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神经内科手册

舞蹈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医古籍出版社《神经内科手册》第441页(12155字)

舞蹈病(chorea)是指急速、突然、短暂、剧烈地无节律的不自主运动的一组病。根据病因可分为遗传性舞蹈病、小舞蹈病、老年性舞蹈病、舞蹈样运动棘红细胞(增多)症、妊娠舞蹈病等。临床以遗传性舞蹈病及小舞蹈病为常见。

遗传性舞蹈病

遗传性舞蹈病又称亨丁顿氏舞蹈病(huntington disease HD)。是一种在成人期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临床以慢性进行性舞蹈及智能减退为主要表现。其主要侵犯基底节和大脑皮质,尾状核及壳核受累最严重。遗传性舞蹈病中医文献中无此病名,根据临床表现可归属于“痉挛”、“瘛纵”、“惊风”等范畴。

【病因病机】

一、西医病因病理

本病为遗传性疾病,由具有完全外显性的显性型单体杂种常染色体基因而致病。新近分子遗传学研究(重组DNA技术)发现异常的基因是位于第4染色体。Martin发现年轻患者由父亲遗传,年长患者由母亲遗传。在家族中一旦发生本病,就会逐代无间断地相传。每一代的平均罹病率为50%,男女同样受累。病人的祖先常可有其他神经系统的疾病,如智能缺陷、癫痫、强迫性抽搐及自杀、行为异常等。病人的家族中可有风湿性舞蹈病等病例。

二、中医病因病机

(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肝主筋”。《素问·五脏生成篇》亦云“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说明筋脉受肝肾阴血的滋养,阴血充足,才能足步、掌握、指摄。《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指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吴鞠通曰:“肝血足则柔,血虚则强”。上述说明肝肾亏虚,阴血不足是本病的主要病理改变。肝肾阴虚,阴不潜阳,阳化风动,气血上蒙清窍;或阴血不足,血虚生风,肝风内动;或阴血亏损,化燥生热,热极生风,肝风内动则可出现快速不规则、无目的、幅度较大的不自主运动。

(二)《素问·太阴阳明论》说:“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之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脾主四肢肌肉,脾气健旺,营养充足,则四肢肌肉丰满,轻劲有力。若脾气亏虚,运化失司,气化无源,气血不足,不能濡养四肢经脉;中气不足,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湿相结,阻滞经脉,经气不畅,经脉拘急,继而化风,致手舞足蹈。

(三)《内经》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外邪致本病的发生,主要与风、湿、热三邪密切相关。感受外邪,风湿壅滞脉络,气血运行不利,筋脉失养而拘急。若素体阴血不足,风邪外侵,则可引动肝风;或风邪夹痰逆蒙清窍;或风痰阻碍脉络而使气血瘀滞,筋脉失养而拘急。

(四)“久病多瘀,怪病多瘀”,故瘀亦为致病的主要因素之一。瘀血阻于经络,则气血运行不畅,肌肉筋脉失其濡养,日久亦致经脉拘急,出现舞蹈样动作。

【临床表现】

一、症状与体征

此病最主要的症状为舞蹈病及痴呆。虽然发病年龄可为2~80岁,但绝大多数于成年期起病,且症状不断进展。不自主运动往往比精神衰退先出现。病人最初只诉行动笨拙和不安,并可间歇性出现轻度的耸肩、手指的抽搐和扮鬼脸等不自主动作。其后,舞蹈样动作日益严重,此种不自主运动可侵犯面肌、躯干肌及四肢肌。舞蹈样动作是迅速的、跳动式的和多变的。不自主动作有时虽可重复,但绝不是刻板不变的。面肌受累时则病人可扮出各种鬼脸,舌肌及咽喉肌受累时则发生构音困难甚至吞咽障碍。上肢则出现不规则的屈曲和伸展,手指亦可出现指划运动,以致上肢的随意运动发生障碍。由于下肢的不自主屈伸以及躯干和头部的不自主扭转,病人失去平衡,以致不能起坐或行走,常突然跌倒。不自主运动可局限于一个肢体的其他部分。舞蹈样动作不能自行克制,可因情绪紧张而加重,静卧时减轻,睡眠时完全消失。

肌张力多为正常,但少数病人可以震颤麻痹症样的肌僵硬为突出症状,而舞蹈症状甚轻微或完全缺如。这种僵硬型的慢性进行性舞蹈症被认为是苍白球受累的结果。

精神衰退出现于每一个病人,显示器质性智能障碍的特征,即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能集中等。精神衰退多在不知不觉中进展,往往在舞蹈病出现后多年才变得明显,最后则成痴呆。在本病的终末期,痴呆多甚明显。亦可出现精神症状如情绪不稳、猜疑妄想、夸大妄想及幻觉等。病情总是不断进展,本病一般都可持续10~20年,平均于起病后15~16年死亡。

个别病人除了不典型的慢性进行性舞蹈症外尚可出现癫痫、包括肌阵挛性发作、遗传性共济失调,偏头痛及肌病等。

二、临床分型

根据临床表现通常可分为六型:①典型;②痴呆型;③舞蹈型;④僵直型;⑤顿挫型;⑥少年型。

【实验室及特殊检查】

(一)脑电图 可见弥漫性慢波。

(二)颅脑CT、MRI 尾状核、壳核萎缩,侧脑室呈蝶状扩大。

(三)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像(PET) 尾状核及壳核区局部葡萄糖代谢降低。

(四)PCR扩增法 检测Huntington基因中(CAG)n拷贝数为36~121,显着高于正常11~29。

【诊断及鉴别诊断】

一、诊断

(一)临床诊断

1.中年(35~40岁)起病。

2.具有进行性加重的舞蹈样不自主运动、进行性痴呆、家族遗传史三大特征。

临床中亦可见到散发性病例。有些可首先出现智能低下而无舞蹈症状,或首先出现舞蹈症状而无痴呆者,这样的病例早期诊断较困难,有待长期观察随访。

(二)基因诊断

应用PCR检测IT15基因中的(CAG)n拷贝数大于39个以上,有助于散发型、不典型及症状前患者的诊断。

二、鉴别诊断

(一)风湿性舞蹈病 发生于儿童,且非进行性疾病。儿童亨丁顿病平均发病年龄8岁,且起病较快,易误诊为风湿性舞蹈病。但前者肌僵直较显着,呈面具脸和联带运动消失,且并常有癫痫样发作等临床特征;而后者多具有以下特点:①风湿热等感染病史;②病程短、精神症状短暂;③对于抗感染及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显着效果。二者不难区别。

(二)老年性舞蹈病 老年期发病;无家族史;仅有舞蹈样运动,而多无明显的精神-痴呆症状;常见于脑血管病,故发病急,颅CT和MRI可见基底节区梗塞灶。

(三)肝豆状核变性 HD僵直型需与肝豆状核变性肝豆型相区别。但肝豆状核变性具有:①大多在少儿期发病;②通常合并有黄疸、肝肿大等肝症状,肝脏B超可见光点闪烁、树枝光带、结节状或条索状岩层征等特征性表现;③角膜K-F环阳性;④血清铜蓝蛋白或铜氧化酶明显减低等,可供鉴别。

(四)舞蹈样运动-棘红细胞增多症 此病大多在青年期起病,有不断自啮唇舌现象,周围血象棘红细胞>5%。

【治疗】

一、西医治疗

本病无特效疗法,无论药物或手术治疗都不能遏止其病程进展。虽然本病发病机制与中枢GABA含量减少和乙酰胆碱(Ach)功能降低有关,但补充GABA及Ach均不能使临床症状缓解。对症治疗可使用下列方法:

(一)对抗DA功能的药物

1.DA受体阻滞剂

(1)氟哌叮醇:为常用DA受体阻滞药,从小剂量(0.5~1mg/日,分3次口服)开始,渐增至约10mg/日,以达到舞蹈运动明显控制,而较少不良反应为度。1981年世界神经联合组织HD研究会指出,氟哌啶醇常造成HD患者日常生活活动(ADL)恶化,必须慎用。

(2)其他DA受体阻滞剂氯丙嗪25~50mg,1日3次。奋乃静2~4mg,1日3次以及哌咪嗪等。重症可用泰必利400~600mg,加入5%葡萄糖液250ml静滴,1日1次,待舞蹈症状控制后,改为口服0.1~0.2g,1日3次。

(3)阻碍中枢储藏DA的药物利血平0.25~0.5mg,1日3次。或丁苯喹嗪等,后者与哌咪嗪或金刚烷胺合用,疗效更佳。

(二)增加GABA含量的药物

1.异烟肼(INH):可抑制GABA降解中的第一个酶GABA-T的活性,以使脑中GABA含量增多。INH的用量要比通常治疗结核病多3~5倍才有效。因GABA合成酶及分解酶均需辅酶吡多辛参与,故应同时加用维生素B625mg,1日3次以增强INH抑制GABA转氨酶作用。

2.丙戊酸钠:可抑制GABA-T酶与琥珀酸半醛脱氢酶,以阻止GABA的降解。常用0.2~0.4g,1日3次(血清浓度维持在50~100μg/ml范围)。

3.蝇蕈醇:是直接作用于GABA能突触后受体的GABA激动剂,但临床疗效欠佳。

(三)加强Ach的药物

1.水杨酸毒扁豆碱口服1~2g,1日3次,或0.5~1.5mg,肌肉注射,1日1次,可使多动症即时缓解,此药可抑制胆碱酯酶活性,阻碍Ach降解。

2.二甲氨基乙醇:是Ach的前体,进入脑内可转化为Ach,亦可使多动症缓解。用量为250mg,1日3次。

但是,以上各种治疗药物在临床应用中均未见有显着疗效。目前普遍认为酚噻嗪类(如氯丙嗪)及丁酰苯类(如氟哌啶醇)药物对舞蹈症状最有帮助。氯丙嗪自每次12.5~25mg,氟哌啶醇自每次0.5mg,开始每日口服2~3次,以后逐渐增加至不自主运动控制为止。但两药可引起强直,应加注意。其他镇静剂如安定、硝基安定也可应用。

二、中医治疗

(一)辨证论治

1.肝肾阴虚,肝风内动

[主证]四肢不自主、无规律地舞动,情绪烦躁不安,头晕且胀。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

[治法]滋补肝肾,平肝熄风。

[方药]大定风珠加减:阿胶10g(烊化),钩藤10g,白芍15g,生地10g,石决明30g,僵蚕10g,牡蛎30g,骨30g,山萸肉10g,山药20g,龟板10g,鳖甲10g,甘草10g。

发作抽搐较甚者加地龙、全蝎、蜈蚣等熄风通络;烦躁较甚加淡竹叶、栀子清心除烦,亦可用镇肝熄风汤加减:怀膝20g,白芍10g,玄参10g,龟板10g,代赭石30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鳖甲10g,全蝎6g,蜈蚣3条,僵蚕6g,甘草10g。

若口苦痰涎加法半夏、贝母清化痰热;神昏谵语者加服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清热开窍。

2.脾阳不振,中气不足

[主证]挤眉眨眼,摇头转颅,手足无节律地交替伸直弯曲,面色萎黄,神疲体瘦,气短乏力,四肢不温。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治法]振奋脾阳,益气健脾,强筋健骨。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30g,党参10g,陈皮10g,白术10g,当归10g,柴胡10g,升麻10g,杜仲10g,续断10g,桂枝10g,炙甘草10g。

若胸脘痞闷,筋脉拘急加生苡仁、蔻仁及地龙、丝瓜络、威灵仙等。

3.气血亏虚,筋脉失养

[主证]呶嘴伸舌,皱眉,摇头转颈,行走摇摆不定,面色苍白,少气懒言,气短乏力,纳差,肢体萎软无力。舌质淡胖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益气养血,健脾强筋。

[方药]当归补血汤合异功散加味:黄芪30g,当归15g,太子参10g,白术10g,云茯苓10g,陈皮10g,白芍10g,杜仲10g,续断10g,炙甘草10g。

若头晕、失眠者加天麻、酸枣仁、茯神、菊花宁心安神;口粘苔黄腻加竹茹、法半夏、全瓜蒌清化痰热。

4.脾气亏虚,痰瘀互阻

[主证]肢体无节律舞动,动作较小,有时呈颤动扭曲状,睡眠时消失,活动时加重。体倦乏力,气短懒言,纳谷不香,面色不华。舌淡胖苔薄腻,脉濡细。

[治法]健脾化湿,活血通络。

[方药]芍药散加减:当归10g,赤芍10g,茯苓10g,白术10g,泽泻10g,川芎10g,僵蚕10g,蜈蚣3条,全蝎6g,甘草10g。

若湿邪不能及时祛除,郁而化热;或复感风湿热邪,邪壅脉络,气血运行不畅,瘀血内阻,筋脉失养,拘急而形成四肢屈曲,身体抖动,口唇收缩,耸肩缩颈。舌暗红苔薄黄,脉细数。治宜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活血化瘀。药用银花、连翘各15g,羌活、钩藤、防风各10g,远志、菖蒲各12g,桃仁、红花各15g,川芎10g,地龙15g,全蝎6g。

(二)中医药其他疗法

针灸在治疗舞蹈病方面有其独持的作用。其选穴同用药一样也应遵循辨证施治的原则。体针可采用滋阴养血、柔肝熄风、宁心安神为治疗原则,穴取太冲、太溪、合谷、神门、内关、百会、本神、阳陵、足三里、三阴交、曲池、昆仑等。用迎随补泻的手法。另外也有头针舞蹈震颤控制区,采用高频中等强度手法刺激或电针。

【预防】

本病为显性遗传病,故家族中若发现有本病病人,不论其双亲是否正常,均应避免生育。

小舞蹈病

小舞蹈病又称风湿性舞蹈病、感染性舞蹈病或Sydenham舞蹈病。大多在儿童期急性发病,常为急性风湿病的一种表现。其临床特征为不自主的舞蹈样动作,肌张力降低,肌力减弱,自主运动障碍和情绪改变。中医根据其表现称为瘈纵,其主要表现为手足牵引,或伸或屈。《张氏医通》:“契者,筋脉拘急也;从者,筋脉弛纵也,俗谓之搐”。

【病因病机】

一、西医病因病理

本病与风湿病密切相关,它往往是风湿热的一种表现,有75%的舞蹈病病人在病程中或发病前后伴有急性风湿病的其他表现,如关节炎、扁桃体炎、心肌炎、心内膜炎或心包炎等。用免疫荧光检验技术可发现舞蹈病患者拥有与丘脑底核及尾核神经元起反应的抗体,此抗体也会与A组链球菌膜所具有的抗原起反应。

另外,白喉、风疹、猩红热、百日咳、脑炎等多种感染性疾病和红斑狼疮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各种紫癜,甲状腺机能亢进,一氧化碳中毒等非感染性疾病也可引起小舞蹈病。某些药物,如奋乃静、丙氯拉嗪、三氟丙嗪等吩噻嗪类药物或二羟苯丙氨酸过量摄入也可诱发不自主运动。

二、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理论认为本病的病因有风火热邪的外感,亦有亡血失精的内伤。其病在筋脉肌肉,内伤心、肝二脏。《张氏医通》:“瘛者,筋脉拘急也;从者,弛纵也”。将手足伸缩交替,抽动不已的临床表现定为瘛从。《温病条辨·痉病瘛病总论》。

小舞蹈病属于中医学“痉挛”、“癫病”、“惊风”等范畴。

【临床表现】

多数患者为缓慢起病,少数可因精神刺激而骤发。症状的多少因病变部位不同而各异。基底节的病变出现本病特有的舞蹈样动作;小脑的病变出现肌张力降低和共济失调;皮肤的病变出现肌无力。

(一)早期表现:患儿出现情绪不稳,易激动,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举止笨拙,手中持物容易跌落和步态不稳,而且表情苍白、虚弱.面部和手指常有轻微不自主动作,日趋明显并牵扯到身体其他部位。

(二)舞蹈样动作:舞蹈样动作是一种不规则、无目的、变幻不定、突发骤止的无意义的不自主运动.在面部表现为皱额、眨眼、吐舌、努嘴、牵动口角、摇动下颌等简单动作。在上肢可牵扯许多肌群和关节,出现各关节交替发生伸直、屈曲、扭转等动作;手指不停地屈伸和内收,肘和肩关节的不能运动,轻的轻度痉挛,重者出现挥舞,以致拉伤。在下肢,动作较少,可表现为步态颠簸,常常跌倒。在躯干,可有扭转和不规则的呼吸动作。上述不自主动作多是全身性的,但常以上肢重于下肢或面部。面部和躯干的不自主动作都是双侧性的,在肢体有时仅见于一例,称为偏侧舞蹈病。以上动作均在情绪紧张时加剧,睡眠时消失。

(三)其他表现:肌力常显得减弱,严重者俨若瘫痪,称麻痹性舞蹈病。可能限于一侧上、下肢。肌张力普遍降低,各关节可过度伸直,腱反射正常或降低,让患者坐在床沿叩击膝腱反射,可能摆动多次方停止,称为“钟摆样反射”。深浅感觉均正常;锥体束呈阴性;自主运动呈现共济失调,主要表现为手部快复动作的障碍。此外,构音、吞咽可有障碍,下肢不稳造成行走困难。患者还常有精神症状,情绪不稳可演进到哭笑无常,注意力不集中,对环境无兴趣,严重者可有幻视,甚至谵妄状态和躁狂。

(四)某些特殊姿势:warner征:伸臂时腕部屈曲,当指关节和手指直伸,而拇指外展。旋前肌征:令举臂过顶,可见腕部旋前。盈方征(挤牛奶征):与病人握手时,可发现其握力不均匀,时大时小,变动不已。

(五)其他表现:一般检查中可发现中度体温升高,常有窦性心动过速及血压轻度波动。仔细检查约半数可发现风湿性心瓣膜炎及其他风湿热的表现。

【实验室及特殊检查】

一、实验室检查

血沉增快及周围血白血球轻度增高。脑脊液大多正常,偶有轻度淋巴细胞增多。风湿热引起者,还有血清粘蛋白增高及血清抗链球菌溶血素“O”滴定度增高等。

二、脑电图检查

并发于急性风湿热的小舞蹈病患者,脑电图大多出现高波幅慢波。单纯小舞蹈病患者的脑电图异常率为29%~85%,多呈非特异性轻度脑电图异常,如α节律变慢,阵发性顶-枕区3c/s复合慢波,偶可出现14及6c/s的正相棘波。

三、MRI检查

高磁场MRI可在双侧尾状核、壳核、苍白球及黑质区出现异常长T2信号。

【诊断及鉴别诊断】

一、诊断

根据大多数于20岁以前发病,出现快速、粗大、无节律、无意义的不自主运动,肌张力减退及预后良好等特征,一般不难诊断。但是如果没有关节炎,心脏病等其他风湿热的表现,而欲进一步了解病因,常较困难。除应检查血沉、血清抗链球菌溶血素“O”、粘蛋白外,需注意排除百日咳、风疹等其他感染性病因引起的舞蹈病和药物中毒、肝豆状核变性及红斑狼疮等非感染性病因引起的舞蹈病。

二、鉴别诊断

(一)多发性抽动症:多发性抽动症又称多动-秽语综合征或gilles de latourette综合征。本病①以眼面部肌肉不规则抽动及耸肩、摆头等不自主运动为特征,临床表现颇似小舞蹈病;②抽搐部位较局限,动作较刻板;无肌张力减低;③无感染史;④病程较长,不易缓解;⑤伴有喉头作声及秽语等特点。

(二)遗传性进行性舞蹈症:多发于中年以上,有明显家族遗传史,除舞蹈样动作外,伴有智力进行性减退。偶在儿童期出现,但都伴有强直性肌张力增高,并常有癫痫发作。

(三)先天性舞蹈症:一般为脑瘫或其他出生前后脑病可能产生的一种症状,其出现时间较小舞蹈病早,一般最迟在2岁前出现,还伴有智能障碍,手足动,震颤或痉挛性瘫痪等。

(四)习惯性痉挛:亦为儿童常见疾患,但其不自主运是刻板的、重复的,局限于同一个肌肉或同一肌群的收缩,肌张力、肌力、共济运动等无变化。

(五)药物所致的运动异常:有些儿童在服用强安定剂后,可引起急性运动异常或迟发性障碍,凭有服药史可供鉴别。另外,其运动障碍的舞蹈样动作都和手足徐动及肌张力障碍并见。

(六)手足搐搦症:低血钙症引起的手足搐搦,患者常有感觉异常甚至肌肉疼痛。其“助产士手”与小舞蹈病的warner征不同,前者表现为指关节屈曲,拇指内收,面神经叩击试验和束臂加压试验可帮助诊断。

(七)核黄疸。核黄疸的生存者,日后可发生多种不自主动作,包括舞蹈样动作。凭病史、智能障碍和其他形式的不自主动作可鉴别。

【治疗】

一、西医治疗

(一)一般治疗

急性期卧床,尽量避免光、声、精神刺激。动作频繁者,加强护理,以防受伤。因为不自主运动对体力有很大消耗,宜给予高热量、富维生素、易消化的半流质饮食,吞咽困难者应给予鼻饲和静脉补充营养物质。

(二)对风湿热引起者祛除病因

1.阿斯匹林:小儿按0.1g/kg.d,3~4次给予,常用1~1.5g,1日3次,注意肠胃道反应,症状控制后减半用药。维持6~12周。或苯乐来:0.5~1.5g,1日3次,本药为阿斯匹林与扑热息痛的脂化物,对胃刺激小。

2.对于重症者宜用:强的松10mg,1日2~4次,至舞蹈症状基本控制后,改为1日10~15mg维持,后逐渐减量,总疗程约需2~3个月。同时予以青霉素注射1疗程,一般青霉素80万单位肌注,共2周。若青霉素过敏,可予红霉素0.5,1日4次,口服,共10天。

(三)对症治疗

1.氯丙嗪:初量10mg,1日3~4次,口服,渐加量至舞蹈动作控制为止,一般为25~75mg,1日4次,口服,通常在症状完全控制后继续服用几个星期,以提高缓解率。其控制精神症状及舞蹈症状的有效率高于巴比妥类。

2.氟哌啶醇:0.5~1mg,1日2次,对控制舞蹈症状也十分迅速、有效,上述两药物均有诱发肌张力障碍的可能,故在用药中应密切关注。

二、中医治疗

(一)辨证论治

1.风热(火)入络,经脉拘纵

[主证]经脉拘急弛缓交替出现,病发于太阳经者,出现挤眉弄眼,颈项扭摇,躯干及下肢舞动,形似舞蹈。甚则行走不稳,生活不能自理;病发于任督两经者,可致舌强难言,吞咽困难,口中流涎,或伴有发热,烦躁不安,甚则谵妄,幻觉健忘。舌质偏红苔薄黄,脉弦滑数。

[治法]清热泻火,熄风宁神。

[方药]三黄石膏汤合导赤散加减:黄连12g,木通10g,生甘草10g,竹叶3g,黄芩10、知母10g,生石膏15g,生地10g,黄柏6g,栀子6g,玄参6g,豆豉10g。

若风动明显加蝉衣、钩藤、全蝎、木瓜,熄风舒筋;如吞咽困难、流涎者,先投大承气汤,药用青皮、陈皮、三棱、莪术、桔梗、香附、半夏、甘草、益智仁,以开郁散结,理气和胃;若舌强难言,可先投解语丹,药用石菖蒲、白附子、天麻、远志、全蝎、羌活、南星、木香、甘草,以醒脑开窍,熄风定惊。

2.精血亏虚,经脉失养

[主证]头面肢体筋肉瞤动瘈疭。并见面色无华,体质消瘦,疲乏神倦,精神淡漠,思维迟钝。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大补精血,佐以定风。

[方药]大定风珠合补汤加减:生龟甲12g,生鳖甲12g,麦门冬各15g,阿胶10g,炙甘草12g,五味子6g,生牡蛎10g,麻仁6g,芍药15g,干地黄15g,当归15g,川芎15g,白芍15g,熟地15g,酸枣仁10g,木瓜10g,生子黄2枚。

若风动明显者加蝉衣、钩藤、全蝎。

(二)针灸治疗

取穴:以督脉为主。主穴:大椎、风府、百会、人中;配穴:挤眉弄眼配风池、太阳、攒竹;扭鼻配迎香;噘嘴弄舌配颊车、地仓、下关、廉泉。上肢舞动配穴选用:颈7夹脊穴、巨骨、肩髃、曲池、阳溪、合谷、八邪;下肢舞蹈选配环跳、阳陵泉、悬钟、巨虚、秩边、承扶、足三里、解溪、八风等。

【预防】

本病大都为风湿热引起,因此预防链球菌感染十分重要。鼓励儿童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防止上呼吸道感染。对已患风湿热者,应使用青霉素治疗,并需坚持控制感染,预防复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