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传染性法氏囊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鸡病诊断技术手册》第13页(3774字)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病毒引起的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该病毒属于双股RNA病毒科。病毒可在易感鸡胚上生长传代。鸡胚接种以鸡胚绒毛尿囊膜为好,其次是卵黄囊。病毒可分血清1型和血清2型。血清1型的各毒株间有着明显的抗原性差别。血清1型又分为多个亚型。这种病毒毒株之间抗原性的差异,很可能是造成免疫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对外界理化因素抵抗力极强,是防制本病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1)诊断
【流行特点】本病鸡最易感,在育雏阶段发病率最高,多发日龄在鸡只20-40日龄左右。随着日龄增长易感性降低,曾有接近性成熟和开始产蛋鸡群发病的报道,但比较少见。在一个育雏批次多的大型鸡场,本病一旦发生,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控制,批批雏鸡在育雏阶段均有发生,造成的损失可能越来越严重。其中比较重要的原因就是引起该病的病毒对热和一般消毒药有很强的抵抗力,尤其是对酸的环境抵抗力很强。病毒可在发过病的鸡舍环境中存活很长时间,甚至可达数十天之久。造成了对下批雏鸡的威胁。其次是免疫不合理也会导致免疫失败而造成多批次的雏鸡发病。该病是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鸡群感染率很高,可达100%。本病发生无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临床表现】本病常突然发生,由于潜伏期短,该病在鸡群中迅速蔓延。病鸡表现精神不振,食欲下降或不食。病鸡喜卧,羽毛蓬松,或卧地不起,可见病鸡身体振颤。较明显的症状是下痢,粪便稀,呈白色水样。发病后1-2天病鸡死亡明显增多且呈直线上升,4-5天达死亡高峰,其后迅速下降,人们通常称之为该病有着尖峰式的死亡曲线和迅速平熄的特点。病程约1周。当鸡群死亡数量再次增多,往往预示着继发感染的出现,实践中经常遇到的是在本病发生过程中或其后新城疫伴随而来,加重了病情,增加了死亡,病程可达半月之久。鸡群发生本病常造成20%-30%的死亡,若有继发感染,死亡率可达40%以上。
鸡群若有育雏早期感染本病,多表现为没有明显临床表现的隐性感染。鸡只虽然死亡不多,但法氏囊受到病毒严重损害,结果造成该群鸡严重的免疫抑制,致使以后对鸡群的任何免疫接种效果甚微或根本无效,增加了鸡群对多种疫病的易感性,造成的后果是严重的,产生的经济损失是无法估量的。
【病理剖检变化】病死鸡脱水现象明显,两条腿干枯,皮下干燥。剪开胸腹部皮肤后见胸腹部肌肉有不同程度的出血,而且是常见变化之一。出血严重的在胸腹肌肉表面见有大小不一的出血斑点或条带,剪开胸肌也可见到出血。有的病死鸡胸腹肌出血不太严重,仅表现为散在的出血点。大腿内侧肌肉也常见到严重的出血。如果鸡群经1-2次免疫后仍发病,胸腹肌的出血多不明显或轻微,但有时也可见到少数鸡有严重的出血。
常见和具有诊断价值的变化还有:腺胃和肌胃交界处多见有出血带或出血斑点,虽不是所有病死鸡均有这一变化,但这一变化是经常可以看到的:肾可见肿胀,颜色较淡,苍白,见有尿酸盐沉积使肾呈现花斑状。最主要的变化是法氏囊。法氏囊肿大,浆膜下水肿明显,水肿呈胶冻样,法氏囊外观呈黄色。剪开囊腔,可见皱褶粘膜水肿,增厚,粘膜可见出血,囊腔内有紫红色分泌物,有的形如果酱样。病程稍长者可见有黄色纤维素性渗出物。在发病急死亡较高的发病群中病死鸡法氏囊的变化更为严重,有的法氏囊除肿大、水肿外,整个囊呈紫红色,如紫葡萄珠一样。切开后囊壁较厚,囊内皱褶均为紫红色,囊腔内有紫红色分泌物,整个法氏囊出血。病后鸡群中因有其它原因致死的鸡,可见法氏囊萎缩、变小。有的法氏囊过早地退化。有的囊肿大,触之坚实,切开后可见囊内充满黄色干酪样物,由于干酪样物的压迫,囊壁变薄,皱褶消失。据报道,开产前后鸡群发生本病,其病理剖检变化基本相同。
现场诊断可根据流行特点、临床表现及病理剖检中的特征病变作出诊断。在诊断中应注意与磺胺类药物中毒引起的出血综合症相区分,药物中毒可见肌肉的出血,但无法氏囊等变化,鸡群有饲喂磺胺类药物史,不难鉴别。另外在本病发病过程中及其之后常有新城疫的发生,在诊断中要十分注意,以免误诊造成更大损失。
【实验室诊断】常用的血清学诊断方法有中和试验、琼脂扩散试验、免疫荧光试验以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现场条件下经常应用琼脂扩散试验选择适宜免疫时机,或用于免疫效果的监测。
(2)防制 为有效地防制本病发生需认真做好下列各项工作。
①鸡场兽医卫生综防措施要坚决贯彻执行,鉴于该病毒对外界理化因素抵抗力很强,对雏鸡舍和患过本病的鸡舍进行严格彻底地消毒,种鸡场还应做好各生产环节的卫生消毒工作。所用消毒液以酚制剂、福尔马林和强碱消毒药液效果较好,可根据本地情况选用。
②为防止育雏早期的隐性感染和提高雏鸡阶段的免疫效果,种鸡场应做好主动免疫工作。为达到上述目的,种鸡场当鸡群开产前用油佐剂灭活苗进行预防接种,为使种鸡在整个产蛋周期内,经种蛋传递的母源抗体水平保持相对稳定并达到抗体水平的持久、一致。种鸡在40-42周龄时再用油佐剂灭活苗免疫一次,才能保证种鸡场出售的种蛋和雏鸡不仅保有一定水平的母源抗体,而且母源抗体水平比较均匀,为雏鸡阶段的免疫打下基础。同时可有效地预防早期的隐性感染。
雏鸡阶段为了防止本病的感染,多采用弱毒苗进行免疫。什么时间免疫最合适,经过科技工作者多年来的防制经验和对雏鸡母源抗体多批次的监测结果指出,当种鸡群使用了油佐剂灭活苗,雏鸡体内均有较高的母源抗体水平。现场应用琼脂扩散沉淀反应的方法进行监测,采取的样品经琼扩反应检查,当还有30%-40%的样品呈现阳性反应时,就是雏鸡群进行首免较适宜的时机,此时大约在雏鸡15日龄左右。首次免疫后一般情况下再用琼扩方法监测抗体水平是测不到的。当首免后经10-14天进行二免,二免后15-20天,可测到抗体水平,样品阳性率达80%以上,免疫成功,鸡群可得到保护。但实际中有的三免后才能测到抗体。有的鸡群免疫二次还被感染发病,有的在一免后尚未进行二免时鸡群就发病了。造成这些情况的原因较复杂,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果种雏来源较复杂,或种鸡免疫情况不了解,这样的雏鸡母源抗体一般偏低或不整齐,加上雏鸡免疫采取饮水方法,很容易造成雏鸡群抗体水平不一,抗感染能力不强。对来源复杂或情况不清的雏鸡的免疫可适当提前。或经2-3次免疫,同时搞好育雏期兽医卫生消毒工作可望收到较好结果。疫苗的选择,在市场上能买到的疫苗供雏鸡群使用的多数是活疫苗,有的毒力较弱,有属中等毒力的。有母源抗体的鸡群可选用中等毒力苗。没有母源抗体或抗体水平偏低的鸡群可选用弱毒疫苗,二免时用中等毒力苗。在严重污染区,本病高发区的雏鸡可直接选用中等毒力疫苗为宜。
我国有的单位自行用强毒株培育了致弱的鸡胚化传染性法氏囊苗。该苗使用上可进行滴鼻、点眼。此苗在15日龄和35日龄进行两次免疫就可有效地预防本病。在本病发生较少的地区在15-20日龄之间进行一次免疫即可收到满意效果。此苗的另一个优点就是经一次免疫后15天即可测到抗体,样品阳性率可达80%左右,免疫后20天,样品阳性率可达100%。因此应用此苗经一次免疫就达到有效防制本病的目的。
③本病一旦发生虽说没有特效药物进行治疗,但目前国内市场已推出几种治疗用药,其目的是起到缓解病情和减少死亡的作用。主要是根据本病的病理过程,针对出血和肾功能减退进行对症治疗,达到缩短病程和减少死亡的目的。
④用被动免疫的办法进行特异性治疗可收到较好的效果。近些年来应用最多的是高免卵黄抗体(蛋黄匀浆)。卵黄抗体的质量好坏一是看产蛋鸡经高免后血清抗体水平,抗体水平高则治疗效果好,再有就是卵黄液灭活的程度,灭活彻底,卵黄液内无有害细菌、病毒,使用安全可靠。灭活不彻底,尽管抗体水平高,注射后可产生不良后果,特别是经卵传播的一些病原体可通过注射而接种到鸡体内,扩大了某些疾病的感染范围,严重污染的蛋黄液可致鸡只死亡。这样的实例在实践中屡有发生,希制作者和使用者应倍加注意。
卵黄抗体的使用应在鸡群发病的初期,对发病群的鸡只逐只注射,可收到很好的效果,深受用户欢迎。但这种方法只是权宜之计,根本解决的办法还是从加强饲养管理,改善环境卫生条件,切实做好种鸡和雏鸡的免疫,才能有效地控制本病。单纯依靠高免卵黄抗体进行预防可以说是劳民伤财之举,是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