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貂、狐、兔寄生虫病及防治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毛皮动物饲养技术手册》第299页(4132字)

(一)水貂、狐弓形体病 弓形体病又称弓形虫病。是由龚地弓形虫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原虫病。呈世界性分布,具有广泛的自然疫源性,给毛皮动物养殖业,带来了很大的威胁。

病原:龚地弓形虫属真球虫目,肉孢子虫科,弓形虫属。弓形虫根据其不同发育阶段,形态各异,速殖子和包囊出现在中间宿主内,裂殖体、配子体和卵囊只出现在终宿主体内。速殖子主要见于急性病例。包囊见于慢性病例,是虫体在宿主体内的休眠阶段。裂殖体在的上皮细胞内进行无性繁殖,一个裂殖体可以发育形成许多裂殖子。配子体是在猫的肠细胞内进行有性繁殖、卵囊在宿主猫体内寄生,随粪便排出体外。它具有强的抵抗力,在外界环境中,存活时间很长。

流行特点:传染来源主要为病兽和带虫动物,因为他们体内带有弓形虫速殖子和包囊。病猫排出的卵囊及被它污染的土壤、饲料、牧草、饮水等也是重要的传染来源。经口感染是此病最主要的感染途径。

临床症状:水貂,幼貂呈急性,成年貂呈慢性经过。急性者兴奋性增高,狂恐不安,急速奔跑,频繁进出小室,眼球突出,呼吸困难。最后衰竭,蜷缩小室内死亡。慢性者,上下动作不协调,丧失卫生习惯,不定点排粪。有结膜炎和鼻炎,常于抽搐中死亡。狐狸:食欲消失,呼吸困难,眼鼻流黏液,腹泻,粪便带血。四肢麻痹,肌肉痉挛性收缩。体温升高到41~42℃,并有呕吐现象。频死前高度兴奋,尖叫后死亡,幼龄狐狸症状严重,初生仔狐死亡率高。

剖检变化:水貂,肌肉色淡或呈黄色,肺呈红黄色,有大理石状花纹,表现有硬固坏死结节。脾肿胀,呈黑紫色。肝呈淡黄色,质地脆弱,表面有小出血点,脑膜显着充血。狐狸:肝呈浅黄色,肿大,表面有点状坏死灶,四周有褐色出血带。胃黏膜充血,并有灰白色点状坏死灶。肠黏膜有小溃疡,胃肠道内有凝血块,肺气肿。

诊断:根据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可做初步诊断,确诊本病,必须检出虫体或特异性抗体。

病原学检查:直接观察,将可疑病兽或病尸的组织或体液作涂片或压片,观察有无弓形虫。

血清学诊断:采用色素试验。色素试验由于抗体出现早,持续时间长,适合于各种宿主检查,特异性高,所以世界各国广为使用。当新鲜弓形虫体与抗血清作用后,引起虫体细胞变性,结果虫体碱性美蓝不着色。如果被检血清中没有抗体,那么弓形虫就会被染色。

防治措施:磺胺类药物有特殊疗效。磺胺嘧啶每千克体重70毫克,每天口服2次,首次剂量加倍,连用3~5天。对本病的预防要着眼于防止饲料、饮水不被猫粪污染,不要饲喂生的肉、蛋、奶等,扑灭养殖场的老,消灭可能传播弓形虫的传播媒介。发现病兽立即治疗,治愈后的动物及血清学检查为阳性的动物应及时淘汰,病死动物的尸体及其被迫屠宰的动物尸体要烧毁或消毒后深埋。为杀死土壤及各种动物体上的卵囊,可用55℃以上的热水及0.5%氨水冲洗,并在日光下暴晒。

(二)旋毛虫病 旋毛虫病是世界性人畜共患寄生虫病之一,涉及的动物范围很广,也是兽医公共卫生的重要内容之一。本病是由旋毛虫的成虫寄生于肠管和它的幼虫寄生于横纹肌所引起的肠旋毛虫病和肌旋毛虫病的总称。

病原:旋毛虫是一种很细小的线虫。雄虫长1.4~1.6毫米,雌虫2.0~4.0毫米,幼虫0.1~0.2毫米。成虫寄生于宿主小肠的肠壁上,称为肠旋毛虫。幼虫寄生同一宿主的肌肉组织中,称为肌旋毛虫。旋毛虫对外界环境因素具有较强的抵抗力,对低温有更强的耐受力。但高温可以杀死肌型旋毛虫,一般在70℃时,可以杀死包囊内的旋毛虫。如果煮沸或高温时间不够,肉煮的不透,肌肉深层的温度达不到致死的温度时,其包囊内的虫体仍可保持活力。

流行特点:旋毛虫分布于世界各地,几乎所有的哺乳动物均能感染旋毛虫病。因此旋毛虫实际上存在着广泛的自然疫源。毛皮动物多因采食旋毛虫感染的动物性饲料而感染旋毛虫病。

临床症状:貂、狐感染旋毛虫后经过若干天,在其粪便中出现带血液的黏液,食欲不振。病兽多躺卧,有时出现跛行,体温升高1~2℃。寄生在小肠里的成虫吸取营养,分泌出毒素,致使动物消化紊乱,表现呕吐,下痢。寄生在肌肉里的幼虫,排出的代谢产物或毒素,刺激肌肉疼痛。

剖检变化:患病动物尸体消瘦,有时发现头、颈皮下水肿,小肠黏膜充血。在横纹肌肉有灶状出血。撕去隔肌的肌膜,在充足的阳光下,肉眼可见针尖大,半透明、稍隆起、乳白色的虫体包囊。

诊断:生前不易诊断,通常结合临床症状,病史调查初步诊断。死后诊断通常按肉品卫生检验规程处理。其检查方法为取隔肌左右角各一小块,再剪成麦粒大的肉块24块,用厚玻璃片压片镜检(20~50倍),发现包囊或尚未形成包囊的幼虫即可确诊。

防治措施:动物旋毛虫病由于生前不易诊断,以致治疗研究不多。应用丙硫咪唑治疗可收到良好效果。甲苯咪唑为广谱驱虫药,对肠内外各期旋毛虫均有效。按每千克体重每天300毫克的给量,分3次服用,连用5~8天。收效快而稳固,无副作用。

预防主要是加强兽医卫生检验。对一些可疑的肉类饲料或来自旋毛虫多发区的动物肉,一律要高温煮沸处理,为保证肌肉深层达到100℃,在煮前应将肉切割成小块后高温处理,以彻底杀死虫体。

(三)獭球虫病 獭兔球虫病是养兔业最常见而且危害严重的一种原虫病,4月龄内的幼兔对球虫抵抗力极弱,感染率很高,死亡率也很高,耐过的兔生长发育受到严重影响。

病原:病原体为孢子纲,真球虫目,艾美耳科中的各种球虫。文献记载共有16种艾美耳球虫和1种等孢球虫寄生于兔,我国都已发现,除兔艾美耳球虫寄生于肝胆管上皮外,其余各种都寄生在肠上皮细胞。其生活史如下,兔在采食、饮水时吞食了感染性卵囊,卵囊在十二指肠中受十二指肠液等作用,在上皮细胞上变为滋养体。滋养体的核进行无性的复分裂——裂体增殖,形成裂殖体,再形成许多裂殖子,裂殖子逸出,侵入新的上皮细胞,再交进行裂体增殖,进行若干世代后就出现有性的配子生殖。一部分裂殖子形成小配子体,分裂生成许多活动自如,带有鞭毛的小配子,一部分裂殖子转化形成无运动性的大配子。小配子钻入大配子内,它们的核便融合成为合子。合子周转迅速形成了层被膜,成为卵囊,卵囊由上皮细胞进入肠管内,并随动物粪便排出体外。卵囊在外界环境中进行孢子增殖,在适当的湿度和温度条件下,经过一段时间,卵囊内的原生质球发育成为4个孢子母细胞,每个孢子母细胞分泌出囊壁成为孢子囊,这时,一个卵囊内有4个孢子囊,每个孢子囊内又分裂形成2个小孢子。因此,成熟的卵囊内共有8个小孢子,至此孢子增殖完成,这种经过孢子化的卵囊方具有感染性。

流行特点:獭兔的各年龄阶段都有易感性,但以1~3个月龄幼兔感染最为严重,死亡率也最高。成年兔发病轻微,呈带虫现象,感染是由于经口吞食了孢子化卵囊所引起的。该病多在温暖多雨季节流行,尤其是营养不良,卫生条件差,拥挤、潮湿的兔舍最易发病。

临床症状:随兔的年龄、饲养管理状况以及球虫种类而感染强度不同。兔球虫病可分为肠型、肝型和混合型三类。临床上混合型较多见,发病后开始食欲减退,以后废绝,精神沉郁,行动迟缓,贫血、下痢、尿频。肠型则表现顽固性下痢,肝型表现肝脏肿大。死亡率一般在60%,病程十余日到数周。

剖检变化:患肠球虫病时,肠壁血管充血,十二指肠黏膜卡他性炎症。患肝球虫时,肝表面及实质内有白色或淡黄色,粟粒大至豌豆大的结节,多沿胆小管分布,胆囊黏膜卡他,胆汁浓稠,内含大量崩解的上皮细胞。

诊断:根据流行病学(温暖多雨季节,幼兔症状重,死亡率高)。临床症状(腹泻、腹部膨胀、尿频)、剖检变化及粪便中查到球虫卵囊或在肝脏和肠管病变刮屑内发现大量卵囊或裂殖体等而确诊。

防治措施:对断乳到3.5个月龄的仔兔,可在饲料中拌入1.50×10-4的氯苯胍或1.25×10-4的球痢灵,连喂1.5~2个月,进行药物预防。

氯苯胍:在霉雨季节,本病爆发时,按3.00×10-4混入饲料作紧急治疗,连用一周后改为1.50×10-4混饲。

磺胺二甲嘧啶:按每日千克体重0.1克连服3天,停1周后再重复1~2个疗程。

球痢灵:将此药与磷酸钙配成含量25%球痢灵的混合物,以2.50×10-4~3.00×10-4剂量拌入饲料中,连用3~5天,可达到治疗目的。

合理的饲养管理对预防球虫病是很重要的,平时注意喂给含有丰富蛋白质、磷酸钙和各种维生素的全价饲料,以提高抗病力。兔舍要保持清洁、干燥。保证饲料、饮水不被兔粪污染。笼子、饲槽等用具定期彻底清洗,如火焰或蒸气消毒。消灭兔场内的鼠类、蝇类及其它昆虫,杜绝卵囊的散布。合理安排母兔的繁殖季节,使幼兔断乳不在霉雨季节。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