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病针灸处方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实用动物针灸手册》第101页(28915字)

风寒感冒

由于风寒之邪侵犯肌表引起。证见发热,恶寒(身抖、毛乍),鼻流清涕,口色青白,舌苔薄白,脉浮。治疗以白针为主,配合中药辛温解表,西药解热镇痛。

1.白针 天门为主穴,伏、肺俞为配穴。每日一次,1~3日为一疗程。

2.血针 鼻俞或玉堂、血堂为主穴,耳尖、尾尖、蹄头为配穴。

3.电针 大椎为主穴,百会为配穴;或风门为主穴,百会或尾根为配穴;或天门为主穴,鬐甲为配穴。每日一次,2~3日为一疗程。

配合用药 咳而无汗、脉象浮紧者服麻黄汤;出汗、脉浮缓者服桂枝汤;肌肉注射安乃近、安痛定、柴胡注射液。

风热感冒

由于风热之邪侵犯口鼻肌表引起。证见发热,出汗,恶热喜饮,喘促气热,咳声洪大,结膜潮红,鼻流稠涕,咽喉肿痛,口干微红,舌苔薄黄,脉浮数。治疗以血针为主,配合中药辛凉解表,西药解热镇痛。

1.血针 鼻俞或血堂为主穴,耳尖、玉堂、颈脉为配穴。

2.白针 大椎、天门或鼻前为主穴,风门、肺俞、鼻俞为配穴,每日一次,一般针2~3次。

3.电针 大椎为主穴,百会或肺俞为配穴。

配合用药 内服银翘散;咳嗽、咽喉肿痛较为明显者内服桑菊饮;肌肉注射柴胡注射液、安乃近等。

肺热咳喘(肺炎)

由于外感、内伤等热邪犯肺引起。证见鼻乍气粗,咳嗽连声,咳声高亢,鼻流黄涕,口渴贪饮,大便干燥,小便短赤,口色红燥,苔黄,脉象洪数。治疗以血针为主,配合中药清热解毒,宣肺平喘。

1.血针 轻者以血堂为主穴,玉堂或胸堂为配穴;重者以颈脉为主穴,放血500~1000ml,或彻六脉血。

2.白针 大椎为主穴,肺俞、鼻前为配穴。

3.电针 肺俞为主穴,鬐甲为配穴。

配合用药 内服麻杏石甘汤加减,热甚,加黄芩、栀子、连翘、银花;咳嗽重,加浙贝母、桔梗等。

肺寒吐沫

多因外感风寒,内伤阴冷而致。证见口吐白沫,耳鼻俱冷,四肢乏温,毛焦肷吊,口色淡白,舌苔白腻,脉象沉细。治疗以火针为主,配合中药温化寒痰。

1.火针 百会穴。或以肺俞为主穴,脾俞、风门为配穴。

2.巧治 姜牙穴。

配合用药 内服半夏散加减,食少肷吊者,加苍术、焦山楂、砂仁;沫多湿盛者,加茯苓、牵子。

肺气痛(肺把胸脯痛)

由于饱后负重(乘骑),奔走太急,卒至卒拴,失于牵散,气血凝结胸中引起。证见站立不稳,频换前肢,运步困难,立多卧少,下坡斜走,胸部拒按,腹式呼吸,咳声低微,口色红燥,舌苔黄腻,脉象滑数。治疗以血针为主,配合中药和血顺气,止痛宽胸。

1.血针 胸堂为主穴,放血400~500ml;蹄头、玉堂为配穴。

2.白针 抢风为主穴,肺俞或冲天、肩贞为配穴,针后牵遛。

3.水针 抢风穴,注入镇跛痛注射液20ml;或脯中穴,注入青霉素80万IU,用0.5%普鲁卡因50~100ml稀释。

配合用药 灌服当归散。

肺风黄(遍身黄)

多因外感风邪或内伤热毒,皮肤不洁,气血相凝,邪热凝于毛窍所致。发病突然,证见皮肤瘙痒,揩树擦桩,浑身疙瘩,小如豌豆,大如核桃,口眼虚肿,口色鲜红,脉象洪数。治疗以血针为主,配合中药清热解毒,疏风消肿。

1.血针 颈脉穴,放血500~1000ml。针后加强运动或短时重役,使病畜微汗有助风疹块消散。

2.白针 肺俞、大肠俞。

3.水针 两侧肺俞穴,注入地塞米松或肾上腺素注射液。

4.日光灸 放颈脉血后,用塑料布密包颈、胸腹及臀股部,拴于避风而阳光充足的墙角处,施日光浴。当患畜体表微汗、风疹块消散后,即可逐步松解塑料布,避风处护养。

配合用药 灌服消黄散。

肺风毛躁

多因久失洗刷,淤汗垢秽沉于毛窍,滞塞肌肤,以致腠理不通,肺热蕴结,气血瘀滞,营卫不和,皮毛失于濡养所致。证见皮肤瘙痒,尤以颈、胸侧为甚,出现黄豆大小的疙瘩,甚或皮破成疮,流黄水或结痂膜,日久皮肤增厚,被毛粗乱或脱落。治疗以血针为主,配合中药泻肺火、清孔窍、润皮毛。

血针 颈脉,放血500~1500ml。必要时,隔1周再放血500~1000ml。每年都反复发作者,可在春季或发病前大量放颈脉血。

配合用药 肺风热燥者,灌服五参散,用甘草汤外洗;老瘦冬瘙者,灌服肺气散,用葶苈散外洗,外搽涂疥方。

肺气虚

由于慢性咳嗽导致肺气日渐虚弱,或其他脏腑虚衰引起。证见咳声无力,呼吸气短,动则喘甚,自汗,口色淡白,脉象无力。治疗以火针为主,配合中药益气固表,止咳定喘。

火针 肺俞穴。

配合用药 内服补肺散或定喘汤或九仙丸加减。

火鼻子(鼻卡他)

多因外感风热,壅滞于肺;或外感寒邪入里化热,灼肺而成脓涕;或热毒侵袭,郁于脑颡,致气血瘀滞,化为鼻脓。证见耳鼻俱热,喘息气粗,鼻流黄涕,腥臭难闻,喷鼻,有时咳嗽,大便干燥,小便少黄,口干苔黄,脉象洪数。治疗以血针为主,配合中药清热泻火,化痰消涕。

血针 轻者,针血堂,放血300~500ml;重者,配颈脉,放血300~500ml。

配合用药 灌服百合散加知母、黄芩、银花。

嗓黄(喉炎)

多因外感风热,或长途运输,奔走过急,心肺壅极,或趁热饮喂草料,肺胃积热等,邪毒结于咽喉所致。病势一般较急,证见咽喉肿痛,伸头直项,气促喘粗,喉中痰鸣,频发咳嗽,草料难咽,有时从鼻孔中逆出黏液草末,咽喉敏感,手压可引起连续而剧烈的干咳,口色鲜红,脉象洪数。严重者有窒息危险。治疗以血针为主,配合中药清热解毒,消肿利咽。

血针 颈脉为主穴,鼻俞为配穴。严重者开喉俞穴。

配合用药 灌服消黄散,用雄黄散或食盐大蒜捣膏外敷肿胀处。

心热风邪

多因蓄养太盛,炎天重役,上受烈日暴晒,下受暑气熏蒸,热邪郁结于心,热极生风,心神紊乱所致。证见浑身出汗,肉颤头摇,气促喘粗,行如醉酒,突然倒地,两目上翻,口色鲜红,脉象洪数。治疗以血针为主,配合中药宁心顺气,泻火清痰。

1.血针 颈脉为主穴,太阳、蹄头、通关为配穴。

2.白针 天门、风门、鬐甲、百会。

3.火针 大风门为主穴,风门、尾根、百会为配穴。

配合用药 灌服镇心散或朱砂散,用麝香散吹鼻。

心热舌疮

多因久渴失饮或暑月炎天,劳役过度,役后乘热骤喂草料,心经积热,上攻于舌所致。证见舌体肿胀,口内流涎,口臭难闻,咀嚼困难,口色鲜红,舌苔黄,脉象数,治疗以血针为主,配合中药清心泻火。

血针 通关为主穴,多量放血,针后用井水缓缓冲涤;玉堂为配穴,针后用食盐末揉擦;重者可放颈脉血。

配合用药 灌服消黄散或洗心散或三黄汤,口噙青黛散,用胆矾散、冰硼散或泉石丹吹舌。

心黄

多因膘肥肉重,气壮神强;暑月炎天,负重乘骑,奔走太急,卒热而喂料草太多,疫气、料毒阻闭心窍所致。证见浑身肉颤,汗出如浆,咬胸啮足,眼急惊狂。治疗以血针为主,配合中药定心神、清痰火。

1.血针 胸堂、颈脉、四蹄门。

2.火针 风门、伏兔、百会。

3.火烙 大风门、风门、伏兔、百会。

配合用药 镇心散灌服。拴系阴凉之处,井水浇头。

黑汗风(中暑)

多因暑月炎天,烈日暴晒,或劳役过度,缺乏饮水,热壅气血、心胸而致。证见发病急速,神昏头低,气促喘粗,大汗淋漓,站立如痴,行如酒醉。严重者,浑身肉颤,口色鲜红,脉象洪数。病畜应立即移到阴凉处,冷水浇头,治疗以血针为主,配合中药清热解暑,安神开窍。

血针 颈脉为主穴,放血1000~2000ml,分水、尾尖、蹄头、太阳、三江、带脉、通关等为配穴。

配合用药 灌服茯神散。必要时配合静脉输液。

热痛

多因天气炎热,劳役过度;或畜舍窄小,通风不良,湿热积于胸中,传于经络所致。证见精神恍惚,头低眼闭,全身皆热,气促喘粗,站立不稳,卧多立少,口色鲜红,脉象洪数。治疗以血针为主,配合中药清心解暑,养血生津。

血针 病轻者,以太阳为主穴,玉堂为配穴;病重者,以颈脉为主穴,通关为配穴。

配合用药 灌服香薷散或清痰顺气散。

慢性脑积水和脑水肿

多因长期过劳,或暑月炎天重役,致使气血运行不畅,郁阻脑部所致。证见病初精神淡漠,呆立不动,耳耷头低,双目半闭,食欲减少;以后病情逐渐严重,双目全闭,双唇下垂,状似昏睡,两前肢交叉站立,强行牵走,举步笨重,着地不准,触诊蹄冠、耳、眼和皮肤反射迟钝或消失。口中衔草不嚼或嚼而不咽,饮水时常将嘴伸入水中不作吸吮,呼吸缓慢,脉象迟缓。治疗以火针为主,配合中药燥湿化浊,利水清脑。

火针或火烙 风门、伏兔。

配合用药 灌服天麻散加减。

肝热传眼(火眼、结膜角膜炎)

多因暑月炎天,长途运输;或远道乘骑,奔走过急,外受风热侵袭,热邪积于肝经,肝火上炎,外传于眼所致。证见结膜赤红,羞明流泪,眵盛难睁,甚则眼睑翻肿,睛生云翳,遮盖瞳孔,久则视力减退,甚至失明,口色鲜红,脉象弦数。治疗以血针为主,配合中药清肝泻火,明目退翳。

1.血针 太阳为主穴,放血300~500ml;眼脉、三江为配穴,年老瘦弱且病轻者可少量放血。

2.白针 睛俞、肝俞。

3.水针 垂睛穴,注入青霉素40万IU(用0.5%普鲁卡因液5ml稀释)或链霉素1g(用生理盐水5ml稀释),隔日一次,连续2~3次。或睛俞、睛明穴,交替深部注射10%葡萄糖溶液10ml,5天为一疗程,休息3天后,转入第二疗程;或上下眼睑皮下注射自家血3~5ml,每隔1~2天注射一次。

4.白针 睛俞为主穴,睛明、肝俞、垂睛等为配穴。

5.旋磁疗法 患眼部穴位或神经径路附近,每日1次,每次20min。

配合用药 内服石决明散,外用拨云散点眼。

周期性眼炎

多种原因引起。证见突然发病,一眼或两眼羞明流泪,结膜潮红,眼睑肿胀,继之角膜混浊,角膜面上新生血管,7~10日后症状逐渐减轻消失。急性发作期一般持续2~3周,4~6周后突然再发。如此反复发作,病变愈来愈重,终致晶体状混浊、眼球萎缩、失明。治疗以血针、水针为主,配合中药清肝凉血(初病),滋肝明目(久病)。

1.血针 眼脉穴或太阳穴。

2.水针 眼球基底部注射链霉素等。

配合用药 病初,灌服胆泻肝汤加赤芍、丹皮;病久,灌服明目地黄汤(六味地黄汤加当归、菊花、白芍、白蒺藜、石决明);有云翳者,外用拨云散。

骨眼症

多因外感风寒,内伤劳役,伤于肝,外传于眼所致。证见两眦溃烂,眵盛难睁,上下眼胞翻肿,闪骨生瘀。治疗用血针、巧治,配合中药疏肝散风,清热凉血。

1.血针 眼脉为主穴(膘壮者用颈脉),玉堂、太阳为配穴。

2.巧治 割取骨眼。

配合用药 外用八宝珍珠丹点眼,内服青葙子散。

混睛虫病

由于丝状线虫或指形丝状线虫的幼虫寄生在眼房中引起。多侵害一只眼,9月到翌年2月多发。证见羞明流泪,眼睑肿胀,角膜混浊,视力减退,甚则失明,检查可见白色的细虫在眼房液中浮游不定。治疗以巧治为主,配合药物清肝明目。

巧治开天穴。站立保定,固定马头,用0.5%~1%可卡因3~5滴点眼,3~5min后触动患眼,眼球不动,用三弯针或16号针头稍磨去尖,用线固定针头露出0.3~0.5cm,轻手急针开天穴,刺破角膜,虫可随水流出;也可用注射器从角膜下缘以30°角刺入眼前房抽吸。若虫未随水出,可用灭菌生理盐水注入眼房内,虫即出。

配合用药 术后用拨云散或油剂青霉素点眼,每日3次,轻者3~5天,重者10天左右;内服决明散,每日一剂,连服2~3剂。

云翳遮睛

主要由于外感风热,或肝经积热上冲于目引起;亦可由于外伤(鞭伤、撞伤)或化学物质刺激引起。证见结膜肿胀赤红,羞明流泪,眵多难睁,睛生云翳,视力减退,甚至失明。治疗以血针、水针为主,配合中药清肝泻火,明目退翳。

1.血针 太阳为主穴,三江、睛俞、睛明(点刺出血)为配穴。

2.水针 上、下眼睑皮下,注入青霉素40万IU(用1%普鲁卡因2ml稀释,混入自家血20ml),隔日1次。

3.巧治 用胡黄连水,或青霉素生理盐水,经鼻管穴冲洗患眼。

配合用药 灌服决明散或泻肝散加减。

肝毒

由于风热毒邪乘于眦睑之内,邪热相搏,泪道不通所致。证见经常流泪,甚至由泪窍外溢黏液或脓汁,浸淫泪堂,久之内眼角下毛脱皮溃,成湿毒疮,经久不愈。治疗以巧治为主,配合中药清热解毒,疏肝明目。

1.巧治 用胡黄连水或青霉素生理盐水经鼻管穴冲洗患眼。泪管不通者,先用细铜丝(刺入端双折,呈钝圆状)或探针疏通鼻泪管,然后冲洗。

2.血针 三江为主穴,太阳为配穴。

配合用药 将溃烂处洗净后外敷生肌敛疮药,内服消黄散。

湿热黄疸

多因湿热、疫毒外袭,内阻中焦,熏于肝胆,胆汁外溢,浸渍肌肤所致。发病较急,证见可视黏膜发黄,黄色鲜明如橘,食欲减退,口色红黄,舌苔黄腻,脉象弦数。治疗以血针为主,配合中药清热利湿。

1.血针 眼脉、玉堂。

2.白针 肝俞。

配合用药 灌服茵陈蒿汤加减,热重于湿者,加黄连、生地、丹皮、赤芍;湿重于热者,加茯苓、苓、泽泻等。

脾虚慢草

多因劳役过度,耗伤气血;或草料质劣,缺乏营养,或时饥时饱,劳逸不均,损伤脾胃,以致脾气不足,运化失常。证见精神倦怠,毛焦肷吊,水草迟细,四肢无力,日渐削瘦,拉稀,粪便粗糙,口色淡白,舌质如绵,脉象细弱。治疗用白针、电针,配合中药益气健脾。

1.白针 脾俞、后三里。

2.电针 脾俞、胃俞,每次15~20min,隔日一次。

配合用药 灌服参苓白术散加减,粪便粗糙者,加神曲、麦芽;起卧困难者,加补骨脂、枸杞子等。或灌服脾阳虚者,灌服理中汤或附子理中汤加减。

翻胃吐草(骨软症)

多因饲料配合不当,钙、磷比例失调,或长期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等引起的钙磷代谢障碍,骨组织发生进行性脱钙、骨质疏松、肿胀及骨质纤维化的慢性疾病。证见消化不良,异嗜癖,跛行,骨质疏松及面骨、四肢关节变形,牙齿过度磨损,咀嚼缓慢,口内流涎,时吐草团。治疗以火针为主,配合中药健脾补肾,活血通经。

火针 百会、脾俞。

配合用药 阳虚者服益智散,阴虚者服潜丸加减,四肢疼痛、跛行重剧者服通关散。

伤食纳呆

多因采食谷料过多,或饥后过食难以消化的饲料,损伤脾胃而发。证见精神倦怠,厌食,肚腹饱满,粪便粗糙或稀软,有时完谷不化,口色偏红,舌苔厚腻,口臭,脉象沉而有力。治疗以血针为主,配合中药消食导滞。

血针 玉堂、通关,或血针玉堂,配合白针后海。

配合用药 内服保和丸、消滞汤或曲麦散加味,郁而化热者,加连翘;食滞较重者,加大黄、芒硝、枳实等。

木舌症

由放线菌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病初证见舌体肿胀,口流黏涎,采食、咀嚼困难,严重时舌肿满口,形如木板,水草难进,有时可见颌下和腮部硬肿。治疗以血针、火针为主,配合中药清热解毒,凉血化瘀,消痰软坚。

1.血针 通关穴,并在穴周围散刺,针后冷水浇淋。仍不愈者,再散刺舌面,冷水冲洗。重者加刺胸堂、颈脉。

2.火针 肿胀处。

3.间接烧烙 用浸透醋的白布包住病舌,以烧红的烙铁在布上缓缓熨烙,并不断加醋,直至舌体烙软。

配合用药 内服消黄散,酌加黄连、生地、昆布、海藻等。

槽结(喉骨胀、马腺疫)

由马腺疫链球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侵害半岁至四岁的幼驹。一般多在春秋两季发病。证见病初发热,槽口中疙瘩肿大,摸之滑硬,继而发热加重,疙瘩继续肿大,槽口漫肿,由硬变软,化脓溃烂。呼吸困难,伸头直颈,时发咳嗽,鼻流脓涕,水草难咽。治疗以血针为主,配合中药清热解毒(初期),透脓拔毒(中后期)。

1.血针 血堂、颈脉、胸堂、蹄头,口臭加玉堂。

2.白针 大椎、天门、鬐甲。

3.火针 槽结穴(五针)。

4.巧治 针割槽结(摘取化脓的淋巴结)。

配合用药 早期内服黄连解毒汤,或普济消毒饮、真人活命饮,外敷白及拔毒散;中后期内服透脓散加味或理肺黄芪散。

胃热

多因气候炎热,饮喂失调,使役过重,或过食精料和腐败质劣之草料,热积于胃所致。证见精神倦怠,草料迟细,口渴喜饮,粪干尿少,口鼻温热,口干苔黄,口内微臭,口色鲜红,脉象洪数。治疗以血针为主,配合中药清胃降火,滋阴润燥。

1.血针 玉堂或通关为主穴,针后以盐擦之;唇内为配穴。

2.白针 脾俞为主穴,关元俞、后三里、小肠俞、大肠俞、后海等为配穴。

3.水针 关元俞、后三里或脾俞,各注入25%葡萄糖溶液5~10ml。

配合用药 内服清胃解热散(知母、石膏、玄参、黄芩、大黄、枳壳、陈皮、神曲、连翘、地骨皮、甘草)加减。

胃寒

多因内伤阴冷(如空肠过饮冷水,或过食冰冻饲料)或寒湿侵入脾胃所致。证见毛焦肷吊,鼻寒耳冷,浑身发颤,食减神衰,口流清涎,口色青黄或淡白,脉象迟细。治疗以火针、电针为主,配合中药温中散寒,健脾开胃。

1.火针 脾俞为主穴,百会、后三里等为配穴。

2.电针 脾俞为主穴,后三里为配穴。

3.血针 玉堂为主穴,唇内为配穴。

4.白针 脾俞、后海为主穴,迷交感、百会为配穴。

配合用药 灌服桂心散或暖胃健脾散,用麝香散吹鼻。

肚胀

由于过食易于发酵或误食霉败草料,发酵产气;或饱食急役,突然更换草料等损伤脾胃,以致运化无力,浊气积于胃肠。证见右肷胀大,叩之如鼓,腹痛起卧,肠音微弱,排粪减少或停止,口色赤红或赤紫,脉象沉涩或细数。治疗以火针为主,配合中药破气消胀、温中通肠。

1.火针 脾俞为主穴,后海、百会、关元俞为配穴。

2.血针 三江为主穴,蹄头为配穴。

3.电针 两侧关元俞,弱刺激20min。

4.白针 肷俞为主穴,脾俞为配穴。

5.巧治 肷俞穴,急症放气。

配合用药 内服食醋500g。

肚底黄

多因暑月炎天,劳役过重,气血运行过旺,溢于肌肤;或脾肾虚弱,水液运化障碍,水湿停滞肚底所致。膘肥肉满,运动不足,毒虫蜇咬,机械损伤等亦可引起。证见腹下肿起,逐渐扩大,最后布满肚底,形如锅底,按之有痕,无热无痛,刺破流出淡黄或淡红色水液。治疗以血针为主,配合中药清热解毒,消肿散瘀。

1.血针 宽针在肿处散刺,或配蹄头、带脉、姜牙、分水、颈脉。

2.温敷 水5000ml烧开,加小麦面100~150g、食碱少许,煮几沸后,倾入盆中,稍凉片刻,趁热于患处涂刷。

配合用药 灌服消黄败毒散。

肠黄(急性胃肠炎、痢疾)

多因暑月炎天,感受暑湿之邪;或食霉败草料、有毒食物,损伤脾胃,湿热料毒积于肠中所致。证见精神倦怠,食欲废绝,荡泻腥臭或带脓血,回头顾腹,卧多立少,喜饮冷水,尿少色黄,口色黄红,苔腻口臭,脉象洪数。治疗以血针为主,配合中药清热解毒,燥湿止泻。

1.血针 带脉为主穴,三江、蹄头、尾尖为配穴。

2.水针 大肠俞、百会为主穴,每穴注入10%安钠咖注射液5~10ml;脾俞、后三里为配穴,注入黄连素、大叶桉注射液等。

配合用药 内服郁金散或香连化滞汤加减。

冷痛(伤水起卧、痉挛疝)

由于使役过重,久渴失饮,空肠过饮冷水;或天气骤寒,夜露风霜;或遭阴雨苦淋,冷积胃肠所致。往往发病急剧,证见急起急卧,肠鸣如雷,鼻寒耳冷,前肢刨地,踢腹蹲腰,口色青黄,脉象迟细。治疗以血针为主,配合中药温中散寒,理气止痛。

1.血针 三江为主穴,分水、耳尖、尾尖、蹄头为配穴。

2.巧治 姜牙穴。

3.火针 脾俞为主穴,百会、后海为配穴。

4.电针 两侧关元俞、脾俞、后海、百会等。

配合用药 灌服橘皮散或温脾散加减,用麝香散吹鼻。

结症(便秘疝)

主要由于使役不当,饮喂失宜所致。如贪食过多草料,空腹骤喂,饱后即役,草料粗硬、单一或突然更换,缺少饮水等。此外,脾胃衰弱,老龄齿病,或天气骤变,也可引起。证见腹痛起卧,粪便不通,食欲减退或废绝,肠音减弱或消失,口舌干燥,舌苔黄厚,脉象沉实。治疗以电针为主,配合中药泻热攻下,消积通肠,必要时用掏结术。

1.电针 ①两侧关元俞,治疗30min。通电刺激初期,频率要慢,强度要小,以后逐渐加大,直到患畜腹肌强烈收缩甚至轻度强直,并保持明显而有节律的震动后迅速减小,再交替升降频率和强度。停针后快步牵遛30min左右。对于继发胃扩张和肠臌气的病例,针前先导胃或放气;对口腔、直肠黏膜干燥、脱水严重的病例应先输液和灌肠。②迷交感,治疗30min。电流强度和频率略低于耐受量并保持恒定,针后不需牵遛。

2.水针 两侧耳穴(耳根后方凹陷最深处),各注入生理盐水50~100ml;或迷交感、后海,各注10%氯化钾溶液10ml。

3.血针 三江为主穴,蹄头为配穴。

4.巧治 捶结术,掏结术,耳钉治结术。

配合用药 内服大承气汤、增液承气汤或马价丸加减。

脾虚便秘

由于年老、怀孕,或长期营养不良,或大病久病之后,气血亏损,以致大肠传送无力所致。证见不时拱腰努责,但粪便难下,粪球不太干硬,舌色淡白,脉弱。治疗以白针为主,配合中药润燥滑肠,补气通便。

白针 脾俞、后三里、关元俞、后海等。

配合用药 内服当归苁蓉汤加减,倦怠无力者加黄芪、党参,粪球干小者,加玄参、麦冬。

寒泻(冷肠泄泻)

多因久渴失饮,乘饥误饮冷水太过,过食冰冻草料,过服凉药;或夜露风霜,久卧湿地,阴雨苦淋等所致。证见粪便稀薄,泻下如水,肠鸣如雷,食少饮少,毛焦肷吊,口色青黄,脉象沉迟。治疗以火针为主,配合中药温中散寒,利水止泻。

1.火针 脾俞、后海为主穴,百会、大肠俞、后三里为配穴。

2.水针 百会、后三里为主穴,各注入10%安钠咖注射液5~10ml;脾俞或大肠俞为配穴,注入10%葡萄糖溶液10ml。

3.电针 脾俞或百会为主穴,胃俞或大肠俞、后三里、后海为配穴。

4.白针 大肠俞为主穴,脾俞、后海、分水、后三里为配穴。

5.TDP 关元俞、小肠俞穴区照射,照射距离20~30cm,体表温度保持38±2℃,每次照射30~60min,每日1次,6日为一疗程。

6.血针 带脉。

配合用药 内服胃苓散加减或猪苓散。

脾虚泄泻

多因长期饮喂失调,使役过度,或草料质劣,或脾胃虚弱,运化无力所致。证见体瘦毛焦,倦怠无力,慢草,粪稀或完谷不化,尿少,口色淡白,脉象沉细缓弱。治疗以白针、电针为主,配合中药补中益气,利水止泻。

1.白针 脾俞为主穴,百会、胃俞、肝俞、后海、后三里为配穴。

2.电针 脾俞或百会为主穴,胃俞或大肠俞,或后三里、后海为配穴。

3.水针 脾俞、双侧膀胱俞,每穴注射10%~20%的安钠咖注射液5ml,每日1次,连续注射2~3次。

4.埋线 双侧膀胱俞、后海穴。

配合用药 灌服参苓白术散或补中益气汤加味。水泻重者,加猪苓、泽泻;完谷不化者,加神曲、麦芽、山楂。

脾肾虚寒泄泻

多由于肾阳虚衰,不能温养脾阳;或脾阳久虚,不能运化水谷精微以充肾阳,以致肾脾两虚所致。证见久泻不止或清晨泻重,完谷不化,食少神疲,四肢不温,耳鼻俱凉,口色淡白,舌苔白滑,脉沉迟无力。治疗以火针为主,配合中药温补脾肾,收涩固脱。

火针 脾俞、后海、百会。

配合用药 内服四神丸加味。寒盛者,加肉桂;腹痛者,加木香;久泻不止者,加诃子;粪中带血者,加血余炭、地榆;久泻气陷者,加党参、黄芪、升麻等。

新驹乳泻

多因母马产后淤血未尽,恶露不净,或被长途乘骑、拴系炎热之下外感热邪,热毒经乳传于幼驹所致热。证见肚腹胀痛,卧地不起,回头顾腹,拉粥样稀粪,唇舌赤红。治疗以巧治为主,配合中药清热解毒、涩肠止泻(幼驹),清热解毒、活血祛瘀(母马)。

1.巧治 针刺幼驹甲状腺,最好针刺甲状腺肿胀侧,必要时也可针对侧。用三棱针刺入甲状腺体中心,拔针后见出血者为佳,每天1次。

2.白针、电针或激光穴位照射 幼驹后海穴。

配合用药 幼驹,灌服乌梅散或合葛根芩连汤加减,或马齿苋、穿心莲、大蒜等单味药,脱水严重的配合补液。母马,灌服当归散。

跳肷(膈痉挛)

多因饱后急走,乘渴急饮冷水,或吞冰冷食物,或内热亢盛,外感风寒,冷热相击,逆气上冲胸膈所致。疝痛、误食毒草或毒药也可引起。证见两肷频频跳动,重症可引起全身震颤,呼吸促迫,口色青黄,脉象沉迟。治疗以水针为主,配合中药理气降逆。

1.水针 理中为主穴,膈俞为配穴,各注入25%硫酸镁注射液10~20ml。

2.电针 理中为主穴,姜牙为配穴。

3.火针 脾俞、膈俞为主穴,命门、百会、后海为配穴。

4.白针 脾俞、分水、百会、肾俞、肺俞、大肠俞。

配合用药 灌服桔皮散(虚寒型)或石膏知母汤加减(实热型)。

脱肛

多因体质瘦弱或久泻不止、中气下陷,或便秘时努责过度,夜卧前高后低之处等所致。证见直肠翻出肛门外、水肿,初期色淡红,久则变暗,口色青黄,脉象沉迟细。治疗以巧治为主,配合中药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1.巧治 莲花穴。先用肥皂水灌肠,排出直肠积粪,然后用温开水、2%明矾溶液或0.1%高锰酸钾溶液洗净脱出的直肠,除去坏死的瘀膜,挤出淤血毒水,涂以明矾末和植物油后,轻轻地还纳复位,再配合电针或水针固定。

2.电针 后海为主穴,向前上方刺入20~25cm,肛脱为配穴,向前下方刺入10cm。后海穴接正极,肛脱穴接负极,电压由低到高,频率由慢到快,直至最大的耐受量为止。首次治疗通电2~4h,以后每次1h,每日1次,7日为一疗程。针后使病畜站于前低后高的位置,避免卧地,防止努责。

3.水针 两侧肛脱穴,各注入95%酒精10ml。

配合用药 灌服补中益气汤加减或温中通关散。

吐水癖

原因、病机不明。证见休息时嘴触外物(如缰绳、食槽、桩柱、墙壁等)后上下唇就抖动,口腔不住地流出大量口水,上槽吃草或使役时恢复正常。治疗以水针为主。

水针 承浆为主穴,注入95%酒精10ml;抑涎穴(下唇两侧的肌肉中)为配穴,各注入95%酒精5ml。一般注射1次即可痊愈。如无效,则隔2~3日再注射一次。

宿水停脐

多因脾胃虚弱,脏冷气虚,运化功能失职,水液停积肠间;或劳役过重,空肠误饮浊水过多,水湿停聚肠内不能运化所致。劳伤瘦马多发。证见精神倦怠,头低耳耷,食欲减退,日渐消瘦,肷部凹陷,腹部两侧下垂,呈对称性胀大,顶撞腹部,可听到荡水音,口色淡白或青黄,脉象沉细无力。治疗以巧治为主,配合中药健脾暖胃,温肾利水。

巧治 云门穴。大宽针破皮后,插入宿水管或套管针放出宿水。若宿水过多,先放一半,隔日再放。

配合用药 灌服健脾散。

尿血

多因外感热邪或虚火内生,迫血妄行;或大病久病之后,脾胃虚弱,统摄无权;或劳役所伤,打扑跌损使脉络受伤等引起。证见尿中混有血液或血块,尿色鲜红或暗紫,口色红或淡白,少津,脉象细弱或稍数。跌打损伤所致者,常伴有腰胯部敏感疼痛症状。治疗用白针、火针,配合药物止血、凉血、健脾益气。

白针或火针 断血穴,针对病因配合相应穴位。

配合用药 注射仙鹤草素、安络血、止血敏等。血热妄行者,内服秦艽散或十黑散加减;气不摄血者,内服归脾汤加减;跌打损伤者,内服定痛散加减。

胞转

由于负重奔走过急,或乘热而骤饮冷水,冷热互结,膀胱气化失常,致使膀胱癃闭不通。证见欲尿不出,或点滴而下,肚腹胀痛,卷尾刨蹄,蹲腰踏地。治疗以巧治为主,配合中药清热利湿。

1.巧治 谷道入手缓缓按压或拨拉膀胱,直至排尿。

2.血针 三江为主穴,分水、姜牙、蹄头为配穴。针后取食盐3g,用单层草纸或麻纸包裹,送入母畜尿道口处捏破,牵行片刻即见排尿。

配合用药 灌服滑石散。

胎风

多因分娩时,风邪传入经络所致。证见病初前行后拽,胯痛胸疼,日久瘫痪,四足屈曲,不能伸直,卧地难起,昂头气喘,脉象迟涩,口色淡白。治疗以火针为主,配合中药强筋壮髓,祛风止痛。

1.火针 百会、掠草、大胯、小胯、抢风。

2.激光针 以百会、大胯、抢风、脾俞为主穴,小胯、肾俞、肾角、肾棚、八窌为配穴。交替选穴,每穴照射20min,每日一次。

配合用药 内服麒麟竭散。

肾阳虚水冷

多因体虚弱,久病失调,或劳伤过度,肾伤外传腰胯引起。证见患畜精神短少,耳耷头低,四肢虚肿,后脚难移,口色青黄,脉象沉细。治疗以火针为主,配合中药温补肾阳、行气利水。

火针 百会、巴山、大胯、小胯、牵肾。

配合用药 灌服荜澄茄散。水湿重者,酌加茯苓、泽泻、猪苓、车前子、牛膝等。

垂缕不收(阴茎麻痹)

多因畜体瘦弱,劳役过度,肾气亏损;或外受挫伤所致。证见阴茎垂脱,不能回缩,精神短少,行动迟缓,口色如绵,脉象迟细。治疗以巧治为主,配合中药温肾助阳行气。

1.巧治 用温热消毒药液洗净垂缕后,用小宽针散刺肿胀部,挤出淤血毒水。

2.火针 百会为主穴,肾棚、肾俞、肾角为配穴。

3.电针 百会穴为主穴,后海、断血、八窌、尾根、命门、阴俞为配穴。每次通电30min。

4.TDP或激光 扩焦照射患部。

配合用药 灌服破故纸散,用荆芥汤外洗,外敷没药散。

滑精

多因配种过多,损伤肾精;或劳役过度,肾阳虚衰,精关不固所致。证见阴茎垂伸,勃起无力,精液滑泄,神疲力乏,肢寒耳冷,口色淡白,脉象细而无力。治疗以火针为主,配合中药补肾固精。

1.火针 百会、肾棚、肾俞、肾角、丹田、牵肾。

2.白针 肾俞、牵肾。

3.艾灸 百会。

4.电针 腰间七穴及八窌。

配合用药 内服右归饮加龙骨、牡蛎、五味子等。

不孕症

引起不孕的原因很多,针灸治疗效果较好的主要是机能性不孕症。证见长期不发情,或发情表现微弱,或发情中断,屡配不孕。治疗以电针为主,配合中药催情促孕。

1.电针 催情,选命门、阳关、百会、雁翅、后海、百腰、腰肷等穴。前三穴,分别直刺5~10cm;雁翅,向内后方刺入15cm;后海,向前上方刺入20~25cm;百腰(百会与腰角连线中点)向前外下方斜刺10~15cm;腰肷(腰角前6cm、背最长肌下方),向后内方平刺20~30cm。每次取四穴(左右搭配、轮流交叉)通电20~30min,电压和频率由低到高,逐渐增加,直至家畜能够耐受的最大量。治疗中间,反复调整电压和频率的高低2~3次。每日或隔日一次,1~3次为一疗程。

胚胞萎缩,选阳关、百会、腰肷等穴;子宫弛缓,选后海为主穴,雁翅、百会为配穴;卵巢囊肿,选同侧肾棚为主穴,雁翅、肾俞为配穴。操作方法同上。

2.激光照射 阴蒂、阴俞、后海等穴。

3.按摩疗法。

配合用药 子宫内灌注促孕灌注液。

阴道脱和子宫脱

多因营养不良,劳役过度,中气下陷;或因胎儿过大,不合理助产等所致。阴道脱多发生在产前,部分脱出时呈大小不等的半圆形,卧地时外露,起立后自动缩回;全脱时可见关闭的子宫颈口。子宫脱多发生于产后,外翻的子宫表面呈绒毛状,初期色红,继则水肿、色暗红,表面干燥发硬,严重污染,发生损伤与坏死。治疗以巧治整复为主,配合中药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1.手术整复 保持患畜前低后高,用温水灌肠,排出直肠积粪,用2%明矾水洗净脱出物,除去表面的坏死组织及水肿液,撒涂明矾粉,徐徐将脱出部分送回阴道和骨盆腔内,顺势将手伸入阴道或子宫内,摆动数次,舒展子宫皱襞,使其完全复位。最后边晃动边慢慢地抽出手臂。

2.电针 阴脱穴为主穴,向前外方斜刺10cm;后海为配穴,向前上方刺入20~25cm。首次电疗2~4h,以后每日1次,每次1h,7日为一疗程。

3.水针 阴脱穴,每穴注入95%酒精20ml。

配合用药 整复时,在百会穴或后海穴注射2%盐酸普鲁卡因溶液15~20ml,以便于操作和减缓努责,整复后灌服补中益气汤。

破伤风

由破伤风杆菌侵入较深的密闭性创伤引起。证见全身肌肉强直,牙关紧闭,闪骨外露,四肢开张,运步强拘,对外界刺激兴奋性增高,口色深红,脉弦数有力。治疗以水针、火烙为主,配合中药祛风镇惊,解毒止痉。

1.水针 百会穴,注射破伤风抗毒素5万~10万IU。

2.烧烙 伤口,清创、扩创后进行;同时火烙大风门、风门、伏兔、百会等穴。

3.火针 大风门、风门、伏兔、百会,张口困难者加开关、锁口。

4.电针 锁口、开关、抱腮、下关、风门、伏兔、九委等穴。

5.醋麸灸 使之发汗。

6.血针 颈脉。

配合用药 灌服千金散,或追风散,或甘草汤(甘草、蝉蜕、防风、荆芥、蔓荆子、钩藤、木通、黄芪),用朱砂散吹鼻。西药用破伤风抗毒素、抗生素和强心、补液、镇静剂。

歪嘴风(颜面神经麻痹)

多因外感风邪或外伤所致。一侧患病时,患侧耳廓、上眼睑及下唇下垂,上唇歪向健侧,口流清涎,舌尖外露,多用门齿采食。两侧患病者,两耳下垂,两眼半闭,鼻孔塌陷,上唇变长,下唇下垂,采食、饮水、呼吸均困难。治疗以电针为主,配合中药祛风活络。

1.电针 锁口、开关、抱腮、分水、面中、颏旁、颌后、承浆、挺耳等穴。开关、锁口,向后上方刺入6~10cm;抱腮,向后上方刺入3~7cm;分水,直刺3~5cm;面中,眶下孔略下旁开一指,向鼻颌切迹方向平刺5~7cm;颏旁,位于犬齿与第一前臼齿连线中点处,向后方平刺3~4cm;颌后,位于下颌骨髁后方向下,即下颌支后缘下5~7cm的侧面处,向外眼角方向平刺6~12cm。每次选取两组(4个)穴位,频率由低逐渐增高,至面部肌腱出现颤动的针感为止,通电刺激20~30min。每日1次,5~7次为一疗程,停针5~7天后再进行第二疗程。第一疗程针患侧穴位,第二疗程开始,配合健侧穴位,患侧为主穴接阴极,健侧为配穴接阳极。

2.白针 开关为主穴,锁口、抱腮为配穴。三穴可相互透刺。

3.火针 开关、抱腮为主穴,锁口、上关、下关、风门为配穴。

4.水针 开关为主穴,锁口、抱腮为配穴,每穴注入10%葡萄糖注射液10~20ml或维生素B1注射液5ml或硝酸士的宁注射液。

5.温熨法 患侧腮颊部用温醋涂湿,盖上温醋湿过的毛巾,用烧红的方形烙铁,沿锁口-开关-抱腮穴反复熨烙,巾干加醋,烙至耳根微汗为度。

6.埋线疗法 在面神经径路上选一点,剪毛消毒后,切开或不切开皮肤,用肠线穿过神经干打结(不可过紧,以免过度压迫神经)。

配合用药 灌服牵正散,酌加蜈蚣、天麻、川芎、白芷、防风等。

坐骨神经麻痹

常因跌倒、剧伸、骨盆骨折、深部脓肿、肿瘤及久卧湿地等引起。证见驻立时,髋、膝、跗关节弛缓,球节弯曲,系部着地,不能负重;运步时,髋、膝、跗关节伸展异常,球节以下屈曲,拖拉前进。卧地后多不能自行起立。治疗以电针为主。

白针或电针 百会、邪气、汗沟、仰瓦、牵肾等穴。

项脊吝(颈风湿)

多因劳役后带汗拴系于屋檐下或者巷道之中,或被雨淋,风寒之邪侵入经络,颈部气血凝滞所致。一侧发病时,头颈弯向患侧,呈现斜颈。两侧发病时,头颈伸张,僵直不曲,低头困难,吃草饮水时两前肢叉开。治疗以醋糟灸为主,配合中药祛风散寒、除湿通络。

1.醋糟灸 取鲜醋糟入锅炒热,加适量醋保持潮湿,先取一半(约5kg)装布袋内搭颈部,防止皮肤烫伤可垫布,糟凉再换热糟,反复交替,持续2~4h,每日1次,连用2~4次。

2.火针 九委、腰间七穴、风门、伏兔、抽筋。第一次以两侧上上委、中上委、下上委为主穴,风门、百会为配穴;第二次以两侧上中委、中中委、下中委为主穴,伏兔、抽筋为配穴;第三次取上下委、中下委、下下委。

3.血针 颈脉。

4.电针 以九委为主穴,轮流施术。

5.巧治 抽筋穴。抽筋时一定要充分上下活动头颈,捶腰捏背,用力向后拉尾。针后饲喂时,槽下垫砖,每天取掉一层,迫其低头采食。

6.熨烙 两侧九委穴。以温醋刷湿穴区被毛,用电熨斗沿九委穴反复熨烙,并不断喷洒温醋,不得烧伤皮肤。用熨法时禁扎火针。

配合用药 灌服连翘散、追风散。

四肢风湿

多因气候突变,久卧湿地,带汗揭鞍,风寒湿邪侵犯四肢所致。证见步态强拘,束步难行,把前把后,行走缓慢。当气候变暖时或运动一段时间后,症状随之减轻。治疗用血针、火针、电针等,配合中药祛风散寒、除湿通络。

1.血针 前肢,胸堂穴;后肢,肾堂穴;每穴放血500ml以上。

2.火针 前肢,抢风为主穴,冲天、肩贞、肩外俞、肘俞为配穴。后肢,巴山为主穴,掠草、大胯、小胯、汗沟为配穴。有腰硬表现者加百会穴或次窖透腰前穴。

3.电针 前肢,抢风为主穴,膊尖、膊栏、膊中、冲天、肺门、肺攀为配穴。后肢,巴山为主穴,阳陵或小胯、路股、邪气、汗沟、仰瓦、牵肾为配穴。

4.白针 前肢,抢风、乘重为主穴,冲天、肩贞、天宗为配穴。后肢,巴山、阳陵为主穴,大胯、邪气、汗沟、百会、居髎、环跳和阿是穴为配穴。捻转提插捣刺法行针,每次施针20~25min,间隔1~3天针第二次,一般针3~6次。

5.水针 药液用2份25%葡萄糖注射液与1份5%碳酸氢钠注射液混合,或复方氨基比林注射液、安乃近注射液等。前肢风湿,在三角肌起点处,由上而下刺入8~10cm,注药20~30ml;在臂三头肌上部平刺3~5cm,注药10~20ml;抢风穴入针8cm,注药20~30ml,冲天穴入针5cm左右,注药20ml。后肢风湿,大胯、小胯穴进针5cm,汗沟穴进针8cm,每点注药液10~20ml。

配合用药 灌服独活散,防风散,茴香散,独活寄生汤加减。

脊背甲黄(鬐甲部蜂窝织炎)

多因挽具磨伤感染所致。初、中期证见患部灼热,剧痛,弥漫性肿胀,精神沉郁,体温升高,口色鲜红,脉象洪数;后期脓成破溃后,不断有脓汁流出,周围附有脓痂,口色淡红,脉象稍数。治疗以巧治为主,同时配合中药祛瘀消肿(初期,消法),托毒排脓(中期,托法),补虚生肌(后期,补法)。

1.巧治 初期用雄黄散或栀子粉醋调外敷;中期切开,用10%食盐水或硫酸钠溶液湿敷引流;后期清创,敷布防腐生肌散或九一丹。

2.血针 颈脉、蹄头,初期应用。

3.火针 肿胀处。

配合用药 初期内服真人活命饮或仙方活命饮加减,热毒较重者用黄连解毒汤;中期内服透脓散加白芷;后期内服透脓散合四君子汤加减,用生肌散外敷。

寒伤腰胯痛

多因老弱瘦马,使役过重,又遇气候骤变,风吹雨淋,或汗出当风,夜卧寒湿之地,肾经受寒,传至腰胯所致。证见耳耷头低,毛焦肷吊,吊腰拱背,起卧困难,牵行不动,或行走束步,难移后脚,前行后拽,腰拖胯髎,回转不灵,触压腰背部,凹腰现象不明显,肌肉板硬。治疗以火针为主,配合中药暖腰肾,祛风湿。

1.火针 百会、肾俞、腰前、腰中、上窌、次窌、巴山、汗沟、大胯、小胯,轮流交替施针。

2.血针 尾本、肾堂。

3.白针 百会、肾棚、肾角、腰后、巴山、居髎、环跳。在火针间隔期施针,每次留针20~30min,留针期间反复行针。1~3天1次,一般针3~6次。

4.电针 百会为主穴,腰前、腰中、腰后、中窌、命门为配穴。

5.水针 药液用10%或25%葡萄糖2份与5%碳酸氢钠1份混合。百会穴,入针6~10cm,注药40ml,肾棚、肾俞进针5cm,注药20ml。腰部肌肉僵硬时,加腰前、腰中、腰后,进针3cm,每穴注药20ml。

6.温针 百会、肾俞、肾棚、肾角等穴。白针留针期间在针柄上附加艾团点燃,或捏面窝紧套于针体加酒点燃,灸20~30min,至患畜出现后躯下蹲姿势或会阴区微微出汗为止。起针后针孔用碘酊消毒,胶布封口,防止感染。

7.拔火罐 鬐甲穴至百会穴之间连线五等份,中间4个分点旁开的髂肋肌沟是穴。先用小宽针直刺1~1.5cm(刺透皮肤为度),后拔火罐,留罐10~15min。术后拴于暖厩内,每日上下午各牵遛1~2h,7~15天疗效不明显者再重复一次。

8.醋酒灸或酒糟灸 腰胯部。灸后搭一麻袋片保暖,护理同拔火罐。

配合用药 寒伤者服茴香散,雁翅痛服桂枝羌活汤,内肾痛服千金散,肾经痛服当归茴香散。

闪伤肩膊痛

由于道路不平,前肢踏空,滑倒,或跳沟跨壕,肌肉和关节韧带过度伸张引起。证见站立时以蹄尖着地,伸向外前方,运步时束步难行,呈明显悬跛,多为单肢患病。严重者,在患部有明显的压痛点。治疗以血针为主,配合中药行气活血,散瘀止痛。

1.血针 以胸堂为主穴,泻血300~500ml。

2.白针 以抢风为主穴,冲天、膊尖、肩外髃、天宗、肩贞和阿是穴为配穴,每次施针20~30min,间隔1~3天1次,一般针3~6次。

3.火针 抢风为主穴,肩井、肘俞、肩髃、肩外髃等为配穴。

4.电针 抢风为主穴,膊尖或膊栏、掩肘等为配穴。

5.水针 阿是穴、膊中、抢风穴,注入用0.5%普鲁卡因注射液50~100ml稀释的青霉素80万IU,或每穴注入1%普鲁卡因液10~20ml或30%安乃近20ml或40%元胡和20%川芎混合液15~20ml。隔1~2天1次,3~4次为一疗程。

6.特定电磁波谱 TDP治疗器照射患部,每日1~2次,每次30~60min,5~7天为一疗程。

7.烧烙 用于慢性、顽固性畸形病畜。

8.气针 弓子穴,每隔10天针刺一次,一般3次即可,用于肌肉萎缩者。

配合用药 灌服当归散。

抢风痛

多因机械压伤所致,如横卧保定时长时间受压;突然倒地时,受地面石块的顶压;翻车被辕木压伤等。证见站立时患肢肩关节伸展,肘关节、腕关节和球关节屈曲,以蹄尖着地。运步时提举困难,以蹄尖拖曳前进,病久抢风穴周围肌肉萎缩。治疗以白针、电针为主,配合中药活血散瘀,行气止痛。

1.电针 抢风、乘重、前三里、肘俞,每次通电10~30min。

2.白针 抢风、乘重为主穴,冲天、天宗、肩贞、肘俞、乘重为配穴,每日1~2次。

3.火针 抢风、冲天、肘俞。

4.水针 抢风、肘俞,注射硝酸士的宁溶液0.02~0.05g。

5.拔火罐 抢风穴宽针急刺后拔罐,留罐5~10min。

6.气针 肌肉萎缩处注入空气或提皮补气。

配合用药 灌服五痹汤。

乘重痛

多因蹴踢、压伤、挫伤等外力损伤所致。证见驻立时患肢伸向前方,肘关节伸展,呈前踏肢势,以蹄踵着地;运步时,抬不高,迈不远,拖曳前进,呈中度混悬跛。触诊肘关节部肿胀,有痛感。治疗以血针为主,配合中药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1.血针 胸堂穴。急性者配合小宽针急刺抢风穴。

2.白针 肘俞、乘重为主穴,抢风、肩髃、冲天、肩外髃为配穴。

3.火针 抢风、肘俞、肩髃、肩外髃。适用于慢性者。

4.烧烙 肩肘关节周围,适用于慢性者。

5.水针 抢风、肘俞、阿是穴,注射镇跛痛、当归注射液、红花注射液。

配合用药 灌服跛行镇痛散。

膝黄

多因跌打闪扑,滑跪撞伤膝头,气血凝滞膝间所致。证见腕关节肿大,触之呈捏粉状或有水样波动感,局部微热疼痛。运步困难,呈“直腿行”。治疗以巧治为主,配合中药清热解毒,消肿散瘀。

1.巧治 软肿者,用中宽针刺膝眼穴,排出渗出液,针孔严格消毒,施加压迫绷带,露出针孔引流。硬肿较轻者,醋酒灸患部,施术1~3次。硬肿较重者,烧烙治疗。

2.血针 膝脉为主穴,蹄头、缠腕、蹄门为配穴,口色赤气重者加刺颈脉。

3.火针 软肿处,放出黄水。

配合用药 盐蒜膏泥外敷,消黄解毒汤内服。

掌骨瘤

多因长期运动过急,驮载过重,在不平道路上重役,使肌腱韧带剧烈伸展、牵张和刺激骨膜等日久形成。证见驻立时,患肢关节稍弯曲,以蹄尖着地,并不时提举,着地疼痛明显,抬举也有困难,球节活动不灵活。慢步时往往跛行不明显,快步时则跛行显着;软地、平地跛行不明显,硬地、不平地或下坡时则跛行加重;长期休闲跛行减轻或消失,但役后跛行又现,并随运动而加重。触诊在小掌骨和大掌骨间有结节状如蚕豆大、指头大的骨瘤。治疗用血针、烧烙。

1.血针 膝脉穴,放血300ml。适用于初期病例。

2.烧烙 直接烧烙,适用于慢性病例。

攒筋痛/板筋痛(屈腱炎)

多因道路不平,负重急走,或滑跌、踏空、跳沟过壕,攒筋(板筋)剧伸而致病。证见驻立时蹄尖着地,减负体重,寸腕背屈,下沉不够;运步时呈明显支跛,患肢着地时,疼痛明显,在不平路上行走,则跛行加重,快步易蹉跌,即“蓦地点脚,攒筋痛”,触诊患部,肿胀疼痛。治疗,急性以血针为主,慢性以灸烙为主。

1.血针 膝脉(鹿节)为主穴,泻血200~300ml,缠腕、蹄头、胸堂或肾堂为配穴。

2.灸烙术 ①患部施软烧法,每周1次,每次30~40min,2~3次后效果不明显者,改施画烙法。②药酒烧烙法花椒120g、红花30g、川芎15g、赤芍20g、补骨脂15g、牡丹皮15g,煎汤1500ml,加入白酒、醋各150ml,备用。将患畜保定好,用毛刷蘸药液将患部刷湿,然后用烙铁画烙,不断向患部涂刷药液,使烧烙部位始终保持潮湿,如此反复进行,直至药液用完,然后用烙铁将患部熨干。让患畜在六柱栏内安静休息,待患部干燥后再拉出牵遛。一般烧烙3~4次。

闪伤胯瓦痛

多因道路不平,闪滑跌蹉,或急奔快驰,突然停止;或跳沟跨涧,蹴踢打扑等外来暴力冲击所致。证见驻立时患肢蹄尖着地,免负体重;运步时由外向内划弧,抬举困难,着地疼痛,即“并脚行,胯瓦痛”。跛行随运动增重,后退困难,触压髋关节有痛感,慢性病例具有不同程度的臀肌萎缩。治疗,急性以血针为主,慢性以电针、水针为主。

1.血针 肾堂,泻血300~500ml,取患侧,只针一次。

2.电针 大胯、小胯、百会为主穴,巴山、邪气、牵肾、大胯、小胯、阿是穴为配穴。

3.水针 阿是穴、大胯、小胯、汗沟,每点注射药液(同四肢风湿)20~30ml。

4.白针 百会为主穴,大胯、小胯、邪气、居髎、环跳、阿是穴为配穴,每次施针20~25min,间隔1~3天再针,一般针治3~6次。

5.火针 路股为主穴,大胯、小胯为配穴。

6.烧烙 用于慢性者。

闪伤迎风痛(掠草痛)

多由于滑倒、蹴踢、冲突、打扑等外来暴力所引起。证见驻立时患肢以蹄尖着地,病重或慢性病例,常悬起患肢,即“提迎风,偏胯眼”;运步时抬不高,迈不远,拖曳前进,即“拖脚行,掠草痛”。运动后跛行明显减轻,先以蹄尖着地,然后蹄踵着地,当着地时,患膝关节突然外偏,离地时,患肢向上猛提一下。治疗,急性以血针为主,慢性以火针为主。

1.血针 肾堂为主穴,放血300~500ml,蹄头为配穴,取患侧,只针一次。

2.火针 掠草为主穴,阳陵、汗沟为配穴。

3.白针 掠草为主穴,阳陵、阴市、外膝眼、汗沟为配穴。

4.烧烙 用于慢性者。

冷拖杆(髌骨上方固定)

多因老弱瘦马、气血亏虚或外感风寒湿,筋挛不舒,髌骨被固定于股骨内侧滑车嵴的顶端,不能回复到原来位置。证见膝关节呈伸展状态,不能屈曲,运步时以蹄尖着地拖曳前进,患肢高度外展,或患肢不能着地而呈三脚跳。治疗以火针为主,配合中药温肾助阳,散瘀消肿。

1.火针 掠草穴,一般只针1次。

2.电针 百会、阳陵、巴山、后伏兔、牵肾、股Ⅰ等穴。巴山,刺达髋骨;后伏兔,刺达股骨;牵肾,直刺3~4cm;股Ⅰ,后伏兔与大胯穴连线中点,直刺触及股骨。每次通电20~30min,2~5次为一疗程。

3.巧治 一是削蹄甲,将患蹄外侧负面,特别是蹄踵负面切削,造成一个内高外低斜面,使患蹄呈内向旋回,运步时则产生向内捻转步样,即可治愈本病。二是切断髌骨内侧直韧带。

配合用药 灌服茴香散。

合子骨肿痛(飞节内肿)

由于外伤性炎症、重役、肢势不正、不合理削蹄或装蹄铁等引起的跗关节内侧骨质增生。证见跗关节内侧硬肿,无热痛感,驻立时蹄尖着地或系关节屈曲,不时起落患肢;运步时飞节屈曲不全,患肢提起低而慢,并以蹄尖先着地;运动开始时较重,随运动逐渐减轻,较长时间的休息后减轻。治疗,急性以血针为主,慢性以烧烙为主,配合修蹄、中药活血祛瘀。

1.血针 肾堂、鹿节、曲池。

2.烧烙 软烧法或按画烙图直接烧烙合子骨。

配合用药 内服益智散加龙骨、牡蛎、黄芪等,局部外敷雄黄拔毒散。

缠腕痛(球节捻挫、球部腱鞘炎)

多因急骋骤停、急骤回转、道路不平或泥泞滑跌等,使得球节受到过度的屈伸或牵挫所致。证见驻立时,患肢屈曲,蹄尖着地,减负体重;运步时,寸腕下沉不够,着地疼痛明显,蹄音低,在不平路上行走则跛行加重,呈“屈腿行,节上痛”的步样;球关节活动不灵活,指压缠腕部有热痛感。治疗,急性以血针为主,慢性以灸烙为主。

1.血针 缠腕为主穴,放血200~300ml;蹄头为配穴,只取患侧。必要时,间隔5~7日再针1次。

2.灸烙 用于慢性者,局部施软烧法或画烙术。

3.TDP 照射患部,照射距离20~30cm,体表温度38±2℃。每日照射1~2次,每次30~60min,6天为一疗程。

4.水针 前肢取抢风穴,后肢取汗沟穴,注入1%奴佛卡因液50ml或40%元胡与20%川芎混合液15ml。1~2日注射1次,注射3次即可。

5.激光针 抢风为主穴,乘重、缠腕为配穴,光距15cm,每次照射30min,每日2次,5天为一疗程。或以缠腕为主穴,前三里为配穴。氦氖光导纤维照射笔接触穴位进行照射,主穴照30min,配穴照20min,每天1次,连续3天,需两个疗程。

系凹痛

由于奔驰过急、捻挫、追突或蹄胎被重物压伤等引起。证见驻立时以蹄尖着地,系部直立,减负体重。运步时着地疼痛明显,蹄踏不实。触诊系凹有温热疼痛,但肿胀不明显。治疗用白针或血针。

白针或血针 蹄臼,前肢病针前臼,后肢病针后臼穴。

五攒痛

分料伤和走伤两种类型。前者多因过食浓厚饲料或胃肠阻滞,谷料积于胃肠,料毒凝滞于蹄所致;后者由于奔走太急,卒至卒拴,失于牵散,气血凝滞胸膈、注于蹄头引起。证见精神倦怠,眼闭头低,四肢收于腹下,运步时四足如攒,拘行束步,把前把后,卧多立少,蹄温升高,蹄前壁敏感,口色鲜红,舌苔黄腻,脉象洪数。治疗以血针为主,配合中药活血理气,消食化积(料伤型),活血化瘀、清热利湿(走伤型)。

血针 蹄头为主穴,每蹄放血约500ml;料伤型加玉堂、通关穴,放血200ml;前肢病重加胸堂,后肢病重加肾堂,每穴泻血500ml;蹄头泻血量少者,加刺蹄门穴。营养不良患畜,酌情减量。

配合用药 料伤型灌服红花散,走伤型灌服茵陈散。

滚蹄(屈腱挛缩)

由于长期劳役过度,或道路不平,负重急走,损伤筋腱;或寸腕部碰伤,修蹄、装蹄铁失宜等致蹄寸腕筋短缩。证见系部直立,蹄壁前倾,蹄尖着地并严重磨损,向前滚动,严重者,蹄向后翻,蹄心向上,蹄壁着地。治疗以巧治为主,结合修蹄并装矫形蹄铁。

1.巧治 滚蹄穴。侧卧保定,三健肢靠拢,留出患肢,用“推磨式保定法”固定,术部剪毛消毒,中宽针针锋与屈肌腱平行刺入穴位1cm左右。病轻者,顺腱纤维方向摆动针锋,劈开病腱;病重者,扭转针锋,左右摆动,切断部分筋腱,同时用力推动木棍,使患蹄恢复正常位置。出针后,再用力推动几下木棍,针孔按一般外伤处理(图2.3.1)。休养月余,保持厩舍清洁干燥,每日适当牵遛。

图2.3.1 巧治滚蹄穴

2.火针 前(后)臼、明堂(劳堂),针尖向上针入大筋,进针1~2cm。针前削蹄矫正蹄形,并装钉长唇蹄铁。针后速步30min,继而驾车行驶2h,以助患肢伸展活动。

漏蹄(蹄叉腐烂)

多因厩舍潮湿,浸渍腐蚀蹄心,或尖锐物体刺破蹄底,污物侵入而致病。证见蹄底流灰色污臭液体(湿漏),或蹄底角质疏松,呈干屑末状,甚则呈块状脱落(干漏),患肢不敢负重,运步呈明显支跛。治疗以巧治为主。

巧治 垂泉穴或患部。首先挖净坏死组织,然后用烙铁或激光烧烙;或用沸油浇灌后,塞上碘酊棉;或用酒精冲洗后,以融化血竭填塞,最后以黄蜡封闭,包扎蹄绷带或盖上铁皮,装钉蹄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