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量元素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医古籍出版社《简明家庭中医药便览》第83页(1486字)
作为营养成分的矿物质中,微量元素有着重要意义。所谓微量元素,一般指在人体组织中或食物中以微量存在的元素。或称痕迹元素、痕量元素。与微量元素相对应的称为宏量元素或常量元素、巨量元素。人体宏量元素约占体重的万分之一以上,为碳、氢、氧、氮、钙、硫、磷、钠、钾、氯、镁等11种。而人体微量元素各占人体总重量的万分之一或更少,通常只以体重的百万分之一,即ppm为单位,少数还不足1ppm。
文献中,也有人称微量元素为少量元素、欠缺元素、分散元素或稀有元素。但微量元素在人体中虽然其量甚少,未必便是地球上的稀有元素。如铁、溴、氟等。因此,泛泛称为稀有元素并不确切。
根据对人体的作用重要性,一般将微量元素分为必需微量元素,如铜、铁、锌等;需要,但需要量以微克μg计,称必需微量元素;另有一部分在体内微量存在,但并非必需,则称为非必需微量元素,如铝、铅、汞。
也有人根据人体作用的性质分为必需微量元素、无害微量元素、有害微量元素(如砷、汞、铅、铍、镉等)。也有人主张将微量元素分为必需元素、有益元素、沾染元素和污染元素。
近年来,由于微量元素作为新的研究领域,引起社会的广泛注意,但也引起误解,有的甚至上了广告,认为含有微量元素就意味着具有特殊的疗效。其实,微量元素并非都必需,并非都是有益,有的反而有害。而且,必需、有益只是相对的概念,当过量摄入时,必需的、有益的可能反而有害,甚至致死,其中,铜、铁、氟都是突出的例子。因而微量元素必须区别对待。
这里,介绍法国科学家G.Bertrand提出的最适营养浓度定律:植物缺少某种必需元素时,就不能成活;当元素适量时,植物就能茁壮生长;但过量时,又是有毒的。这个定律不仅适用于植物,也适用于人和所有动物。E.D.Weinberg推广了这一定律:对于某种细菌来说,一定量的锰,可能对其生长是适宜的,但对促进它们产生抗菌素则未必合适。称为Weinberg原理。这一原理对维持所有生物(包括人类)的营养和健康都有很重要的意义。一种微量元素究竟是否需要、需要多少,涉及方方面面许多问题,尽管属于必要微量元素,也没有一种元素是没有限量地多多益善。再加上微量元素并不是全部都对机体有益,认为含有微量元素就好,越多(量上或种类上)越好的态度并不是科学的。
美国学者H.A.Schroeder《痕量元素与人》(1973)列举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有11种:铁、锰、氟、铬、锌、铜、钴、钼、碘、硒、钒。曹治权主编《微量元素与中医药》(1993)列举人体必需微量元素有14种,除上列11种外,还有镍、锡、锶3种。前者还列举镍、砷两种可能的必需微量元素;后者列出可能必需的微量元素4种:铷、砷、硅、硼。前者列举了镉、锗、锡、锑、碲、汞、铅7种为有隐藏毒性的异常微量元素。后者列出有毒害的元素6种,包括:铋、锑、铍、镉、汞、铅。细心的读者可能在上引资料中发现矛盾,说明不同学者的见解未必完全一致,也说明当前对微量元素的研究并没有达到十分成熟的地步。而且,有的含汞、铅、锑等有毒害微量元素成分还是某些重要药物的组成。有益、有害是相对的概念。
以下简单介绍几种重要的必需微量元素有关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