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禽病手册

禽流行性感冒

书籍:禽病手册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禽病手册》第209页(9277字)

禽流行性感冒(Avian Influenza,AI),简称禽流感,是由A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Virus Type A)引起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禽流感病毒血清型众多,其中有些血清可引起禽类(家禽和野禽)的一种急性、全身败血性、高度致死性的烈性传染病,又称真性瘟或欧洲鸡瘟。

根据A型流感病毒囊膜表面的血凝素(Hemagglutinin,HA)和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NA)的抗原性差异(每一毒株各含一种HA和NA抗原,HA和NA是诱导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的主要抗原,特别是HA与病毒的致病性及亚型的抗原特异性有关),迄今为止,可将HA分为16个亚型(H1~H16),NA分为10个亚型(N1~N10),型间无交叉保护力。高致病性AI多由H5和H7引起。

A型流感病毒容易发生抗原漂移(Antigenic drift)和抗原转移(Antigenic shift)等形式的遗传变异,使其抗原性和致病性发生变异,其中以HA变异率最高,H和N两种抗原可单独也可两个同时发生变异。A型流感病毒基因组由8个单独单股负链RNA片段组成,在病毒增殖过程中容易发生基因重组,使病毒的抗原性和致病性发生变异。当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病毒粒子同时感染一个宿主细胞时,在病毒增殖过程中,不同毒株的8个基因片段可随机重新组合(抗原转移),导致新血清型的产生。

根据A型流感病毒各亚型毒株对禽类的致病力不同,将禽流感病毒分为高致病性病毒株(Highly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HPAI)、低致病性病毒株和不致病病毒株。按OIE推荐的国际公认的下列5条标准鉴定分离毒株是否为高致病性毒株:

1.将无菌有感染性的鸡胚尿囊液1∶10稀释后,静脉或肌肉注射8只4~8周龄易感鸡,每只0.2毫升,接种后10天内死亡率≥75%,可认定为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

2.分离物符合上述标准后,其他鸡群可依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相同亚型血凝素抗体测定来确定是否感染高致病性毒株。

3.如果致病力试验中,致死率不足75%或血凝素为H5和H7亚型的病毒,需要进一步试验和验证。

4.如果分离的禽流感病毒只能致死8只接种鸡中的1~5只,但能在无胰蛋白酶细胞培养物(CEF细胞)上生长,并能产生细胞病变(CPE)或形成蚀斑,则必须先测定其HA相关多肽的氨基酸序列后,才能宣布该分离物是否为高致病性毒株。

5.对所有低致病性的H5、H7毒株,血凝素切割位点的氨基酸序列与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一致。各型毒株所引起鸡群的症状和病变复杂,差异较大。

本病呈世界性分布,感染谱广,高致病性毒株的暴发流行,对养禽业将是毁灭性打击,可造成极为惨重的损失,养禽生产中重视和加强本病的诊断检疫和防治及疫情预测预报工作至关重要。国际兽疫局(OIE)已将本病列为A类传染病。

一、诊检要点

(一)临床症状

潜伏期一般为24小时至几天。根据禽的年龄和种类以及环境因素,即使是高致病性毒株流行也有不同表现形式,从不表现临床症状或症状不明显的突然死亡到具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一般可见呼吸道、消化道、生殖系统和神经系统异常。病禽出现精神沉郁、消瘦、咳嗽、打喷嚏、啰音、张口呼吸、大量流泪、鼻窦炎、头部肿胀、无羽毛处的皮肤发绀以及腹泻等,腿部鳞片发红或发紫,刮去鳞片后下层出血。H7N7强毒株流行时,死亡率为10%~90%不等,临床症状表现为精神沉郁、眶下窦水肿、肿头、鸡冠发绀和呼吸道症状,类似传染性鼻炎的表现,但药物治疗无效;种鸡产蛋量降低10%~90%,甚至停产。病鸡肉髯水肿、眼睑水肿、鼻腔和副鼻窦黏液增多并混有血液等现象。

H9亚型毒株流行时,在鸡群中的主要表现为鸡冠发绀、部分病鸡头部肿胀、鼻窦肿胀、流鼻液;呼吸困难,轻者张口呼吸,重者伸颈张口并突发出叫声;眼睑肿胀、眼结膜发炎、流泪,偶尔拉稀、粪便呈水样。产蛋鸡除有上述部分症状外,产蛋量突然下降、降幅为10%~60%不等,持续时间为1~2周,然后逐步回升,经过3~5周产蛋量才逐渐接近正常水平,有时恢复到正常水平很难。但除继发感染外,病鸡极少死亡。肉鸡发病时,呼吸道有蛙鸣声,拉稀,有平缓性死亡(无死亡高峰),并发大肠杆菌和败血支原体病时,死亡率升高。

(二)病理剖检

低毒力株主要侵害泌尿生殖道;卵巢退化、出血,输卵管炎,肾肿大,肾小管坏死。轻型病例常不见明显病理变化。多数可见鼻窦黏膜出现卡他性、纤维素性、黏液脓性或干酪性炎症,有时还可发现气管黏膜水肿、浆液或黏液性渗出物增多,气囊增厚,纤维素性或卡他性肠炎,卵黄性腹膜炎,产蛋鸡的输卵管水肿,脓性渗出物增多。腺胃乳头有轻微出血,常伴有大量脓样分泌物。当继发感染时,病变性质和程度则与感染的病原体有关。

高致病性的禽流感病毒感染时,有时不表现任何肉眼可见的病理变化而突然死亡;但在多数情况下,病禽出现鼻窦肿胀、头部水肿,肉髯、鸡冠和腿部发绀、充血或出血。主要变化是鸡冠和肉髯极度肿胀、眶周水肿,出现发绀、淤斑或坏死;腿部(脚趾)淤斑性变色;全身各处黏膜和浆膜小点出血,十二指肠、心外膜出血。腺胃与肌胃连接处的乳头及黏膜出血尤为严重;胰腺有淡黄色的斑点和暗红色区域;但有些病鸡的大体病变只限于脱水。其他禽类或地区暴发高致病性的禽流感,有时还会表现为全身各处的淋巴组织以及肝、脾、肾和肺等的坏死。蛋鸡多见坠卵性腹膜炎。肉鸡见心包炎、气囊炎、腹膜炎和肝周炎,多为继发大肠杆菌病所致。

组织学变化主要是水肿、充血、出血和血管周围淋巴增生性管套现象明显,主要病变部位为心肌、脾、肺、脑和肉髯等,肝、脾、肾和胰腺等还常常出现灰黄色坏死性病灶及非化脓性脑炎。

(三)流行特点

禽流感病毒能够感染多种家禽和野禽,如鸭、鹅、鹌鹑、珍珠鸡、雉、鹧鸪、麻雀和海鸟等,临床上出现或不出现明显的症状。家禽中以火鸡发病最为常见,鸡发病时常常为低毒力毒株所引起,偶尔有高致病性H5或H7亚型毒株的流行。A型流感病毒也可感染人、等。

本病传染源复杂,家禽的感染来源包括其他感染的家禽、野生鸟类特别是迁徙的水禽和候鸟以及其他动物等,野生禽类体内可以长期携带病毒而成为流感病毒不同亚型毒株循环的贮藏宿主。候鸟、野鸟进出口,国际交往的观赏鸟常可携带和传播本病毒,是本病毒的来源之一。这些动物通过呼吸道、眼结膜和粪便排出病毒,以气溶胶和污染的饲料、饮水、设备、笼具、工具、交通工具、昆虫以及人员等间接接触传播病毒。虽然该病为水平传播方式,但在发病时蛋鸡所产蛋的内部和蛋壳表面均带有流感病毒。

在禽流感的流行病学上,低毒力的H5和H7亚型毒株的流行也决不可忽视。从高致病性禽流感流行的历史来看,许多国家如美国、墨西哥、澳大利亚和我国的香港地区在鸡群出现高死亡率和大面积流行之前,都曾分离鉴定出H5或H7亚型的低致病力毒株。随着病毒的不断扩散和对宿主适应性的增强,病毒的毒力可通过未知的机制发生改变而对禽类的致病力增强。因此,当鸡群中出现这两种亚型毒株的暴发时,应及时采取果断的控制措施。

H9N2毒株在禽类中分布非常广泛,家禽中鸡、鸭、鹅、鹌鹑、鸽和鸵鸟等体内都曾分离过。H9N2毒株对禽类的致病性比H5N1要低,但它感染的禽种广、流行面积大,且隐性感染率很高。

禽流感病毒的传染性强,变异快、血清亚型多,各亚型之间的交叉保护作用不强等特点,给禽流感的免疫防治带来了很大麻烦。因此,世界各国对该病都非常重视,常常在发病的初期进行免疫。

(四)实验室检查

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对禽流感只能作为初步的诊断,因为该病在临床上的表现复杂而且缺乏特征性。因此确切诊断有赖于实验室的病毒分离和鉴定及血清学试验。

1.病毒分离和鉴定 由于病毒通常在呼吸道和肠道复制,所以常取活禽或死禽的气管、肺和泄殖腔黏膜及其分泌物来分离病毒。致病力高的毒株常常造成全身感染,此时每一器官和组织都可用于分离病毒。活禽分离病毒时,可用棉拭子从感染初期或发病急性期(后期因已形成抗体不易分离病毒)气管和泄殖腔深部拭取分泌物以收集病料(泄殖腔拭子的病毒分离率高于呼吸道拭子),然后放入含高浓度抗生素的无菌生理盐水(1~2毫升)、25%~50%甘油盐水、肉汤或每毫升含1000单位青霉素和10毫克链霉素的细胞维持液中,送有关实验室。病死禽的病变器官或组织收集后可放入灭菌的试管或塑料袋中送检。

用于病毒分离的上述样品采集后可储存于4℃,但需要在48小时内进行病毒分离;如果要将样品长期存放,需要在-70℃低温冰柜中储存(-20℃冷冻保存时间不长)。

待检样品需经研磨,用生理盐水、PBS或肉汤制成5%~10%悬液,加抗生素抑菌,如系拭子病料,则将拭子浸入溶液中,然后弃去拭子,以2000~3000转/分离心30分钟,收集上清液。经尿囊腔接种9~10日龄鸡胚,每一鸡胚接种约0.1~0.2毫升。为了提高病毒的分离率,可在同一鸡胚上同时进行尿囊腔接种和膜腔接种。37℃孵育48~72小时后取出鸡胚置冰箱内冻死,然后收获鸡胚尿囊液并观察鸡胚胎的病变。用尿囊液作红细胞凝集活性检验病毒的存在与否。一般说来,初次接种就可分离到病毒,血凝检测阳性;但有时出现HA阴性,需要收集初次接种鸡胚的尿囊膜和绒毛尿囊膜按以上步骤进行2~3次盲传,最后以HA确定有无病毒存在。

病毒的鉴定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鸡红细胞凝集试验(常量或微量法)检测鸡胚尿囊液中血凝活性。

(2)将血凝阳性的尿囊液用新城疫病毒和其他副黏病毒的抗血清作HI试验排除副黏病毒的存在。

(3)只有排除新城疫后才能进一步用流感阳性血清作双向免疫扩散试验或单放射溶血试验检测NP(Nucleoprotein)抗原,以确定有无A型流感病毒。

(4)如果确定为A型流感病毒,则需要确定病毒表面抗原的亚型。即首先准备一组抗16种不同血凝素的单因子抗血清通过血凝抑制试验鉴定HA的型别;再用抗10种已知神经氨酸酶的抗血清通过神经氨酸酶抑制试验鉴定NA的型别。也可用直接抗H或N亚型的高特异性抗血清(用非特异反应最弱的动物,如山羊制备),再用抗一组完整流感病毒颗粒的多克隆抗血清。

(5)如果需要鉴定禽流感病毒的致病力高低,可用本病病原学中介绍的方法和步骤进行。

2.血清学试验 血清学检测技术可用来证实特异性抗体的存在,这种抗体最早在感染后的7~10天即可被检测出来。常用的血清学技术包括:HI试验检测抗HA的抗体;双向免疫扩散检测NP的抗体;病毒中和试验;补体结合试验;神经氨酸酶抑制试验;单放射溶血试验和近来应用较多的ELISA方法检测禽流感病毒抗体等。在血清学监测中常常检测NP抗原的抗体,因为NP抗原是所有A型流感病毒共有的交叉反应抗原。

在血清学试验中应注意不同禽种对流感病毒免疫应答的差异,如抗NP抗体在火鸡和雉中滴度较高,但在感染的鸭体内却往往检测不到等。另外,鸭同其他禽类一样也可产生抗体,但却不能用完整的病毒进行常规HI试验检测出来。

血清学技术对以往无禽流感流行的家禽来说,检测到抗NP、HA或NA的抗体便可认为是禽群新近感染的指征。对已经有该病流行的地区,要确定禽群的病态是否为禽流感病毒所致则需要采集急性期病禽群和康复期病禽群的血清进行比较和分析。其中,急性期病禽群的血清应在发病后尽快采集,而康复期病禽群的血清应在发病后14~28天采集。用这种急性期和康复期血清来比较发病前后的抗体水平,如果康复期血清中的抗体水平比急性期升高4倍,则证明该禽群已被感染。

(1)琼脂免疫扩散试验:用免疫扩散试验检测本病是OIE推荐的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试验中所用的NP抗原是所有A型流感病毒均有的抗原性相似的核衣壳和基质NP(Nucleoprotein)抗原,即NP抗原是所有A型流感病毒共有的交叉反应抗原,可用免疫扩散试验检测本病毒存在与否,若试验阳性,可作为鸡群感染本病的证据。

NP抗原制备方法:

①禽流感病毒感染尿囊液以超速离心或酸性沉淀法浓缩病毒。取含毒尿囊液,用1000摩/米3HCl调pH为4.0,将混合物置冰浴内放置1小时,1000转/分于4℃离心10分钟,取沉淀物悬浮于甘氨-肌氨酸缓冲液中(含1%十二烷酰肌氨酸缓冲液,用500摩/米3甘氨酸调pH至9.0),沉淀物中含有核衣壳和基质多肽。

②将本病感染10日龄鸡胚绒毛尿囊膜(富含本病毒核衣壳)匀浆,冻融3次,1000转/分离心10分钟,取上清液加0.1%福尔马林或1%β-丙内酯灭活,离心,取上清液即为抗原。

试验用1%琼脂糖或纯化琼脂及含8%NaCl的100摩/米3磷酸缓冲液(PBS,pH7.2)制备琼脂平皿或玻板(凝胶厚2~3毫米),打孔(孔径5毫米,孔距2~5毫米),点样,24~48小时后观察结果。

(2)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按常规进行。

3.其他诊断方法 可用免疫荧光技术和抗原捕捉ELISA方法从动物样品中直接检测流感病毒或病毒蛋白的存在。如用荧光抗体试验对组织样品中禽流感病毒的快速检测;用抗原捕捉ELISA同时处理多量样品来确定病毒抗原的存在等。这两种方法都可以用于流感病毒感染的直接定性。

二、防治

(一)治疗

目前尚无特异治疗法,流行期不宜治疗,以免使疫情扩大。

对低致病力禽流感病毒的感染可试用盐酸金刚烷胺(Amantadine hydrochloride)和盐酸金刚乙胺(Rimantadine hydrochloride)治疗。但应注意该两种药物虽能使发病禽群死亡率降低,却不能阻止病鸡排出病毒;流感病毒对金刚烷胺能迅速产生抗药性。此外,药物治疗后病禽的血清、肌肉和肝脏中常常存在金刚烷胺的残留,因此该药物不准应用于食用禽类。而利巴韦林使用更为广泛。

低致病力禽流感暴发时,常用其他辅助性治疗以减轻呼吸困难等症状;应用抗生素治疗以减轻支原体和细菌等并发和继发感染所造成的影响。

(二)预防

根据世界各地防治本病的经验,采用疫苗预防和药物治疗都不是防治流感的根本方法。有效的措施应是加强饲养管理、严格按常规的卫生防疫措施进行。在怀疑本病时,应尽快做出确诊,果断采取严厉的隔离及淘汰等综合性防治措施。

预防和控制流感病毒感染的根本方法是防止本病从国外传人,加强对进口禽类(含家禽、野禽、观赏鸟类及其产品)控制病毒的传播。引进种禽、种蛋及其产品时应来自无本病禽场,应采取各种措施防止其他感染禽类进入饲养区;使易感禽类与感染禽类及其分泌物和排泄物分开;防止污染的器具、鞋和衣服、交通工具、授精工具、饲料和水等与易感禽类接触;阻止健康家禽与康复禽接触等。

从高致病性禽流感流行的历史看,H5和H7亚型毒株常常在流行过程中具有增强毒力的潜力。这些毒株一般在鸡群中循环传播数月后能够形成高致病性的病毒。因此,当H5或H7亚型病毒流行时,即使致病力较弱也应及时采取积极的控制措施,其中包括宣传教育、血清学监测、及时上报疫情、控制传染源和疫病暴发等,无本病的地区和养禽场,应定期监测禽群疫情,查出血清学阳性的养禽场应采取可行措施,加强监测,密切关注流行动向,防止疫源扩散。

高致病性禽流感暴发时的控制措施和步骤是:

(1)在分离病毒和确定其致病性的同时必须及时上报疫情,并采取积极和适当的措施控制传染源、防止疫情向周围扩散。

(2)一旦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得到确认,应按我国动物卫生法和农业部要求,严格执行防疫措施,积极配合政府部门采取果断措施,即必须首先尽快划定疫区,并对疫区施行严格隔离封锁措施控制疫病暴发和流行:

①停止一切禽、蛋及其他禽类产品的交易活动,严禁外运。

②隔离检疫,对疫区周围禽群进行定期检查,每周2次,至少检查4周。

③感染禽群及其产品全部捕杀、深埋或焚化。

④现场消毒。全部病禽处理后,对现场的饲养用具、车辆、衣物、接触过病禽的人员等进行彻底清理和消毒,清出的垃圾应深埋或焚化,并对全场进行一次全面彻底消毒。

⑤尽快选定合适(亚型)疫苗对疫区周围禽群进行免疫注射,以建立一条坚强免疫带,防止疫情扩大蔓延(但由于本病毒变异率高,亚型间缺乏坚强交叉保护力,使疫苗应用受到限制,还有不少人主张不用疫苗)。

⑥解除封锁。现场及全场全面消毒后至少30天,经上级组织专家现场考查同意后方可解除封锁。

根据发达国家控制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经验,为了减少该病给饲养者造成的经济损失,在执行以上控制措施时应尽量做到:

(1)有组织地对禽群进行隔离,以预防疫病在禽群间相互传播;

(2)有条理适时地对疫点及其周围的禽群进行血清学调查,以确定感染禽群及疫区范围;

(3)有组织有计划地更换禽群,以便不用全部清除禽群就可控制流感的流行;

(4)严格控制人员、设备以及活禽的污染和流动,防止发病禽类或其粪便直接接触人员和设备造成疫情的扩散。

免疫预防:

一般同种或同一亚型病毒免疫鸡可获得完全保护,血凝素(H)相同的病毒之间有交叉保护,而神经氨酸酶(N)相同的病毒只有部分保护,各亚型之间缺乏坚强的交叉保护,为本病疫苗的广泛使用带来一定难度。

目前,应用较多是不同亚型毒株的禽流感灭活苗,这种疫苗对缓解临床症状和降低死亡率有很好的效果。当禽流感暴发且病毒的亚型得到确认时,免疫接种是一种有效的疫病控制方法。但免疫接种也有缺点:使禽群的血清学监测受到限制;免疫禽群感染野毒后虽然不发病却仍会排毒或出现病毒长期存留体内的现象。

低毒力到中等毒力毒株流行时可以使用灭活疫苗进行控制,一方面可明显地减少病禽排毒量,降低病毒传播到其他鸡群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慎重地应用疫苗进行控制可以延缓和降低高致病力病毒发生的机会。但高致病力禽流感暴发时,为了有利于净化措施的进行,除经过监测而无感染的、疫区周围的禽群进行紧急免疫接种以建立免疫带外,疫区和其他地区的禽群应禁止进行疫苗接种。目前,人们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分离流感病毒的血凝素基因(特别是H5和H7),并将其插入到不同的病毒载体内,如痘病毒、痘苗病毒、反转录病毒等。这样的重组载体病毒疫苗一旦试验成功,将在流感病毒的免疫防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三)公共卫生学意义

一般来说禽类和人类的流感病毒间不会发生直接传播,但有证据表明禽流感病毒可能会通过遗传重组将病毒基因转给人类毒株,对人类新毒株的演化有一定作用。海港海豹的流感病毒分离物曾经引起人的结膜炎,而且存在于猪、火鸡和鸭的H1N1病毒可能参与中间传播。最为严重的是97香港禽流感事件中,禽流感病毒引起人员感染和少数死亡病例。因此,禽流感病毒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学意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