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医古籍出版社《简明家庭中医药便览》第121页(1769字)

一般所说中暑,实际包括现代医学所称日射病和热射病。

日射病是由于日光或强烈的辐射热较长时间作用于人体引起。主要发生于烈日下不戴帽从事体力劳动、行军及其它作业的人;暑热天气长途旅行、贩运的人也是日射病多发的人群;在有大量热辐射的高温车间(如炼钢、轧钢车间、熔铸车间)工作的人也可发生。日射病并非体温调节障碍的结果。口光的辐射热在穿过头皮和颅骨时,99%被阻留,能达到脑膜者不过1%。但即使这个量,也足以引起脑膜和大脑充血或其它损害。

日射病发病急骤,初时乏力,有剧烈头痛、头晕、耳鸣等症状,常有呕吐。继而血压下降,脉搏与呼吸加快,出汗;重症者发生惊厥,最后昏迷。体温正常或轻度升高。

在高温和热辐射环境中长时停留,尤其是风速小,体温调节障碍时,容易发生热射病,或称中暑性高热。见于强体力劳动、久病后羸弱、产后、老年、饮水不足、穿衣过多等情况。

热射病分为循环衰竭型中暑、高热昏迷型中暑两型。循环衰竭型中暑初起时疲乏、头痛、头晕、口渴、多汗、脉搏加快;很快地病者便昏倒、脉搏微弱、呼吸浅表、血压下降、面容苍白、皮肤潮冷、可见口腔体温低于正常而肛(直肠)温略高。高热昏迷型中暑则短期内即意识不清、烦躁不安、抽搐;继而昏睡、昏迷、颜面潮红、皮肤干燥、灼热、瞳孔缩小、反应迟钝、脉快、呼吸浅速,体温可高达41℃;晚期瞳孔散大,对光反应消失,血中氯化物减少。

中医所说中暑有两类,一是与西医所说日射病、热射病相类,即中暍(音掖,yè);另一类则是指暑热季节的感冒、胃肠炎之类的感染性疾病。后者也往往是由于溽暑酷热天气下,身体抵抗力降低情况下发生。

但应注意,中暑见于暑热季节,而且重症多见昏睡、昏迷。然而暑热季节所见昏睡、昏迷的病不一定都是中暑。老年人应与脑出血(中风)鉴别。脑出血常迅速昏迷,然后发热,同时出现面部瘫痪或肢体(单侧或双侧但不对称)迟缓性瘫痪。迟缓性瘫痪是脑出血带有特征性的症状,指肢体不能自主动作而且肌肉萎软无力,失去正常的紧张度。有面部偏瘫症状时,往往两侧瞳孔不等大,一侧皱纹消失,鼻唇沟不对称,一侧变浅,口向一侧歪斜。

炎热季节也是乙型脑炎流行的季节。乙型脑炎一般都有高热,常达40℃以上,起病突然,并有头痛、眩晕、呕吐、惊厥、颈项强直;短时内进入昏迷、谵妄,四肢强直,肌肉时有震颤。如果昏迷程度深、惊厥严重而体温不高或仅轻微发热,则乙型脑炎的可能性不大。如果先昏迷,或高热后立即昏迷也不符合乙型脑炎。如果早期肢体瘫痪而意识清楚,也不是乙型脑炎。

爆发型或散发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也可以短时内出现高热、剧烈头痛、昏迷、抽搐,但最重要的是往往在皮肤或粘膜上可以发现出血点或出血斑。

小儿中毒性痢疾在未出现腹泻前,也可见高热惊厥、昏迷、休克,通常有进食不洁饮食历史。一般不会有在高热、溽暑下长时停留、活动的历史。

在南方,尤其是疟疾流行地区,脑型疟疾也可见高热、嗜睡、昏迷、谵妄、惊厥等症状。开始时也可见畏寒、高热、头痛、出汗等症状,病后第2~7天才见昏睡、谵妄、昏迷、抽搐、惊厥等神经症状。

不似中暑仅于一日内发生,也没有明显的高热、溽暑下停留、活动的历史。

发生中暑,应立即脱离炎热、日照环境,如果意识尚清楚,应供应足够的饮水或茶水,如有大量出汗,盐茶水更为理想。家庭常备中药中,中暑可用十滴水(1)、仁丹(9)、行军散(16)、紫金锭(50);恶心、呕吐较重的,可用藿香正气丸(57)、藿香正气水(58);昏迷、惊厥难于同其余重症鉴别的,可用安宫黄丸(18)、紫雪(51)、苏合香丸(21)。

上一篇:便秘 下一篇:简明家庭中医药便览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