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农药混用手册

化学防治与害虫的再增猖獗

出处:按学科分类—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农药混用手册》第43页(1089字)

现在使用的杀虫剂大多数属广谱性的,它们对靶标害虫、非靶标害虫和益虫不同程度地具有致死性的影响,从而可使靶标害虫种群在短期内大幅度下降,而害虫的天敌由于承受药剂的直接杀伤加之食物缺乏的双重影响,损伤更为严重。其结果常造成害虫的再增猖獗,引起对作物的更大危害。

通常在一个农作物系统中,只需要对害虫的优势种进行防治,即可免受经济损失,但是,化学防治的历史证明,一种药剂使用一段时间后,靶标害虫会产生抗性,最后造成害虫的再增猖獗,或使原先不需要防治的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据报道,在美国棉田,1950年仅有两种需要防治的次要害虫,每个生长季节仅施几次药或不施药;而到1955年,要防治的害虫达到5种,每个生长季节要施药8~10次;到60年代增多为8种,施药次数竞达28次。

害虫抗药性的出现会造成杀虫剂选择性地杀死天敌。例如,在1972年甲基对硫磷对美洲烟夜蛾幼虫田间种群的LD50值为27微克/克,而到1978年,田间种群的LD50值达到了212微克/克,抗性增长近10倍,与此同时甲基对硫磷对其捕食性天敌(花蝽、长蝽和猎蝽类)的LD50值仅为0.7~2.1微克/克,与美洲烟夜蛾幼虫的LD50值相差近100~300倍。在这种情况下使用甲基对硫磷,对害虫种群的影响是微弱的,而实际上是选择性的消灭了它的天敌,最后导致化学防治的失败或害虫的再增猖獗。

农药的不合理使用不但会引起靶标害虫的再增猖獗,而且也会引起非靶标害虫的猖獗。在1946-1947年,美国加洲柑橘上的吹绵蚧大发生,究其原因就是使用DDT防治柑橘上另外一种害虫同时,杀死吹绵蚧的天敌——澳洲瓢虫所致。

另据报道,用对硫磷防治草莓的樱草狭跗线螨时,由于杀死该螨的天敌(一种捕食螨),使樱草狭跌线螨种群数量增加15~35倍,而未用药的地块这种叶螨的数量却逐渐下降。叶螨的再增猖獗除由于杀伤其天敌外,另一个原因就是某些药剂对叶螨的繁殖可能具有刺激作用。棉田使用甲基对硫磷可使棉花叶螨在最初8~14天产卵量增加25%~35%,实际上造成世代间隔期缩短。

从化学防治技术本身考虑,避免害虫再增猖獗的途径有三:①施用选择性杀虫剂,如灭幼脲、抗蚜威等药剂;②利用生态选择性,可从利用天敌和害虫间的时间差或空间差来实现。③选育抗药性的天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