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反瓜分的起义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浙江人民出版社《世界史手册》第45页(1454字)
19世纪70年代始,欧美资本主义各国向帝国主义过渡。垄断殖民地就日益成为他们的“生命线”,于是出现瓜分非洲“热”。1876年欧洲列强在非洲的殖民地占非洲面积的1/10。1884年柏林瓜分非洲会议后,占地进入高潮,1900年时已占非洲面积的9/10,1912年时基本瓜分完毕。其中英国占领800多万平方公里,法国占领1000多万平方公里。列强在非洲实行极为野蛮的殖民统治,骇人听闻的经济掠夺,不仅破坏了非洲民族国家的形成,而且威胁着非洲人民的生存。这就激起非洲广泛而持续的起义。
由于非洲各国处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起义的组织形式也各具类型,斗争发展也显着不平衡。由全国性民族主义组织或资产阶级政党领导的,主要在北非,如埃及;由封建国家或封建主领导的,具有国家规模的,如埃塞俄比亚;大多数地区都由初具国家雏形的部落大联盟或部落酋长领导的,如阿尔及利亚、苏丹等。
19世纪30-40年代,阿尔及利亚掀起第一次抗法高潮,其中阿布德尔·喀德尔领导的斗争坚持15年之久(1832-1847);70年代掀起第二次抗法高潮:由毛克拉尼兄弟领导的卡比利亚山区武装起义,参加起义的达88万人众,口号是“把法国人赶出阿尔及利亚!”一次大战后,民族运动领导权转到民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手中,反殖斗争进入新阶段。
19世纪下半叶埃及阿拉比领导的反英、法殖民者的斗争具有典型意义。1879年阿拉比创立以埃及军官和知识分子为主体的“祖国党”,宣传“埃及是埃及人的埃及。”1882年阿拉比任陆军部长,确立内阁向议会负责的立宪原则,提升大批埃及人任军官。7月10日英军炮击亚力山大,悍然入侵埃及。阿拉比坚持抗战,摆脱投降派,筑起泰勒·凯比尔防线。由于轻信英国“诺言”,加上敌我力量悬殊,9月15日开罗沦陷,阿拉比被流放锡兰(今斯里兰卡)。
埃及运动直接影响苏丹。1881年8月爆发马赫迪起义。穆罕默德·阿赫默德(史书上称他为马赫迪,阿拉伯语意为“救世主”)在其革命文告中宣布要建立一个“普遍平等、处处公正的美好社会”。1882年队伍达15万人。1885年占首都喀土穆,击毙英国总督戈登,建立以恩图曼为新首都的马赫迪国家。
埃塞俄比亚的抗意战争(1895-1896),是非洲人民反瓜分斗争中唯一胜利的战争。1889年梅奈利克二世即位后,大力加强军事力量,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这年5月,意大利借口意埃《乌查利条约》强行宣布对埃实行“保护”,遭拒绝。1895年发动侵略战争。一支11万人的埃军击败意军;1896年3月1日的阿杜瓦决战,埃军再胜。意大利被迫于10月签署《亚的斯亚贝巴和约》,承认埃塞俄比亚完全独立。
在此期间,尚有西非贝金汉领导的达荷美人民的反法起义(1889-1894);东非布什里领导的阿拉伯人和班图人联合抗德起义(1888)和着名的马及·马及反德起义(1905);“非洲之角”索马里穆罕默德·阿卜杜拉·哈桑领导的抗英起义(1901-1902);西南非洲班图族的赫勒罗人和霍屯督人的反德起义(1904-1907)等。起义打击了殖民者,增强非洲人民的民族意识,成为世界反帝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