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控草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农田杂草防除手册》第332页(1851字)
土壤耕作措施包括基本耕作(耕翻、深松)、表土耕作(耙耕、旋耕、镇压、开沟、作畦、起垄)与中耕(中耕、培土)。所有这些耕作措施都能不同程度地消灭杂草幼芽与植株以及切断多年生杂草的营养繁殖器官,达到不同的防除效果。不同的耕作措施都会改变杂草种子在耕层中的分布,导致杂草萌发与生长的差异,为下一次的防除造成有利的条件。因此,所有耕作措施都不是孤立进行的,应当根据作物种类、栽培方式、杂草群落与气候条件以及轮作制度等紧密结合,相辅相成,才能发挥更大的除草作用。
不同土壤耕作制度及耕作措施防除杂草的作用显然不同。采用年年翻耕法的缺点在于年年耕翻,翻乱了土层,使杂草种子全层感染,草害加重,近年来推广麦茬搅垄深松和大豆耙茬播种小麦的耕作方法,使杂草种子停留于表土层,使其萌发后整地防除。目前国营农场应用的机械耕作除草措施有:
1.深耕 是防除多年生杂草的有效措施,从底部切断地下根茎,截断营养来源,把杂草根茎深埋入耕层底部,强制消耗根茎营养,降低拱土能力,使其延缓出土或减弱生长势,甚至达到窒息的效果,可使问荆、刺儿菜、苣荬菜等多年生杂草成倍减少。如黑龙江省八五四农场5队10号地,1987年苣荬菜每平方米132株,大豆绝产,8月中旬深翻22~25厘米,1988年调查苣荬菜发生量降低到每平方米14株。连年同层耕翻会导致杂草种子全耕层均匀感染,给防除造成困难;因此,应隔年或隔几年耕翻一次,而且应做到深浅交替。如黑龙江省国营农场采用3年轮耕,第一年麦茬深翻25~27厘米,把杂草种子埋入下层,第二年豆茬耙茬或浅翻15~18厘米,集中力量消灭表层杂草种子,第三年豆茬耕翻18~20厘米。这样既可达到轮耕的灭草效果,又可以满足各茬作物苗期条件的需要。东北地区多在小麦或中耕作物收割后进行伏耕及秋耕。南方地区则在秋、冬季进行。耕翻深度以作物根系集中分布的范围为宜。
深松是用深松铲进行不翻转土层的耕作。它不会打破杂草种子在土壤中的分布,可以切断多年生杂草的营养繁殖器官。特别是深根性根茎繁殖的杂草,但不能翻埋杂草,因而表土层杂草易于萌发而造成危害。深松有两种方法:全面深松与局部深松,前者用深松铲全面松土,多于秋季作业;后者用鸭掌铲在作物生育期间进行行间深松。
2.耙地 通常在作物播种前及收获后进行。北方地区人工进行耢地,诱发杂草种子萌发,然后在播种前用钉齿耙进行耙地,以消灭萌芽及出苗的杂草。此项措施多用于大豆、玉米等中耕作物。
小麦、大豆、玉米等作物出苗后可用丁齿耙与垄间垂直或斜向进行耙地除草。一般在小麦分蘖初期,大豆两片真叶展开至第一片复叶期以及玉米苗高10~15厘米时进行此项作业。
南方稻田往往进行耙地和耘田以平整土地,混拌肥料,同时起除草作用,并给插秧后利用水层控制杂草创造条件。
3.旋耕 是我国近年来用于稻田的耕作措施,通常在水稻收割后用旋耕机进行,可以防除杂草植株及多年生杂草的营养繁殖器官,通过一次作业完成耕、耙、平、压。
耢地与镇压往往结合其他土壤耕作措施进行,能够诱发杂草种子萌芽与出土,以便采取其他措施加以消灭。
4.中耕培土 是我国各地广泛采用的主要除草方法,通过中耕培土既能消灭大量行间杂草,也能消灭部分株间杂草。东北地区在大豆即将出土时进行中耕、培土,以掩埋萌芽及刚出土的一年生杂草,在土壤水分适宜、质地疏松的条件下有比较显着的防除效果;在除草剂苗前土壤处理药效好的条件下,不应再采用此法。中耕作物在生育期一般进行中耕2~3次,第一次强调早和窄、深,在大豆复叶展开、玉米4~5叶期进行,第二、三次中耕则应适当拥土以埋压株间杂草。如果化学除草效果好,土壤质地疏松,可减少中耕次数。大豆、玉米中耕2次,第一次深松或深松浅中耕,第二次培土,可同时追肥,如果化学除草效果较差,则要及时中耕。华北地区夏作适逢高温多雨,消灭夏季杂草的关键在于雨季开始前后,结合间苗连续中耕2~3次,将杂草消灭在萌芽及幼苗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