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医古籍出版社《简明家庭中医药便览》第137页(1915字)

外伤出血可分为肢体或体表出血,前面软组织损伤小节中已经谈到;另一类则是深部组织或内脏出血。内脏出血有时专称为内出血。

在家庭条件下,有两种内出血应该警惕,并应采取措施救治,一是实质脏器破裂出血,一是脑出血。

实质脏器指肝脏、肾脏、脾脏破裂出血,由于这些脏器表面都覆盖着被膜,一旦破裂,被膜收缩,裂口张开,很难自行闭合。大多数实质脏器破裂都会向腹腔流出大量血液,腹腔中的血液虽然也在体内,但不是有效的循环血,也不能执行交换氧气和运动养分的功能,因而同开放性伤口的失血效果相同,很快能进入失血性休克状态。不采取必要的措施,内出血可以致命。

暴力打击、或者从高处坠落、跌伤,常会引起实质脏器破裂。血液病患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肝硬化患者、血吸虫病、黑热病、慢性疟疾患者常可见到明显的脾肿大;血液病患者、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肝炎患者、肝肿瘤患者,常可见到明显的肝脏肿大。肝、脾肿大的患者在受到外力时,尤容易破裂失血。所有坠跌、击打等暴力后,腹部出现较剧烈的疼痛,而且出现进行性加重的休克,首先应该考虑到内脏破裂出血。原则上应该手术止血。虽然也有内脏破裂较轻,由于大网膜掩盖,出血停止的个别事例,但一般不可期待这样的结局而应采取积极治疗措施。内出血需要手术,而常需输血治疗,一般不是在家庭条件下可以进行的,应该争取到有手术条件的医疗单位诊治急救。

外伤性脑出血可以分作急、慢性两类:

急性外伤性脑出血多由打击、跌撞后,或者坠落、跌撞头部引起。无论有没有颅骨损伤,由于物理学的震动传导,脑膜或脑内的血管同样可以破裂出血。在初期,可能首先表现的是脑震荡症状,然后才是脑出血症状。

脑震荡是头部外伤后立即发生的中枢神经系统一时性功能障碍。受伤后,立即出现意识障碍,从一过性的神智恍惚乃至完全性的意识丧失,持续几秒至几分钟,一般不超过半小时。面色苍白,双侧瞳孔散大或缩小,对光反射消失,肌肉张力降低,脉慢而弱,呼吸缓慢,全身出汗。几日内多有头痛、头晕、恶心、怕光、出汗、注意力涣散、失眠、记忆力减退等症状。伤后短时内清醒后,几乎所有患者对所发生的情况不能回忆,称为逆行性遗忘,是脑震荡的特征之一。也往往对醒后的一段时间内发生的情况遗忘,成为顺行性遗忘。

如果头部外伤后清醒,但随后逐渐转为昏迷;或者伤后昏迷,稍后清醒或意识好转,然后再度发生昏迷;或者伤后持续昏迷,而且进行性加重;或者伤后出现持续的进行性加重的头痛,或伴有呕吐(有时是喷射性呕吐),进行性加深的意识障碍;或者伤后两侧瞳孔不对称,一侧扩大,而对侧肢体进行性瘫痪:都应该严肃考虑脑出血的可能。

平常我们所说脑外伤性出血,实际包含脑内出血、硬脑膜外出血、硬脑膜下出血。现代医学常称为外伤性颅内血肿。

由于颅内血管很多,而且缺少自行止血的机制,颅内出血很容易引起颅内压力增高,或者由于局部血肿造成脑实质的压迫症状。

慢性脑出血一般多指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多因头部受到较轻的外伤、震荡(如拳击、磕碰、球击等)后,大脑凸面表浅静脉缓慢出血的结果。如果早期有脑震荡症状,或仅有较轻的症状,约经3~4周后,血肿逐渐增大,可出现进行性加重的头痛、嗜睡、呕吐,进行性加重的意识障碍,或者出现运动障碍,共济失调,瞳孔不对称等症状。

无论急、慢性,大量的脑出血均可以致命。

慢性脑内出血,即慢性脑内血肿的症状与慢性硬脑膜下出血症状相似,实际不作进一步的诊断检查难于区别究竟是硬脑膜下还是脑内,其实,其严重性都是一样的。

一旦怀疑脑出血,都应该积极治疗。脑出血不是在家庭条件下可以诊断治疗的疾病。原则上,一旦出现脑实质压迫症状,应该尽早接受手术治疗。虽然少量的脑出血可以期待其自然止血,而且,也有这样的事例。但脑出血自然止血的结果并不乐观,出血后,大多不能完全吸收,形成凝块,或者最后钙化,都会成为外伤性癫痫的病源,甚至形成终身的遗憾。

分享到: