神。她认定了正确引导和教育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她对孩子不溺爱,也不放任自流。给他买了各种图书,教给他科学知识,但从不强填硬灌。针对他富于幻想的特点,启迪他的心灵,终于使他成了伟大的发明家。

1.独生子女也是普通儿童

值得再次强调的是,独生儿童也是普通儿童。日本一些学者认为,独生子女并不特殊。因为他在家中既是老大,又是老小。他具有的弱点,其他孩子也可以有。在家中,“老疙瘩”总是最受宠爱的,独生儿的缺点更接近非独生子女家庭中“老疙瘩”的某些缺点。因此可以说,性格有缺陷的孩子,90%的原因在于教育,尤其是家长的教育。对独生子女的教育,关键是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以及个体差异来进行。因为独生子女的一些性格特征,并非所有独生子女都必然有。只能说在一些问题方面带有一定的普遍性而已。

2.家庭环境在独生子女教育中的影响

家庭教育在独生子女的教育过程中是个十分关键的环节。家长的人生态度、思想文化素养、道德水准、性格脾气、家庭的和睦、教育孩子的方式以及与孩子接触时间的长短等,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变化,也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此外,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也对儿童的发展成长有着重大的影响。教育的效果与父母的思想水平和教育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对年轻的独生子女父母来说,这一点更值得重视。要教育好孩子,必须学一点教育学、儿童心理学等有关知识,以便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有针对性的教育。我国部分地区的计划生育系统和妇联举办了一些“父母须知”、“三优教育”等短期培训的家长学校。虽尚未在全国普及,但其发展趋势是可喜的。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在国内外都有人做过考察和分析。根据父母的文化素质、思想水平等客观条件的不同,在教育方式上也有着不同类型。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溺爱型 家庭成员对孩子在物质上给予最大限度的满足,为之创造舒适的环境。要什么给什么,使孩子成为家庭的中心人物,重点保护对象。祖辈们以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为最终意愿,父母以顺从孩子的一切要求为职责。使孩子形成任性、依赖、自私、优越感等不健康的心理状态。

(2)放任型 对孩子的行为表现好坏、缺点、优点等不管不问,放任自流,怕委曲了孩子。对好的表现,鼓励肯定不多;语言不美、行为不端,也不引导纠正,甚至对孩子的错误行为也一笑了之,导致孩子的幼小心灵在成长中埋下了危险的种子,成为不明是非、感情用事、为所欲为、无法无天等不良行为表现的根源。

上述两种类型的家庭教育将会给社会和家庭带来许多问题。上海市黄浦区工读学校1983年曾对该校104名工读生的家庭教育情况,作了调查分析。其中受父母溺爱或放任不管的学生占47%;父母作风不正派的占17%;父母教育方法粗暴、有打骂行为的占11%;有父无母或有母无父的占18%;父母教育口径不一致的占7%。从这些数字上可以看到,家庭环境和教育方式所产生的影响。家庭教育上的缺陷,带来了儿童思想、性格、品德上的缺陷。家长自身的素养,父母在教育上的失职,将给孩子带来终生的影响。

(3)严格型 多以管束、控制的方式进行教育。这部分家长,缺乏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知识,不观察自己孩子的心理变化,不顾孩子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往往以威吓、打骂等简单粗暴的手段使孩子就范。认为棒下能成才,平时把孩子的活动限制在一定范围,处处限制孩子的一言一行。这类教育方式往往使孩子的身心发展受到压抑,智力潜力的发挥也受到影响,在性格上形成一些弱点,如孤僻、呆板、内向等。

(4)矛盾型 指家长们的教育口径不一致,方法不协调,往往把矛盾暴露在孩子面前。对幼儿园、学校、社会的不同教育,采取不同步、不协调的做法,使孩子无所适从。小小的心灵也对成人进行分析、判断,按照对自己有利的去做。为了应付各方,难免要说谎,对孩子的成长不利。

(5)民主型 这类家庭的成员一般具有民主作风。家庭气氛和谐,家庭成员相处和睦。家长能够以身作则,言行一致,注重诱导启发。注意孩子的心理状态,不挫伤孩子的自尊心,以引导说理的方式进行教育。对孩子不溺爱、不放任、不限制过严。这样的家庭教育,多数能使孩子的发展正常而较全面,是我们应当提倡的家庭教育方式。

当然,教育是门科学,为更好地开展家庭教育,使其效果更好,家长们仍然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水平,注意发现孩子的特点及发展规律,使孩子的潜在能力得以充分发挥。

(四)独生子女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1.重视早期的品德教育

作为家长,要明确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培养、造就对祖国、对社会有用的人,全面发展的人。因此,在早期教育方面,不仅要抓好智育,而且要抓好德育。我国的人口政策是“控制人口的数量,提高人口的素质”。对于人口素质的含义,在我国是以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三者构成完整的统一体作为人口总体质量的概念,来衡量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水平。这是适合我国国情的,也是十分科学的。思想道德素质是人口素质总体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现实生活中,不少智育良好的人,却没有什么成就,这除了个别的社会原因之外,主要的是与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关。儿童的早期教育应重视这个问题。

当前,家长们初步认识到早期教育对开发儿童智力的重要意义,这是可喜的,十分有利于提高我国人口的文化科学素质。但是,却有不少的家长们在望子成才的同时,忽视了对儿童的早期品德教育,也是应当克服的。幼儿时期正是个性形成的重要阶段,是可塑性最强的时期,国外有的学者认为,孩子在6岁前基本性格已经形成。形成的基本性格,完全可能维持终生。这说明早期开展品德教育的有利因素和重要意义。错过时机,或听任孩子接受不良影响,以后纠正起来将会十分困难。对独生儿童更应注意针对他们心理上的一些特点进行培养教育。

要从小进行理想、道德和情操的教育。培养孩子热爱祖国和人民,热爱党和社会主义。在生活上使他们热爱集体,热爱劳动,懂得勤俭节约,爱护公物,尊敬长辈,诚实、礼让,具有正义感,具有坚韧不拔的性格。

2.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

独生子女有依赖心理的较为多见,这与独生子女的家庭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家长放手让孩子自行活动,让孩子接触更多的小朋友,让孩子做自己乐于做、应该做而又能做的各种事,那么在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就会逐步积累起处理生活中各种问题的经验,锻炼出克服困难的本领和毅力。自信心加强了,依赖心也就无由产生。随着生活的实践,自信心的增强还有利于培养孩子积极进取的精神。

对于想独自行动的孩子,家长们应当尊重和支持孩子的热情,不要老是担心孩子会失败,或者做得不好。只要在孩子行动时,指出应当注意的事项,教给孩子能够自由行动的应当遵守的基本社会道德准则就可以了。例如不损坏公物,尊重别人等等。这样既培育了孩子的自立能力,又进行了品德教育,对学前儿童是尤为重要的。

3.培养独生子女适应社会的能力

独生子女在家庭里没有兄弟姐妹,没有同龄人,周围都是大人。家长们期望的与孩子感兴趣和能够接受的往往有距离。过多的灌输反而增加孩子精神上的负担,容易导致心理上的缺陷。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已不满足于和大人在一起,而是希望与小伙伴交往。在这个时候,父母应及时创造条件,让孩子走出家庭,进入同龄人的天地,体验人与人的关系,体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要孩子在社会中经受锻炼,增长能力,逐步懂得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个人在集体中的位置,逐步摆脱自我中心的心理状态。前述的若干缺点,如任性、不合群等就可以避免和纠正。在家庭这个单一的环境中这是无法办到的,这是培养独生子女适应社会的能力的关键。

孩子适应社会的能力,也要通过父母的教育和培养。既不能放任不管,也不能处处限制,而是要跟在孩子后面,保持一定距离。这就是说,要随时予以观察和必要的指导帮助。

4.不可过度教育

人的整个一生都伴随着学习。所以要强调孩子的学前教育和早期教育,是因为这个时期的教育在于能充分发挥儿童的潜在智力,这对以后的发展有重要意义;但是并不能决定以后的发展。独生子女的父母望子成才心切,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对整个教育过程要有正确的认识。不可操之过急,要了解孩子的成长发育进程,智力和心理的发展变化情况,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施以相适应的教育。如果不考虑孩子的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承受能力,不顾孩子的主观能动性,采取大量灌输式的教育,必会给孩子增加精神上的负担,压抑了孩子自身素质的发展,也达不到教育的目的。这样的教育带有很大的盲目性,是不可取的。例如,有的家长一心想让孩子成为钢琴家,强要孩子坐下来长时间地练习弹琴,久之,使孩子产生了“恐琴症”。学音乐、弹钢琴本来可以陶冶儿童的情操,这样的教育法反而扼杀了孩子对音乐的新鲜感,抑制了儿童的求知欲。报纸上已不止一次地报导过,由于过度教育而酿成的悲剧。独生子女的父母们应当引以为戒。

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恰当的做法是尽量让孩子自然发展,一旦发现孩子有了某些智慧的萌芽时,要不失时机地加以启发和引导,为孩子的教育创造良好条件。

独生儿童和普通儿童的教育同样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个方面。它们是互相联系的,但是又有区别。总的来说,对独生儿童的教育主要只是针对独生儿童所常有的心理和性格特点而进行的。因此,家庭教育在对独生儿童的教育中,更为关键。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