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精神病药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精神疾病现代药物治疗手册》第91页(1496字)

抗精神病药物是主要用来治疗精神分裂症等重症精神病的一大类药物。它的类别很多,代表药物有吩噻嗪类药物如氯丙嗪、奋乃静、三氟拉嗪、氟奋乃静等;其次为以氯普噻吨(泰尔登)为代表的硫杂蒽类药物,以氟哌啶醇为代表的丁酰苯类药物,以舒必利为代表的苯酰胺类药物,以及以氯氮平为代表的二苯氧氮杂类药物。据评估,现有不同化学结构类别的抗精神病药物对人体可产生类似的生化、药理以及改善行为的效能。这些药物可阻断边缘系统多巴胺受体(D2),其中有些化合物还具有α-肾上腺素能抑制作用与抗组胺作用而产生疗效。从总体疗效考察,各种药物之间的差别并不显着,但镇静效果以及不良反应的程度则表现各异。有时,有些病人对某些抗精神病药物反应不佳,可能对另一些药物反应较好。上述临床现象的理论基础以及选择给药的预测因素尚未能阐明。

现有的抗精神病药物可有效地控制、消除精神病病人的许多阳性症状,如兴奋、攻击、幻觉、妄想、木僵的感觉;但对急性期过后出现的始动性减少、情感淡漠、意向缺乏和生活懒散等一系列阴性症状则疗效欠佳。此外,为了减少停药后的高复发率,需在较长时期内进行维持治疗,但也带来了一些新问题。如长期服药增加了迟发性运动障碍的发生率,长期服药也可能加重了一些病人的阴性症状。对这些问题都应审慎对待和研究,以便采取措施加以防止。

抗精神病药物的缺点在于其众多的不良反应。重者往往影响运动功能、自主神经功能、血象变化以及其他生命功能。抗精神病药物与许多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存在着相互协同或强化的药理作用,使用时尤应审慎。例如,抗精神病药物与各种中枢镇静剂伍用时,可产生过度镇静,严重过量者可抑制呼吸、导致死亡;又如,抗精神病药物长期与抗胆碱类抗震颤麻痹药物伍用,可产生尿潴留或肠梗阻。这些情况都表明,抗精神病药物不应轻率应用。使用者应对适应证、剂量、给药方法以及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或治疗并发症及其处理措施都应有明确的了解。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时,尤应注意给药的个体化原则。对高龄、体弱、体重较轻以及伴发脑或躯体器质性疾病病人,应充分考虑到病人对药物的耐受性问题,不应掉以轻心。

据近年研究,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atypical antipsychotics)是一类新型抗精神病药物,它有别于传统或经典的抗精神病药物之处在于有着较高的临床效能,并在较低的日剂量下不产生锥体外系不良反应,较少增加血清催乳素含量,长期使用迟发性运动障碍也较少。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代表药物是众所周知的氯氮平。氯氮平在1959年即已合成,然后几经并发粒细胞缺乏症引起的波折,迄今在各国仍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据近年国内外临床研究,氯氮平对传统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疗效不显着或治疗阻抗者,仍可在不同程度上提高疗效约30%,为此引起广泛的理论研究兴趣。据近年研究发现,氯氮平的药理作用涉及9类神经递质受体亚型,即多巴胺受体的D1、D2、D4及5-羟色胺受体的5-HT2、5-HT3、5-HT2c,此外还作用于H1、a1和M1-受体。多数学者认为,氯氮平的拮抗D2受体并拮抗5-HT2受体的药理功能与提高疗效减少锥体外系不良反应有关,故同类药又称血清素多巴胺拮抗剂,即SDA。SDA代表药物为利培酮。此外,受到氯氮平对其他受体亚型药理作用的启发,目前另一些选择性改变这些受体亚型功能的门类繁多的新型药物正在筛选与开发之中。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