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蒡子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现代中药临床手册》第22页(1612字)

【药物出处】:《名医别录》

本品为菊科2年生草本植物蒡的成熟果实;又名恶实、大力子;主要含有牛蒡、脂肪油、甾醇、维生素B1、A、配糖体、维生素C等成分;辛、微苦、寒,入肺、胃经;属辛凉解表类药。

〔功效主治〕 疏风散热,清利咽喉,解毒消肿散结,宣肺止咳透疹。适用于风热感冒,喉痒咳嗽,常与苏叶、菊花、薄荷配用;乳蛾、咽喉肿痛,常与薄荷、连翘、双花、甘草同用;痈疮肿毒兼有风热或便秘者,常与大黄、连翘、公英并施;麻疹透发不畅、荨麻疹等,常与荆芥、防风、升麻、薄荷等同用。

〔本草撷英〕 别录:明目,补中,除风伤。

元素:润肺散气,利咽膈,去皮肤风,通十二经。

时珍:消斑疹毒。

备要:辛平。润肺解热,散结除风,利咽隔,理痰嗽,消斑疹,利二便,行十二经,散诸肿疮疡之毒,利腰膝凝滞之气。

〔名医心得〕 张锡纯:(1)虚劳咳嗽 牛蒡子不仅用于外伤咳嗽,亦用于内伤咳嗽。如“醴泉饮”,即治虚劳咳喘,药用:生山药、生地、人参、玄参、生赭石、牛蒡子、天冬、甘草。并谓“牛蒡子与山药并用,最善止嗽”。盖山药“能补肺补肾兼补脾胃”,“牛蒡子体滑气香,能润肺又能利肺”,且能“降肺气之逆”。二药同用,补散相济,则肺脏自安,劳嗽可愈。[2]痢疾 牛蒡子“能通大便,自大便以泻寒火之凝结”,通因通用,邪有出路,故痢可止矣。[2]

焦树德:腰膝疼痛《本草备要》谓牛蒡子还有“利腰膝凝滞之气”的作用,故以本品配川、牛膝等,可用治腰膝气滞串走疼痛之证。[2]作者曾用四逆散加牛蒡子12克治一因生气而诱发“坐骨神经痛”患者,收效颇着。诊时患者伴有上感咽喉不利、腰腿疼痛、腹股沟处有气上窜,初与四逆散加桔梗不效。考虑桔梗主升与病势不利;牛子主降,与病势相合,且能清利咽喉,遂以牛子易桔梗,3剂症减,6剂咽喉利、腰痛止,病情缓解。可见,本品确有“利腰膝凝滞之气”的功能。

〔药理与应用〕 1.抗菌、抗病毒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心性毛菌、奥杜盎氏小孢子菌、腹股沟表皮癣菌、星形奴卡氏菌均有抑制作用;对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均有抑制作用。临床常用于急性咽炎、扁桃体炎、淋巴结炎、猩红热、小儿痘疹、支气管炎、肺炎等疾病。

2.兴奋中枢作用,牛蒡甙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兴奋作用,产生惊厥和呼吸增强,继而呼吸抑制。

3.其他作用:对小产生垂尾反应,兼有充血和导泻作用;尚能扩张血管而降压;并可抑制肠管和子宫运动等。临床便秘者多用,高血压者少用。

〔剂量用法〕 4.5~9克,煎服。

〔按语〕 《本草正义》认为“牛蒡子最为麻疹之专药”,盖因“此物外透其毒,内泄其热”,可谓扼本品功用之要。对于邪实的病人,治疗最讲究的是“给邪以出路”,对麻疹是这样,对外感热病、肺中邪热盛实者也是这样。因牛蒡子味辛能散,味苦能降,性凉能清,且能通利二便,故本品之于外感热病最为适宜:邪热由大、小便、汗液而速解矣。

【参考文献】:

[1]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河北人民出版社,1977;11:13,140

[2]焦树德.用药心得十讲.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1:24

上一篇:桑叶 下一篇:现代中药临床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