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实用动物针灸手册》第46页(2157字)

用点燃的艾绒在患畜体的一定穴位上熏灼,借以疏通经络,驱散寒邪,达到治疗疾病目的所采用的方法,叫做艾灸疗法。

艾绒是中药艾叶经晾晒加工捣碎,去掉杂质粗梗而制成的一种灸料。艾叶性辛温、气味芳香、易于燃烧,燃烧时热力均匀温和,能窜透肌肤直达深部,有通经活络,祛除阴寒,回阳救逆的功效,有促进机能活动的治疗作用。常用的艾灸疗法分为艾炷灸和艾卷灸两种,此外还有与针刺结合的温针灸。

(一)艾炷灸

艾炷是用艾绒制成的圆锥形的艾绒团,直接或间接置于穴位皮肤上点燃。前者称为直接灸,后者称为间接灸。艾炷有小炷(黄豆大)、中炷(枣核大)、大炷(大枣大)之分。每燃尽一个艾炷,称为“一炷”或“一壮”。治疗时,根据患畜的体质、病情以及施术的穴位不同,选择艾炷的大小和数量。一般来说,初病、体质强壮者,艾炷宜大,壮数宜多;久病、体质虚弱者艾炷宜小,壮数宜少;直接灸时艾炷宜小,间接灸时艾炷宜大。

1.直接灸 将艾炷直接置于穴位上,在其顶端点燃,待烧到接近底部时,再换一个艾炷。根据灸灼皮肤的程度又分为无疤痕灸和有疤痕灸两种。

(1)无疤痕灸 多用于虚寒轻症的治疗。将小艾炷放在穴位上点燃,动物有灼痛感时不待艾炷燃尽就更换另一艾炷。可连续灸3~7壮,至局部皮肤发热时停灸。术后皮肤不留疤痕。

(2)有疤痕灸 多用于虚寒痼疾的治疗。将放在穴位上的艾炷燃烧到接近皮肤、患畜灼痛不安时换另一艾炷。可连续灸7~10壮,至皮肤起水泡为止。术后局部出现无菌性化脓反应,十几天后,渐渐结痂脱落,局部留有疤痕。

2.间接灸 在艾炷与穴位皮肤之间放置药物的一种灸法。根据药物的不同,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隔姜灸 将生姜切成0.3cm厚的薄片,用针穿透数孔,上置艾炷,放在穴位上点燃,灸至局部皮肤温热潮红为度(图1.5.1)。利用姜的温里作用,来加强艾灸的祛风散寒功效。

图1.5.1 隔姜灸或隔蒜灸

(2)隔蒜灸 方法与隔姜灸相似,只是将姜片换成用独头大蒜切成的蒜片施灸(图1.5.1),每灸4~5壮须更换蒜片一次。隔蒜灸利用了蒜的清热作用,常用于治疗痈疽肿毒症。

(3)隔附子灸 以附子片或将附子研末加其他药物混合做成附子药饼作为隔灸物。由于附子辛温大热,有温补肾阳的作用,本法主要用于多种阳虚证。

在兽医临床上,因受动物体位的限制,家畜站立保定时,艾炷灸一般多在腰背部穴位施术,常用于治疗风湿症。

(二)艾卷灸

用艾卷代替艾炷施行灸术,不但简化了操作手续,而且不受体位的限制,全身各部位均可施术。具体操作方法可分下列三种。

1.温和灸 将艾卷的一端点燃后,在距穴位约0.5~2cm处持续熏灼,给穴位一种温和的刺激,每穴灸5~10min(图1.5.2)。适于风湿痹痛等症。

图1.5.2 温和灸

2.回旋灸 将燃着的艾卷在患部的皮肤上往返、回旋熏灼,用于病变范围较大的肌肉风湿等症。

3.雀啄灸 将艾卷点燃后,对准穴位,接触一下穴位皮肤,上拿开,再接触再拿开,如雀啄食,反复进行2~5min(图1.5.3)。多用于需较强火力施灸的慢性疾病。

图1.5.3 雀啄灸

(三)温针灸

是针刺和艾灸相结合的一种疗法,又称烧针柄灸法。即在针刺留针期间,将艾卷或艾绒裹到针柄上点燃,使艾火之温热通过针体传入穴位深层,而起到针和灸的双重作用(图1.5.4)。适用于既需留针,又需施灸的疾病。

图1.5.4 温针灸

1.艾卷温针灸 先将毫针或圆利针刺入穴位,行针,待得气后,再将一节艾卷套于针柄上点燃,直到艾卷燃完为止。此法操作简便,疗效确实,在兽医临床较为常用。

2.艾绒温针灸 将艾绒缠裹在针柄上点燃,以加热针柄的方法。使用本法时,常因艾绒不易缠紧而脱落,故兽医临床常用特制的“艾灸针”。艾灸针与火针相似,惟盘柄金属丝圈大而稀疏,便于嵌着艾绒。

上一篇:刮痧 下一篇:实用动物针灸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