鲻、梭鱼的生活习性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科学普及出版社《淡水养实用技术手册》第340页(1922字)

鲻、梭鱼属鲻科鱼类,是世界上广泛分布的广盐性鱼类,据记载,鲻科鱼类有281种,在我国沿海有20多种,其中鲻、梭鱼是目前海淡水增养殖的主要品种;它们食物链短,对饵料要求不高,主要以底栖藻类和有机碎屑为食,并且生长快,肉质好。便于饲养,特别是达到成熟的卵巢营养极丰富,是今后出口的主要商品之一。所以,发展鲻、梭鱼的养殖生产,具有广阔的前景。

(1)形态特征

①鲻鱼 鲻鱼在我国沿海都有分布,但以长江以南为多(有南鲻北梭之称)。即南海、东海较多。地方名称有白眼、泡头、乌鲻、乌头鲻、黑鲻、洋乌鲻、鲻鱼、斋鱼(广东、广西称)等。

鲻鱼体粗壮,头钝圆短扁且较大,口下位,体前部平扁,后部侧扁,眼中大,脂眼睑发达,眼呈白色,上下颌牙细小且呈绒毛状,鳃耙细密。体被弱栉鳞,胸鳍基部有腋鳞,无侧线。尾鳍较大叉形;背部苍黑色,体侧下部和腹部白色,体侧上半部有七条黑色条纹,鳞呈浅灰色,胸鳍基部有黑斑点并呈蓝色。

②梭鱼 梭鱼在我国沿海皆有分布,其中以长江以北为多,即黄海、渤海、东海北面多。地方名有叫肉棍子、红眼鱼、赤眼梭、红眼鲻、潮鲻、斋鱼、鲻等。

梭鱼体形很象鲻鱼,但较细长,头短较宽像蛇形。眼较小、脂眼睑不发达、眼虹彩呈红黄色,胸鳍基部无腋鳞、尾鳍后缘微凹叉小,背部青黑色,两侧浅黄色、腹部白色、胸鳍淡黄色,体侧上方鳞片有黑色条纹。

(2)生活习性及对环境的适应 鲻、梭鱼是近岸浅海栖息的半洄游性鱼类(在海水中产卵、越冬,在河口、海湾半咸水及淡水中肥育),适盐性强,能生活在高盐度(30-80‰)的海水中,又能生活在0.5‰左右的纯淡水中;适温性也强,能生活在水温0-35℃的水域中,最适生长温度为12-25℃;鲻鱼下限水温为4℃左右,梭鱼为0℃左右;对水中溶氧状况能忍受0.4毫克/升的低氧条件。对水中pH值的适应范围为6.8-9.5,最适生长pH值为7.3-9.0左右。并能生活在213.8毫克/升的硬水中。

(3)食性 鲻、梭鱼摄食方式在仔稚鱼阶段以吞食和滤食方式进行,幼鱼食性转变后(2.5-3.5厘米左右)逐渐过渡到以锐利的口缘铲食泥沙上的固着藻类及有机碎屑及小型动物。

鲻、梭鱼食性:在天然海水中以底栖藻类和泥沙为主,也食浮游动物及小型贝类等;在人工饲养条件下亦吃麦麸、米糠、饼类等,在与对虾、淡水鱼类混养时,能吃掉水中的浮游生物和有机碎屑、腐植质等。经过试验,在对虾池中,有35个种属的浮游生物,而被鲻、梭鱼吃去的有27个种属,这对充分利用饵料,保持水体良好环境起到了积极意义。

鲻、梭鱼的胃似禽鸟砂囊(肌胃),有助于被磨碎,成鱼的肠长为体长的5-10倍,是标准的植物食性肠。

(4)年龄与生长

①鲻鱼 生活在低盐度及咸淡水中的鲻鱼比生活在海水中的要生长得快,成熟年龄后的雌鱼比雄鱼生长慢,但达到成熟年龄的雌鱼比雄鱼个体大。

鲻鱼体长一般为250-500毫米,大的达800多毫米,体重达4-4.5公斤,也曾有报导体重达914毫米,体重5-10公斤。

在天然海区中,初孵仔鱼全长达2.4毫米,春天到达沿岸的稚鱼幼鱼为20-30毫米,当年可达200毫米左右,体重250-400克左右,2龄约为320毫米,体重750克左右;生活在低盐度及淡水中,当年可达250毫米,体重达400-600克左右。

②梭鱼 与鲻鱼有些相似,即生长在低盐度及咸淡水中的比海水中快。在港养及海水中的梭鱼,一般当年可达50-200克,体长100-150毫米;2龄一般可达400-600克,体长200毫米-250毫米。在淡水及低盐度中,当年可达250-350克,体长200毫米左右;2龄体重可达500-1000克,体长250-380毫米。

鲻、梭鱼生长特征:当年鲻鱼比梭鱼快,二年梭鱼比二年鲻鱼生长快。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