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防除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农田杂草防除手册》第320页(2119字)
采用各种农业机械、手工工具和机力工具,在不同季节采用不同方法消灭田间不同时期的杂草,特别是机械防除农田杂草是田间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农副业生境,包括光、热、水、土等生态因素差异较大;作物种类和耕作制度亦不相同,如东北和西北的旱田耕作制度以垄作为主,伏耕和秋耕是主要措施,而南方一年两熟、一年三熟或两年三熟的地区各有自己的耕作体系。虽然耕作制度不同,但消灭杂草的目的是一致的。其方法如下:
1.深耕 深耕是防除多年生杂草如问荆、苣荬菜、刺儿菜、田旋花、芦苇、小叶樟等杂草的有效措施之一。土壤经多次耕翻后,多年生杂草的数量逐渐减少或长势衰退,从而受到控制。深翻对防除一年生杂草效果更快更好。同时通过深耕晒田、促进微生物活性,固定空气中的氮素,增加土壤营养。农民从长期实践中总结出“头伏耕地一碗油,二伏耕地半碗油”的道理就在于此。按深耕的季节可分为春耕、伏耕和秋耕。
(1)春耕 是指从土壤解冻到春播前一段时间内的耕翻地作业,它能有效地消灭越冬杂草和早春出苗的杂草,同时将前一年散落于土表的杂草种子通过深耕埋于土壤深层,使其当年不能萌发出苗。但在杂草种子数量较多的土壤中,经春季耕翻,会使原来深埋在土壤深层中的杂草种子翻于地表,造成当年杂草大量发芽出苗。因此,为了既能消灭播前杂草,又不将土壤深层杂草种子翻到土表,春耕深度应适当浅一些。新疆昭苏地区农民有春耕习惯,即在早春深耕耙地,在春播油菜地待野燕麦大量出苗后再进行浅耕灭草,然后播种,这种方法被称为“春耕诱发灭草”。此外,在保证适期播种的前提下,也可适当推迟春耕时间。
(2)伏耕 伏耕是指在夏季作物如小麦、大麦、元麦、油菜、蚕豆、亚麻、春玉米、早稻收获后的茬地,6~8月进行耕翻地作业,开垦荒地也应在高温多雨季节耕翻。伏耕的适耕期一般南方地区较短,北方地区较长;抢种秋茬作物适耕期较短,休闲地较长。北方地区小麦、亚麻收获后,田间杂草迅速生长,草籽成熟脱落,伏耕过晚会降低灭草效果。黑龙江地区麦茬的伏耕,通常采用机械平翻或大犁垄翻,称为“搅麦茬”。垄翻于麦收后翻2遍,相隔时间为10天左右;西北地区于麦收后,采用大犁垄翻,在麦收后冬播前耕翻2~3次,其灭草效果很好。南方地区多进行浅耕、耙地,这样既有利于灭草保苗,又有利于抢季节播种。
6~8月气温较高,雨水较多,北方地区杂草均可萌发出苗,南方地区的杂草正在生长季节,这时进行伏耕,不论是新垦荒地,还是休闲地,都可将杂草翻埋于土中,不仅增加土壤养分,而且灭草效果好,特别是对多年生以根茎繁殖的芦苇、小叶莘、三棱草、香蒲、田旋花等,通过深耕将其根茎切断翻至地表,经风吹日晒,使其失去发芽能力而死亡,受伤的根茎埋入土壤深层,经灌水后闷死腐烂。
(3)秋耕 秋耕是指9~10月对秋作物如玉米、大豆、棉花、高粱等收获后的茬地进行的耕翻作业。秋耕主要可以有效地消灭春、夏季出苗的残草、越冬杂草和多年生杂草,可在前茬收割后立即进行,不仅可把一年生杂草消灭在种子未成熟前,同时也可消灭越年生杂草和多年生杂草,若秋耕过晚,一年生杂草种子成熟,反而会增加田间杂草数量。
2.耙茬、少耕和免耕 北方不少地区有深浅轮番耕作的习惯,即在农作物收获后先深耕20厘米,经1~2周后再进行8~10厘米深高质量耙茬,能收到灭草增产的效果。不少地区在收后先用圆片耙切地进行浅耕灭茬,然后进行20厘米左右深耕,可将地表的杂草及残枝落叶一并翻入土壤深层。近十多年来,不少地区推广少耕法和免耕法。从生产实践出发,在近期内耕茬即浅耕或免耕可使杂草种子留在地表浅土层中,增加杂草种子出苗的机会,但在杂草大部分出土后,通过耕作或化学除草集中防除,则收效更大。进行少耕或免耕必须将耕作与化学除草密切配合,否则会造成严重的草害。从长远看,浅耕或免耕既可减少土壤中杂草种子的感染程度,又可使土壤深层的杂草种子不能出土,同时起到保持水土和灭草的双重效果。
3.苗前耙地和苗期中耕灭草 播前耙地或播后苗前耙地,苗期中耕是疏松土壤、提高地温、防止土壤水分蒸发、促进作物生长发育和消灭杂草的重要方法之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不少单位在春季解冻后麦田进行浅耙,或在玉米播前及播后苗前浅耙,灭草效果一般达31.7%~69.6%。在水稻种植区插秧前先进水后整地和在苗前进行耢地褥草,既消灭了杂草,草腐烂后又可肥田。北方地区的中耕作物如玉米、棉花、甜菜、向日葵等,在苗期进行人工或机械中耕,一则灭草,二则松土保墒。中耕灭草的适期是草龄越小越好,中耕次数一般2~3次为宜,将一年生杂草消灭在结实之前,使散落在田间的杂草种子逐年减少。对多年生杂草切断其地下根茎,削弱其积蓄养分的能力,使其长势逐年衰竭而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