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茱萸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现代中药临床手册》第195页(2341字)

【药物出处】:《神农本草经》

为芸香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植物吴茱萸的未成熟果实。又称吴萸,淡吴萸。含有挥发油如吴茱萸烯、吴茱萸内酯等及生物碱如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等。性味辛、苦、热,有小毒,归肝、肾、脾、胃经。

〔功效主治〕 温中止痛,降逆止呕。用治脘腹冷痛,配伍干姜、木香;治寒疝疼痛,可配乌药、小茴香;治寒湿脚气腹痛,配木瓜、槟榔等,如吴萸木瓜汤;若治中焦虚寒、肝气上逆所致的头痛、呕吐涎沫等症,可配人参、生姜,如吴茱萸汤。又可用于胃寒所致的呕吐吞酸等症,可与炮姜同为末服;若肝火犯胃之胁痛、吞酸、呕吐,可与黄连配用,如左金丸。

〔本草撷英〕 本经:主治温中下气开郁,止痛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

别录:利五脏,去痰冷逆气,饮食不消,心腹诸冷绞痛,中恶,心腹痛。

甄权:霍乱转筋,胃冷吐泻,腹痛,产后心痛。

好古:治痞满塞胸,咽膈不通。

时珍:开郁化滞,治吞酸,厥阴痰,头痛,阴毒腹痛,疝气,血痢,喉舌口疮。

指掌:其用有四:咽噎寒气噎塞不通,胸中冷气闭塞不利,脾胃停冷腹痛而不住,心气刺痛或阵而不止。

〔名医心得〕 段彩庭:善用吴茱萸汤,将其辨证用于头痛、呕吐、下利、烦躁、厥逆等病证,取得明显疗效。主张大剂量应用吴茱萸30克,并对煎服法有独到之处。如治胃寒虚证所致的食谷欲呕症状时,将吴茱萸用沸汤洗几次后入药,可去其燥烈之性而存其苦味;治肝气横逆所致的干呕、吐涎沫,头痛之症状时,将其洗七遍,以防燥烈之气伤肝肾。对服后格柜呕吐者,则采用冷服法。[1]

姚和清:眼疾 善用吴茱萸汤或加味治疗眼科疾患。凡由太阴及厥阴、虚寒、肝气上逆于目窍而出现的眼痛、目赤、视物疲劳、昏糊等症状,皆可用本方或加味治疗之。[2]

岳美中:肾泻 曾治1例患者,腹泻3年,多方治疗无效,症见肠鸣腹泻,食谷不化。以理中汤去甘草加细辛、吴茱萸为治,去甘草,乃防其将肾经药物缓停中焦,以削弱暖下之力,加二药以激发肾阳,驱逐脾中阴寒浊邪以止泻。服上药3剂,3年顽疾愈。[3]

焦树德:慢性肠炎、肠功能紊乱 本品辛温入肾,能散下腹部寒气,常配合补骨脂、五味子、肉豆蔻(四神丸方)等同用。我常用四神丸方加炒白术、茯苓、党参、木香、土炒白芍、槟榔、炒黄柏、灶心土(煎汤代水)等,随证加减,用于慢性肠炎、肠功能紊乱等病,确能取得功效。[4]

〔药理与应用〕 1.降压作用:吴茱萸制剂静脉注射于正常、犬和实验性肾型高血压犬,证明均有明显的降压作用,且持续时间可长达3小时以上。煎剂给犬灌胃,也呈现明显的降压作用。临床上可用于治疗高血压病。

2.对平滑肌的作用:吴茱萸复方制剂(吴茱萸、高良姜)对家兔胃运动有抑制作用,可降低胃张力,减小收缩幅度,从而解除平滑肌痉挛;对大可明显抑制胃酸分泌,作用可持续2小时以上,可使胃溃疡程度明显减轻。临床可用于治疗胃脘痛、腹痛及胃溃疡、消化不良等。

3.镇吐作用:口服吴茱萸有镇吐作用,与生姜同服,能加强镇吐作用。临床常用于治疗呕吐等。

4.镇痛作用:吴茱萸的乙醇提取物给家兔静脉注射,可提高电刺激兔齿髓引起口边肌群挛缩的阈值。可用于治疗头痛,痛经及其他多种痛证。

5.抗菌、抗病毒作用:吴茱萸煎剂对霍乱弧菌、絮状表皮癣菌,以及奥杜盎氏小芽胞癣菌等皮肤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对感染哥伦比亚SK株病毒的小鼠有抗病毒作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湿疹、神经性皮炎、黄水疮、荨麻疹、脂溢性皮炎及腮腺炎、口腔溃疡、慢性咽炎等。

6.其他作用:给家兔口服本品煎剂有利尿作用;醇提取液静脉注射可使正常家兔体温上升,并使呼吸兴奋;水煎剂在体外能杀灭蛔虫、蚯蚓、水蛭等。此外,大量吴茱萸对中枢有兴奋作用,并可引起视力障碍及错觉等。

〔剂量用法〕 内服:煎汤,1.5~6克;或入丸,散。外用:蒸热熨,研末调敷或煎水洗。

〔按语〕 本品辛热燥烈,善治肝、胃及中下焦寒湿浊滞,但易耗气动火,昏目发疮,不宜多服久服,阴虚有热者忌用。

【参考文献】:

[1]唐祖宣.吴茱萸汤的临床辨证运用.新中医,1982,(1):20

[2]姚芳蔚.吴茱萸汤在眼科上的应用.上海中医药杂志,1985,(7):30

[3]萧森茂等.百家配伍用药经验采菁.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2:67

[4]焦树德.用药心得十讲.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年;第二版:208

上一篇:羚羊角 下一篇:青皮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