鳢肠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农田杂草防除手册》第76页(838字)

图2-39 鳢肠

〔学名与别名〕 Eclipta prostrata L. 旱莲草、墨草。

〔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高15~60厘米。茎直立或匍匐,自基部或上部分枝,绿色或红褐色,被伏毛。茎、叶折断后有墨水样汁液。叶对生,无柄或基部叶有柄,被粗伏毛;叶片长披针形、椭圆状披针形或条状披针形,全缘或有细锯齿。花序头状,腋生或顶生;总苞片2轮,5~6枚,有毛,宿存;托叶披针形或刚毛状;边花白色,舌状,全缘或2裂;心花淡黄色,筒状,4裂。舌状花的瘦果四棱形,筒状花的瘦果三棱形,表面都有瘤状突起,无冠毛。

〔生物学特性〕 种子繁殖。在长江流域,5~6月出苗,7~10月开花、结果,8月果实渐次成熟。种子经越冬休眠后萌发。

鳢肠喜湿耐旱,抗盐耐瘠和耐荫。在潮湿的环境里被锄移位后,能重新生出不定根而恢复生长,故称之为“还魂草”,并能在含盐量达0.45%的中重盐碱地上生长。

鳢肠具有惊人的繁殖力,1株可结籽1.2万粒。这些种子或就近落地入土,或借助外力向远处传播。

〔分布与危害〕 广布我国中南部。生于低洼湿润地带和水田中。常危害棉花、豆类、瓜类、蔬菜、甜菜、小麦、玉米和水稻等作物。此外,也是地老的寄主。

据调查,在山东、河南、陕西和北京等暖温带稻区,鳢肠的出现频率为73.3%,中等以上危害面积占水稻种植面积的2%;在浙江、江苏、安徽、湖北、四川等中北部亚热带稻区,出现频率为32.8%,中等以上危害面积占0.6%;在海南、广东等热带、南亚热带稻区和云贵高原稻区,虽有,但不构成危害。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