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病针灸处方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实用动物针灸手册》第314页(7001字)
中暑
禽舍通风不良、鸡群过于拥挤、饮水不足,水禽在烈日下野外放牧等均可引起。主要症状,病初呼吸急迫,张口喘气,翅膀张开,进而步态不稳,不能站立,晕迷扑地,放牧中的鸭、鹅则漂浮于水面上,体表血管呈紫黑色。治疗以血针为主,同时改善环境。
1.血针 鸡,冠顶、胸脉、翼脉、脚脉等穴点刺放血,急救可用剪刀将冠顶剪断一二个冠齿出血。鸭、鹅,蹼脉、跖脉、脚脉、翼脉、舌筋等穴点刺放血,抢救时可将病鸭的一只脚撕开一个蹼膜,断其一条血管即可。
2.白针 鸡,脑后、虎门、膝弯;鸭、鹅,上下颌沟、尾脂、飞天、立地、趾间等穴。
配合处理 改善禽舍通风,调整密度,降温;发病水禽尽快转移到阴凉处休息。
感冒
主要由于外感风寒,如禽舍阴暗潮湿,气温突降,阴雨苦淋,或采食冰冻饲料,饮带冰渣的生水等引起。症状特点是流鼻水,鼻孔周围羽毛上粘有异物,鼻黏膜发炎,充血红肿,眼结膜因发炎而变红,流眼泪。有的呼吸困难,并打喷嚏。减食或停食,精神不振。治疗以血针为主,同时改善环境。
1.血针 冠顶、冠基、胸脉、翼脉、脚脉、蹼脉、舌筋穴。
2.白针 锁口、展翅、虎门、鼻梁、下颌沟、承浆、尾脂、尾下、尾上穴。
配合处理 禽舍应保持干燥温暖,适当通风换气。
气喘症
外感风寒湿热引起,感冒、肺炎、气管炎也常伴发。以张口、伸颈、呼吸困难为特征。呼吸道充满炎性渗出液,不时甩头弃出鼻喉中的黏液,常有“咯、咯”的叫声,冠髯发紫,虚喘者两脚发冷,热喘者两脚灼热。治疗用白针、血针,配合全身和局部清热解毒。
1.白针 鼻隔、鼻俞、龙骨突、背脊、飞天、膝弯、钩前、脚底等穴。
2.血针 翼脉、垂髯、胸脉穴。
配合用药 热喘者,内服穿心莲1~2片;喉中痰鸣者,取蟑螂去头、脚、翅膀,食油浸24h以上,瓦上焙干、研末服;喉中有假膜者,刺破假膜,导出黏液,吹入冰硼散少许。
嗉囊膨胀
分为嗉囊硬胀和嗉囊软胀两种类型。前者又称嗉囊阻塞或秘结,主要是过食含粗纤维的饲料,或其他难以消化的干硬饲料如谷粒、麦子、豆子等,或误食混入饲料中的畜禽毛、布条、纤维之类的异物等引起。表现为嗉囊膨大,触摸坚硬,并有异物感;病禽不食,翅膀下垂,呼吸困难,鸡冠发紫。后者又叫嗉囊胀气,主要由于吃了霉烂变质和容易发酵的饲料,发酵产气所致。表现为嗉囊柔软膨大,内积大量气体,用手挤压时,口中流出黄色的带酸臭气味的黏液,混有气泡。治疗以巧治为主,排除嗉囊内积食、积气。
巧治 嗉囊软胀,取空心针穿刺放气,或用剪刀剪破嗉囊,以两端通气的清洁羽杆插入孔内代替空心针。嗉囊硬胀,初期病轻时,可先在嗉囊穴用注射器注入植物油2~3ml,然后用手轻轻按摩嗉囊,向食道方向揉压,使食物向食道方向移动,经口腔排除部分积食。若积食严重,则应切开嗉囊(切口不宜过大,2cm左右即可),取出积食,用0.1%的高锰酸钾溶液或冷开水、冷茶水冲洗,然后分别缝合嗉囊壁和皮肤,注意消毒,手术后停喂1~2天。
食欲不振
主要因消化机能减退或突然改变饲料等引起。表现为吃食减少,逐渐消瘦,精神不振。治疗用白针、血针和水针。
1.白针和血针 鸡,虎门、锁口为主穴,体温高、舌干或津液黏稠牵丝者配冠顶穴;两脚冷、口滑或口流清水者配脚底穴。鸭、鹅,承浆为主穴,舌筋、蹼脉为配穴。
2.水针 嗉囊穴,注入少量的白酒或甘草汁。
配合用药 艾叶煎水熏蒸口鼻和脚掌(鸭)。
泄泻
主要因为饲养管理不当,饲喂腐败变质、发霉的饲料,或过多地喂给含水分高的青绿饲料、高蛋白饲料、多淀粉饲料以及缺乏沙砾等引起,饲料中毒、其他疾病也可诱发。临症分为伤食型、寒湿型和湿热型。以腹泻、排出黄白水样粪便为特征。治疗用水针、白针,配合中药清热燥湿、涩肠止泻。
1.水针 后海穴,注射黄连素或穿心莲注射液,每次0.5~1ml;嗉囊穴,注射白酒2ml或甘草汁10ml(适用于鸡伤食型)。
2.白针 虎门、锁口、鼻梁、承浆、尾根、膝弯、钩前、钩后、脚盘穴,适用于伤食型。
3.血针 冠顶、冠基、翼脉、脚脉、趾脉、蹼脉穴,适用于湿热型。
4.灸术 后海、尾脂穴,适用于寒湿型。
配合用药 大蒜捣汁或马齿苋煎汤灌喂,粪便黄白者服铁马鞭草适量,粪便黄绿者服地锦草适量。
农药中毒
由于误食被农药(如敌百虫、乐果、1605等有机磷农药和六六六等有机氯农药)污染的草料所致。有机磷农药中毒的病禽,表现为流口水、鼻水、流泪,瞳孔缩小,排粪增加,呼吸加快,走路摇晃,最后因大量黏液阻塞呼吸道而致死亡。有机氯农药中毒者,初期过度兴奋,急走尖叫,肌肉颤抖,随后腿强直、麻痹,口鼻流涎沫,呼吸困难,最后死亡。治疗以巧治为主,配合特效解毒药。
1.巧治 发现中毒后,立即将嗉囊切开,清除全部食物,先用肥皂水,随后再用清水反复冲洗干净,缝合切口。
2.血针 胸脉、翅脉、冠顶、尾本、膝脉、背中、胯内等穴(鸡),或承浆、舌筋、翅脉、蹼脉、下颌沟等穴(鸭、鹅)。
配合用药 必要时,肌肉注射硫酸阿托品0.1~0.2ml。
肉毒症
本病主要发生于鸭,俗称软颈风。主要是鸭放牧时吃食了死亡腐败的鱼、虾、青蛙等或死畜脏器等腐败肉食而引起中毒。以颈软无力,肌肉麻痹为特征。病鸭精神沉郁,眼睛无神,不吃食,腿、翅、颈等处肌肉麻痹,脚发软,翅下垂,头颈弯转。严重者倒地不起,头颈铺地,难于抬起,羽毛颤抖或脱落,下痢,昏迷死亡。治疗以巧治为主,配合中药解毒。
1.巧治 发现中毒后,立即将嗉囊切开,清除毒物残食。
2.白针 脑后、承浆、展翅、立地、趾间等穴。
3.血针 翼脉、蹼脉、趾脉等穴。
配合用药 甘草适量煎汁作饮水服,鲜凤尾草适量擂烂对井水作饮水。
火眼病
由于肝经风热,上注于目所致。表现为眼内充血,眼睑肿胀,常因黏着浓稠渗出物而睁不开眼睛,眼内有乳酪样物质沉积,角膜混浊,走路不稳,精神差,消瘦。病重者伴有体温升高,两脚发软,头颈肿大。治疗以白针为主,配合中药清肝明目。
白针 睛明、尾脂、承浆、立地等穴,1天1次或隔天1次。
配合用药 青箱子煎水作饮用水,有条件的可内服鱼肝油,头颈肿大者,每只病禽用1g雷公藤煎水内服。
小鹅风症
俗称“中风”,由于风邪(内风或外风)侵扰肝经所致。表现为突然发病,厌食、怕冷,两翅下垂,间歇性痉挛、抽搐,在受到外界刺激时尤为突出。有的病鹅头向后仰,身向后退,或呈坐地望月姿势,或偏头作转圈运动。治疗用白针、血针,配合灸术。
1.白针 尾脂、趾节、趾间、虎门、颈三等穴。
2.血针 翼脉、蹼脉、趾叉等穴,指掐尾脂穴。
3.灸术 趾节穴。或先针刺,然后以艾叶、糯禾秆等烧烟熏至口鼻流涎为止。
鸡转头风
多见于鸡新城疫和药物中毒的后遗症。表现为头偏向一侧作转圈运动,或垂头转颈,向后倒行。有的呈间歇性神经症状,时而转头曲颈,时而蹬脚拍翅,片刻又恢复正常。病鸡一般不愿吃食,间有腹泻。治疗用白针、血针,配合中药清热解毒。
1.白针 两侧耳窝穴,透刺。病重一次未愈者,可隔日再针。脚翅麻痹者,加刺翼根、股端。
2.血针 冠顶、翼脉、脚盘等穴。
配合用药 对鸡新城疫后遗症,喂大蒜生姜泥,可以提高疗效,或在饲料中加入多种维生素,增强抵抗力。
鸡黑冠症
病因不明。以鸡冠、肉髯呈暗黑色为特征,同时见有精神委顿,食欲不振,羽毛松乱,两翅下垂,重者腹泻等表现。治疗用血针、白针。
1.血针 冠顶、冠基等穴,出血多者为佳,不愈者再针1~2次。
2.白针 透刺双侧耳窝穴。
鸡迷抱
又称赖抱,是受遗传制约的一种本能,属正常的生理状态。主要是由于脑下垂体前叶分泌催乳激素所引起。此外,环境因素也有影响,如气温高的季节,幽暗的产蛋场所和巢内蛋未及时取走以及接近雏鸡等。表现为就巢不起,羽毛松起,无光泽,胸部袒露,冠髯淡白,精神委靡,食欲大减,嗉囊空虚,体质消瘦,连日受饿也不肯离开。治疗以巧治为主,配合中药醒抱。
1.巧治 鼻隔穴,取翅上主羽二根,分别从左右鼻隔穴向对侧穿透,并留至醒抱时取出。
2.白针 羽囊、脚底等穴。
3.血针 冠顶、翼脉、胸脉穴。
4.电针 尾脂(入针1~1.5cm)、冠顶(入针0.6~1.2cm)、脚底(入针0.5~0.7cm)穴,接通电源后,频率调至鸡最大耐受量,每次5min,一般一次即可。
5.灸术 尾脂穴。
配合用药 食醋10~20ml灌服。
产蛋停滞
与内分泌系统机能密切相关,常发生在换羽阶段、高温时期以及营养不良等情况下。除长时间不产蛋,尾脂腺充盈阻塞或过分干瘪外,在体态上无异常表现。治疗用灸术、电针、巧治。
1.灸术 尾脂穴,用线香点燃直接灸烧,灸至发出响声即可。
2.电针 左侧雁翅穴和尾脂穴。雁翅穴在鸡的腰背部,髓结节前一指处,直刺约3cm,使针尖达盆腔,刺在卵巢附近神经纤维径路上。尾脂穴的针法是剪掉尾脂腺尖部,挤出黄血水,用针从剪平处向骨盆腔卵巢方向斜刺6cm深。接通电源后,频率由低到高,逐渐调至每分钟80~100次;强度由低到高,调至鸡体最大耐受量。5~6min后徐徐调小,如此反复交替5~6次,每次电针30min,隔日1次,一般1~2次。
3.巧治 拔羽疗法。换羽前(母鸡多在立秋后,母鸭的喙、蹼的色素蜕变是换羽的预兆),翅膀主羽有向外翻转的现象,这时可先拔去第一二根主羽(包括已翻转的主羽),隔日再拔去相连的主羽二三根,拔羽后当即用硬稻秆在羽囊中捣刺几下,10天内可萌发新的主羽,缩短换毛过程,提早产蛋。
泄殖腔脱垂
多发于盛产期的高产母鸡,尤多见于新母鸡。由于产蛋过多,或产双黄蛋,蛋大用力过猛,引起泄殖腔或输卵管炎等。以泄殖腔翻出体外为特征,初期泄殖腔周围的绒毛湿润,有时从内流出白色或黄白色黏液,随之脱出3~4cm长,形如圆柱的红色肉团,时久变紫黑。治疗以巧治为主,配合中药升阳举陷。
巧治 莲花穴(脱出的泄殖腔)。用5%明矾水或0.1%高锰酸钾水或用艾叶、金银花藤煎水或用冷开水、冷茶水洗净外翻物,再撒上明矾粉,用手慢慢揉软后,轻轻推向腹腔内还纳归位。整复后,火灸莲花、尾脂等穴,每天1次。灸后将肛门周围的羽毛用线扎成一束,以防再次脱出。
配合用药 对体弱病禽,用上法治疗后,取升麻或草药千斤拔煎水内服。
尾脂腺炎
俗称“米黄症”。由于家禽体内分泌机能失调,或尾脂受到损伤而引起。主要发生于母禽。表现为尾脂腺红肿、灼热、有痛感,用手挤压尾脂有乳酪样渗出物。产蛋母鸡则停止产蛋,但有时见进入产蛋窝,作产蛋表现。治疗宜针灸、巧治相结合。
针灸或巧治 尾脂穴。先针后灸;或用线香在距尾脂穴0.5~1cm处灸烧,待发出“哔啪”响声即可;或切开尾脂引流,如渗出物干涸则可切除尾脂,创口涂以碘酊消毒,然后再以线香烧炙尾脂穴。
皮下气肿
公鸡常因阉割时气囊受到损伤,气体通过损伤的体壁逸至皮下组织而形成。鸭可发生不明原因的气肿。病鸡的特征是皮下气肿,皮肤透明发亮,肿胀部位多在阉割创口的一侧。若肿胀在创口至头颈部,可影响觅食;若在后躯腹下,则行走不便。鸭气肿常为全身性。治疗以巧治为主。
巧治 阿是穴。用7、8号注射针头刺入肿胀部皮下放气,用手在局部按摩挤压,以助排除气体。如针后又重新出现气肿,可再次放气。或用剪刀在气肿中心部位剪一小口,放出气体,然后在切口皮下结缔组织中用针勾一点筋膜堵住切口即可。
鸭走伤
多发生于放牧的鸭群。放牧时在旱路上奔跑过急,或行走时间过长,以致两脚气血瘀滞而发病。证见跛行,不敢快走,走一段路即伏卧于地休息,重病者卧地后不能再行走。触摸两脚发热,关节肿痛。治疗用白针、血针。
1.白针 立地、膝盖、膝弯、尾上、背中、眉心等穴。
2.血针 跖脉、趾脉、翼脉等穴。针刺后应适当休息,停止赶路行走。
软脚风
又称风湿性瘫痪,多见于幼禽。主要由于长期舍饲,场舍潮湿,缺乏运动,受风邪湿毒侵袭而发生。以跛行、瘫痪、关节肿痛为特征。病初减食,步行不稳,随后一肢或二肢出现跛行或瘫痪。触摸跗、趾关节有肿痛感,往往行走十分困难,常因吃不到食物造成营养不良,羽毛粗乱无光泽,日渐消瘦。治疗用白针、血针,配合中药祛风消肿。
1.白针 钩前、钩后、趾节、立地、膝弯、股端等穴。可先针后灸,针灸后应适当按摩患脚关节。
2.血针 翼脉、脚脉、胯内、胯外穴。
配合用药 肿节风煎水内服,栏舍垫干草、干草木灰以防潮湿侵袭。
打击性假死症
多因外力作用,如被人踢伤、踩伤或被重物压伤等,造成昏迷或虚脱现象。证见患禽倒地挣扎,两脚伸直,两眼闭合,心跳及呼吸微弱。治疗用白针、巧治。
1.白针 冠顶、虎门、尾上、尾根等穴。
2.巧治 手捏尾本穴,并在背脊两侧用手作一起一伏的按压,进行人工呼吸。或用气流的冲击力做人工呼吸进行抢救。方法是,取温热炉灰适量放在较平坦的地面上,再将患禽伏卧于热灰上,以木盆翻转盖住,稍用点力将木盆提起一边,一上一下向地面拍打数次,造成气流冲击力促进呼吸,又有热炉灰可温通经络,病禽可被抢救苏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